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老人与海鸥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老人每年冬天都来湖边喂海鸥,并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不肯离去,表达了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和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学好此文是日后学习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凭借和基础。本文场景描写生动,巧妙运用动词以及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富有感染力,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虽然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但有时品读与表达层次不够深,运用品词析句,直观感受,切实联想,促进学生深入体会。
1、认识并运用“塑、饼”等生字,正确读写 “抑扬顿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在不断积累的情感与语言中模仿练笔。
4、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令人震撼的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中含义,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在不断积累的情感与语言中模仿练笔。
搜集海鸥老人的资料 课件
我们中国的汉字,气韵灵动,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伸出手,一起跟老师书空一个汉字——飞。用它组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文字的背后有画面,画面背后有场景。
莫道众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这是发生在云南昆明翠湖畔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读题。你读到了什么?一个是人,一个是鸟,却演绎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检查字词
1、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你自学了什么。
出示课件,最基本的自学目标你达到了吗?
出示第一组,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你认为该教学生什么,教
给大家。企盼——近义词;期盼 歇息轻声,漩涡和旋涡一样,是等义词。放大的字注意平翘舌。
3、出示第二组:像这样的名词词组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4、出示第三组:这是动词词组,加上了修饰词之后,动词变得生动多了。对比。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动词词组。快速说出来。
5、一起来读读这些生字词组,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那些课文中的画面或场景?
6、听写生字
检查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说一说。
2、如果将课文分为两个场景,你将怎样分?
3、每一个场景里具体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主动站起来说说。
1、作者选取了哪些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个个感人的场景?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2、第2自然段:读这一段时,哪个词深深地嵌入了你的脑海?它出现了几次?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个词强调了老人的简朴,所以应该重读,而且,应该递进重读。
3、第3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板书喂食海鸥)又有哪个词或哪句话深深地嵌入了你的脑海?作者将画面跃然纸上,我们将文字变成画面跃然脑海。能否用词形容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长句子要注意停顿。4-8段,这部分写什么?(板书呼唤海鸥)
5、9段:这一段写什么?板书亲昵说话
6、10—13段,这一段写什么?(板书谈论海鸥)这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老人爱海鸥,海鸥也爱老人。
7、14-15段:用一个动作概括这个场景。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要融入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8、将你体会到的感情送到课文中,读完。这一部分都是在写海鸥送别老人,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概括海鸥的情感?
1、现在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试着概括出来。
2、你从课文里体会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作者在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时候,不仅用了生动词与句子,还恰当地运用了标点符号。你能记住哪些标点?最突出的是……,(出示句子)分别在句子中体会他们的作用。
4、有什么疑问吗?
提起动物的情感,我国有一位十分优秀的动物小说家,你们知道吗?他就是沈石溪,他的小说从反面的角度讲述了动物和动物之间、人和动物之间赤裸裸的生存关系。一对蛇雕与一对鹩哥把自己的窝筑在同一棵大青树上。一对天敌,怎么可能同栖共存呢?原来他们是主子与奴隶的共栖关系。蛇雕一家子是如何飞扬跋扈欺凌可怜的鹩哥,鹩哥一家子是如何谨小慎微忍气吞声的?沈石溪小说深入到动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原生态生命的美与丑,善与恶。带给人们无限厚重的思考…… 老师向大家郑重推荐沈石溪的小说——《鸟奴》。
1、学好语文,词语先行。打开本老师提问词语,大家要一边写一边想,能否根据词语再现课文内容:塑料 饼干丁 抑扬顿挫 吉祥 炸了营 看看你
2、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哪两个生动的场景?
1、老人爱海鸥的情感你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的?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出来的?默读1-13自然段,边读边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自学,交流。
2、汇报
刚才大家读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1)、这一段是关于老人的什么描写?外貌 提问读。
(2)、读着读着,哪个词给了你很深的体会?这就是抓重点词的方法。
(3)、褪色说明什么?近义词是?换成“破旧”读?
(4)、从这个词语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老人的家里还有什么
破旧了?谁有资料?所以,可以这样说:老人宁可( ),也要( )。
(5)、你会把这句话用海鸥的口吻对老人说话吗?
(6)、3个“褪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我们就借
助这个词读出这份浓浓的爱。
再走进一幅画面。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谁能用刚才的方法说说你的体会?
(2)、说不好我们就反复地读,投入地读。
(3)、老师也想读,我们来合作读,好不好?不管老人怎么放,()。排
成一片—— 飞成一篇——
(4)、点拨:动词的对偶和用动词形容颜色,用声音颜色形容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幅多么( )的画面!
(5)、请你用海鸥的口吻对老人说话。
还有更生动的画面呢!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①提问读。都言云南好,茶马古道,风花雪月。都道云南美:风光甲天下,花香撒九州。云南话会是怎样一种美?
②谁来大胆地创造?老师给你起个头: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
③来,大家一起得意地喊起来——
④看,学语文就要大胆地创造。在这亲昵的叫喊声里,老师展开了许多联想。
(一):独脚曾经受过伤,平时它最受老人的关爱,有一天老人正亲昵地跟独脚说……
(二):公主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位大小姐,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不紧不慢,连吃东西的时候也是如此。老人就假装生气地跟他说...
(三):还有哪只海鸥会怎样地飞?仿佛在说些什么?老人又会亲昵地对它们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细腻传神的动作向我们传递着人、鸥之间的款款深情
3、没想到,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翠湖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情?课文怎样生动地描写这个场景的?请大家默读15—18自然段,批注,小组交流,借鉴别人好的想法,融入自己的思考之中。
汇报:
①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是呀,十几年了,想起这位老人,我们如何不动心?
海鸥们不会说话,但老师却分明听着他们在如泣如述地说着什么,原来他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做了一个个的动作,孩子们,你们找到他们的特殊的语言了吗?
②出示图: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鸥,你会是哪一只? 你会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你对老人深深的哀悼?
作者邓老师的朋友邀请他再去翠湖看看海鸥老人,来到湖边,见老人站不住,就扶他到公园里坐着歇歇。老人坐在石凳上,硬撑着把食喂完,没再久留,去买了一袋饼干就回家了。
(学生交流资料):这位老人是昆明大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每个月只有308块钱收入,老人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两毛钱一包的烟,出门绝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角钱车费,为了节省钱,一碗干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身体不舒服了也绝不会去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一些草药,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每天买四块五毛钱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做饼干的吃。老人去世了,人们发现他家里最值钱东西竟然只是是6个鸡蛋,而这6个鸡蛋也只是他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
1、谁来做海鸥的代言人,替他们说话?现在,你就是( ),老人精心地喂养了你十几年,此时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神态表达你的哀思?会喊出什么样的话?试着写一写。 说说你此时最想说的话,最可能做的事。
提示:当海鸥们发现照片和真人不一样的时候,( )
当海鸥们看到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自己时候,( )
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 )
你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神态表达你的哀思?会喊出什么样的话?试着写一写。
2、交流点评
好文在手,需得朗朗上口。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我们的真情。提问指导朗读。用课文的话结尾。
一、词语听写
1、在课文中听写词语。
①、连装鸟食的大( )也用的褪了色。
②、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 )地唱着什么。
③、海鸥是()鸟、幸福鸟!
④、海鸥们像( )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2、看拼音写词语
xiē xi pǔ qǔ yì zhì
( ) ( ) (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
②、恭敬地观看,多指对死去的人的尊敬。( )
二、理解课文
1、课文分为几个场景,分别怎样概括?
2、用“﹏”划出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三、写作迁移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尝试把短文《犬有湿草之恩》改写生动、具体。
犬有湿草之恩
唐代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有一爱犬时刻不离身边。一个寒冷的冬日,杨生酒醉,卧于荒草中,遇火起风烈,眼看大火就要烧到杨生身边,可他浑然不知。那狗想拉他,却拉不动。于是便跳到附近水沟的冰水里把全身弄湿,然后跑回来,用身上的水将杨生身边的草打湿,往返多次,才使得杨生幸免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