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可以说每个母亲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季羡林老人,同他一起来:怀念母亲。
2.齐读课题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怀念的母亲一位是( ),另一位是( ),他对这两位母亲有怎样的情感?
4.出示第一段读一读。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这种情感可以说贯穿了季老的一生。据季老的儿子记载,在季老去世8天前,他还在笔记本里写过一段话,几乎与此句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季老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一)对生身之母的情感
1.在作者的脑海中,关于母亲的最透彻心扉的记忆是什么?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小组交流、汇报,老师随机指导
(1)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离去了,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1: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中间只回过2次家。
生2:没在母亲身边,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所以感到很内疚。生3: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1: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2: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出示资料一: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资料二:母亲不知从哪儿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
(2)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生1: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生2: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3: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师: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2: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季老因为没有来得及好好的孝顺母亲,没有赡养母亲,他为此而感到后悔、感到愧疚、感到伤心。孩子们,你们现在虽然没有能力赡养父母们,但你现在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好好学习和做一些自我能及的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课文第二段)
师:孩子们,母亲给了季老先生那么多的爱和温暖,当季老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时,母亲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他的梦里。然而,此时,季老思念的仅仅是他的生身母亲吗?(体会思国之情)
【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寝不安席,抓住重点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并结合相关的资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弃养不仅是伤心更多的是愧疚、懊悔。
(二)感受思念祖国之情
1、请同学们读课文“日记”的部分,想想:祖国母亲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的走进作者的梦里?
2、小组交流、汇报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a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b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c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b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c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用什么方法表达出这份怀念之情的?对比联想,睹物思人。
4)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用什么方法表达出这份怀念之情的? 直接抒情。
读一读作者引用的《寻梦》中的两个句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在梦中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哭着醒来?从这关于梦境的片段描写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吗?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出示寻梦片段读一读。
补充《寻梦》
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照在母亲的头上。
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这些梦是依稀的,恍惚的,犹如母亲的面影在眼前,但总是看不清楚。也难怪作者《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说过:“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意图】结合上下文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并结合季羡林所写的《赋得永久的悔》及《寻梦》片段理解对生身之母和祖国母亲的这种情感。
同学们,季羡林单是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作者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让我们齐读前后两段来感受这种感情。(前后照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爱慕)
【意图】学生知道前后照应,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前后照应使情感升华,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