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逆、玫、域”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领域、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学生活动卡”。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文中不懂的化学术语,如:石蕊试纸、酸碱性等。(2)搜集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探求真理的科学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思,谈话入境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预设:
师:同学们,看着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老师,我在预习时曾经查了“诞生”一词的含义。“诞生”指(人)出生。也比喻新事物的出现。那么我想,在课题中出现的新事物便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而产生的真理了。
生:“一百个问号”应该是虚数。我想应该是多多发问并思考的意思。这让我想到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们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探索出的无数个科学知识、真理的故事,在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真是值得人们敬佩!
生:老师,我想,课题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有真理诞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齐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导语:同学们,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便是文章的主要观点。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知道了,作家叶永烈先生紧紧围绕这个观点,运用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看看文中都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既是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表现,也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利用谈话法在新课伊始便告诉学生关于文章体裁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抛砖引玉。
二、初读感知,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教师提示:遇到难读的字音,或是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2.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
(1)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认读,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表扬。
诞生 机械 洗澡 逆时针 玫瑰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3)课件出示:我会运用。
请将下列词语填入恰当的括号里。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只要我们善于从平时( )的小事中( ),并( )地进行探索,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收获真理。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筛选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语言加工。
(2)全班交流。
预设: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一下吧。
生:作家叶永烈先生列举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那么,同学们概括一下,都有哪些具体的事例呢?
生: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教师板书)
师:非常准确。你的概括能力很强!
生: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也就是石蕊试纸。(教师板书)
师:好!
生: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凡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教师板书)
……
4.小结:文章运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利于学生融入课文情境;检测预习围绕字、词、句三方面进行,从认读能力、运用能力、语感等方面进行检测与提升;采用个性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准确而简洁的概括能力。本环节,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且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划分成三大部分。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7、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设计意图:运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好准备。
四、回顾全文,精设作业
1.过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大有收获吧?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预设:
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又认识了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谢皮罗教授、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他们都是敢于探求真理的人,我很尊敬他们!
生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积累了一些成语,例如:司空见惯、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我应该尝试着在以后的生活与习作中准确地运用它们!
……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搜集像“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这样的科学事例,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从知识复现、语言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作业布置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有利于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左)与“!”(右)图片,学生欣赏并质疑。
预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有趣的图片,并动脑筋想一想:从问号到感叹号的转变,到底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生:“?”代表发现问题,“!”代表真理。我想,从发现问题到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师:你的表达很有逻辑性。
生:我想,从问号到感叹号的过程,就像文中的谢皮罗教授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而通过他多次实验和研究,最后证明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一样。这是一位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
师:你能结合文中实例来思考,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
2.导语:(教师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几位科学家,与他们共同体验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快乐!
设计意图:课件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以点带面,自主研读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自学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在感受深的句子后面加上批注。读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一定要有自己的读书见解。
(1)学生依据“自学导航”,展开独立阅读。教师巡视指导,时刻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大约6分钟)
(2)组内交流。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也可以共同探究自己的疑惑。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3)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预设: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看到你们专心投入学习的模样,心里特别高兴!现在,请把你们的学习收获作一下展示吧!
生:(朗读)“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老师,我从这句话中发现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我是根据关键词语“敏锐地注意到”体会到的。“敏锐”一词说明谢皮罗教授非常善于观察与思考。他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师:是啊!正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才会诞生一个又一个的真理。
生:(有感情地朗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老师,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谢皮罗教授把问号拉直的艰难过程。他反复地进行实验和研究,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终于证明了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一真理。读到此处,我心中对谢皮罗教授充满了无比敬仰之情!
师:你说得真好!而且你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谁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多次朗读这句话,并适时表扬。
师:谢皮罗教授的科学发现,谱写了科学史上的又一新篇章!作者运用这个事例,向我们证明了——
学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在小组内探究性阅读第二、三个事例。(大约10分钟)
(1)学生独立阅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在感受深的地方做批注。教师细心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2)小组内共同交流探究。
(3)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4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预设:
生:(朗读)“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不过是生活中一件再细微不过的小事,但在波义耳的眼里,他却产生了一连串的思考。正是这一连串的问号,才促使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验与研究,最终获得真理。“敏感地意识到”说明波义耳有着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
师:你很有自己的阅读见解!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
生1:(朗读)“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会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这便是波义耳亲手拉直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2:生活中,我也要多多观察,多多动脑,凡事多问上几个为什么!
生3: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知识,我们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
②课件出示:波义耳与石蕊试纸。学生自主浏览。
波义耳(1627—1691),英国化学家、化学史家。波义耳很崇拜比他大50岁的比利时医药化学家海尔蒙特。海尔蒙特不论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学实验,自称为“火术的哲学家”。这就成为波义耳学习的榜样。波义耳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实验室,整日浑身沾满了煤灰和烟,完全沉浸于实验之中。波义耳就是这样开始了自己献身于科学的生活,直到1691年逝世。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变成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③交流第5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预设:
生1:(朗读)“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我从“百思不得其解”一词中体会到这位医生特别爱动脑筋,才会有这样多的问题。“不得其解”,就是他不断研究的动力与方向。
生2:这个小小的科学事例告诉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钻研,这样才会有真理诞生。
生3:这位医生也同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拉直,变成了“!”。他真了不起!
……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三个生动鲜活的科学事例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学生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它们和开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自主阅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语——见微知著。文中这样写道:(朗读)“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我在课前查阅了词典,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那么,联系上下文的话,我觉得就是像谢皮罗教授或是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那样,能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由此而不断探索,最终将“?”拉直,变成“!”。
生:(朗读)“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老师,我想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偶然的机遇”并非是碰运气的意思,而是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拥有。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那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和文章的开头有什么联系了吗?
生:文章第1自然段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第7、8自然段是在列举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之后进行的总结,并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觉得结尾两个自然段是对开头所提出的观点的拓展与深入,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自学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进行方法上的引领,从而学生才能依据此法阅读后面的两个事例,并从中有所收获;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的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论点,透析开头与结尾的关系,再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思维,当堂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学生明确练笔内容与要求后,尝试进行独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内互相读一读,学习他人在运用语言上的闪光点。
4.教师任意选取一篇习作,用课件展示,全班共同赏析。(赏析围绕“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来进行。)
设计意图:“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提升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给足学生宽松的读书时间与空间,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第二课时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先利用“自学导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第3自然段,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阅读第二、三个事例。在这个过程中,我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引,发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
2.在小练笔这一教学环节,时间上安排得有些仓促,在学生练笔之后,引导学生交流评议的时间应该多一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一写法产生更深一层的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积极地进行思考,令我欣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远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