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浙、窄”等生字,规范书写“罗、杜”等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过渡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手法,积累佳句。
3.情感与价值
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学习“孔隙”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查找石钟乳、石笋等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作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还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你们中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你们知道“记”是什么意思吗?(记载。)所以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先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谁来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叶圣陶的相关资料。
2.你们知道双龙洞的具体位置吗?谁来介绍?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千米,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内洞比外洞大。
师:看来你们真是认真预习了,现在我要检查你们认读生字的情况。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浙江、罗店、杜鹃、森郁、合适、肩背、移动、稍微、额角、工程、石钟乳、石笋、宫室、上源
多音字:“稍”在课文里面读“shāo”,组词:稍微;还有个读音是“shào”,组词:稍息。
4.指导书写。
“浙”字的“氵”呈弧形,“扌”略高于两侧,“斤”收笔低。
“罗”字上短下长。“罒”要扁;“夕”斜中取正。
“鹃”字“月”撇变竖;“鸟”起笔稍高,略宽。
“乳”字左部笔画紧凑,“孑”的提左伸右缩。
5.开火车式认读生字。
6.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课文中形容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7.生字回到课文里,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汇报: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
快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小组同学之间可以讨论。
生汇报: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以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第三段(第4至7自然段):分别写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出洞。


四、 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从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什么?
生汇报:我知道了游览的时间是4月14日;人物是作者叶圣陶;地点是浙江金华;事件是游北山的双龙洞。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学指导。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相关语句来。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3)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出示第2自然段。
生汇报:映山红、油桐、山上沙土。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齐读课文,读出明艳的感觉。
你还喜欢哪句话?说一说。
生自由汇报:我喜欢“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
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画出反义词,仔细读读,有什么体会。
生汇报:反义词:宽——窄、缓——急
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出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你们想知道洞内是什么样子的吗?别着急,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画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参观路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叶圣陶爷爷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回忆一下:他都介绍了什么景点?让我们跟随着叶老的脚步继续游览外洞、孔隙和内洞。


二、读懂内容,体会写法
(一)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第4至7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游览地点
外洞
孔隙
内洞

 特点




  (二)小组讨论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共享。
要求:先说景点特点,再读句子,谈一谈对词句的理解。
生汇报:外洞的特点是大。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读句子。师小结:叶老就是用这样很平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特点。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又有什么特点呢?请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孔隙——狭窄、低矮。
师:你们从哪些句子体会出孔隙的狭窄、低矮?
生:我从“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读出孔隙的小。
生:我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读出孔隙的狭窄、低矮。
生:我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感受到孔隙的狭窄。


   师:这里的“贴”字能不能换成别的字?比如换成“触”或是“挨”?
生自由讨论汇报:不能。因为“贴”字更能准确地表现出孔隙的狭窄。
(四)思考:想想叶老是怎样写孔隙的特点的?
生:叶老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真实实地写了出来。
师过渡:我就是这样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画出相关语句。
生汇报:内洞——黑、大(宽广)、奇……
我是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体会到内洞的“黑”。
我是从“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和“在洞里走了一转……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两句体会到内洞的大。
师:内洞还有什么特点?
生:“景物多”“美”“奇特”。
师:请你们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汇报,教师补充图片资料进一步引导:这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布满在这么大、这么黑的内洞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神奇。)叶老是怎么说的?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叶老的语言多么朴实啊!这正是叶老写作的风格。(齐读。)


三、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观看了外洞,感受了孔隙,欣赏了内洞。再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找到的把这些景点连在一起的句子,课件出示: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出洞)
这些过渡句是靠什么线索连在一起的?
生:溪水。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叶老是怎样写游记的,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这就是游记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
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今天从这一篇课文,我们有所领悟。课后读一读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继续了解岩洞的奇异,感悟游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介绍。


/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反复练习。在教学中,我从赏句入手,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不够充分,在学习小溪这一段时,请学生朗读时,有的学生朗读得并不好,提醒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之后我就没再让学生读,直接讲外洞了。当时我应该进行动情的范读,然后请学生读,那样学生应该会大有长进。其次,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学气氛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