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习作模仿素材。《颐和园》这篇例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游览顺序明确,学生能够轻松地补充路线图。《七月的天山》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转变,文字繁而不杂。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组成了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通过学习,学生对如何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两篇例文的写作顺序明确,学生梳理起来也较容易。
1.借助旁批和课后的习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
2.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例文写作方法,为后面习作打下基础。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两篇例文的写作顺序,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
2.理解例文内容,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习作例文的写作顺序,掌握游记写作方法。
2.学会怎样画游览的路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感受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
教师:课件。
学生: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画出游览路线图。
1课时
一、导入
教师激情导语: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园林。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学习习作例文《颐和园》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默读习作例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课件出示: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山上——昆明湖。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4.交流例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1)用横线画出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
(2)交流这些句子精彩在哪里。
三、学习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
1.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碧野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七月的天山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去感受吧!
3.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在读中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可以用笔把这样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4.交流这些词语、句子。
(明确作者的三个观察点: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5.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提示:(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7.分小组汇报学习体会,在学生汇报时,师适时进行点拨。
8.重点体会以下句子,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4)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9.感悟作者的写法。
作者是怎样把天山的美表现出来的?
(修辞手法的运用,移步换景,条理清晰)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山上—昆明湖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