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熟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本班学生参差不齐,学习的主动性差。而 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伯牙绝弦》。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月光曲》。
(二)、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1、板书课题。
2、课文内容简介。
3、引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贝多芬。
4、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四)、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五)、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六)、课时检测
1、比一比 , 再组成词语 。
茵( ) 盲( ) 券( ) 腊( ) 屡( )
菌( ) 育( ) 卷( ) 蜡( ) 缕( )
粼( ) 谱( ) 醒( ) 涛( ) 键( )
嶙( ) 普( ) 醉( ) 滔( ) 健( )
2、读句子 ,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把不正确的划去 。
①他沿着弯弯曲曲( qū qǔ)的小路向前走 , 忽然从茅屋里传来断断 续续的琴声 , 弹得正是他写的曲( qù qǔ)子 。
②盲姑娘从琴声中知道 , 给她弹曲子的(de dí)人的( de dí)确是贝多芬 。
③盲姑娘从美妙的乐( yuè lè)声中感受到了快乐( yuè lè)。
3、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 。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
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
一( )话语 一( )草滩 一( )微云
一( )歌曲 一( )柳树 一( )涟漪
九、课后反思
《月光曲》第一课时我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在学字词
教学字词从不同程度地强化了正音、析形、解义等过程,显露出语文学科的本色。以词串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性。这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反复抓朗读
品读课文,能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朗读训练点,灵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逐步让学生多角度感受课文,挖掘隐藏在语言文字里的情感,尝试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对美好音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真切导学法
课堂上我关注学法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学习语文、动脑学语文。如: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写盲姑娘的句子划下来,品一品,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盲姑娘?我提醒学生可以圈圈画画,有感受和想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批、注的好习惯。
十、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贝多芬 弹奏、谱写《月光曲》
盲姑娘 听、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