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 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新课教学:
⒈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⒉解题: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⒊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⑴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①欲——能愿动词,喜爱、想要。
② 可得:同义 。 兼——动词,同时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辟,同“避”,躲避。
④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⑤是——代词,此。
⑥如使:假使。
⑦由是:用这种方式。
⑧用:采用、采纳。
⑨贤——才能、德行好。
⑩心——思想。
⑵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
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分成三层:
第一层:由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推理论证过程。
第三层:“义”不仅是贤者所具备的,也是人人皆有的。
①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
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①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 取义
②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论证结构: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⑶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 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三、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 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
第二教时
一、分析第二段:
1、分析第一层:举例论证“义”的存在。用类似“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阐明为人要辨别义和利,不应苟且偷生。
词义: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豆:古代盛汤用的器皿。
弗:不。
呼尔:吆喝的样子。
⑤蹴:踢,表示不尊重。
⑥不屑:瞧不起。
2、分析第二层:
⑴直斥王侯贵族和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不义而贵。
孟子认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贫乏者得我”都是身外之物,和人的生命相比,实在不足道。但这些人正是为了这些身外之物,竟不管是否合乎礼义的原则,接受了优厚的俸 禄。他们与那种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嗟来之食”的人相比,该是多么可耻可鄙啊。所以孟子质问他们“是亦不可以已乎? ”最后指出这就叫失去了人的本性。
⑵词义:
①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量器,极言其多。
②不辩礼义:即“不辩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辩,同“辨”,辨别。
③加:增加。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
④穷乏:贫困、穷苦。乏:缺少钱财。
⑤得,同“德”,用做动词,感激。
⑥与,同“欤”,语气词。
⑦向:从前、以前。
⑧是:近指代词,指“这些”。
⑨亦:加强语气,无义。
⑩本心:本性,“舍生取义”的本心。
二、写作特点:
1、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
比喻:有力阐明义重于生,突出主旨──鱼、熊掌,一箪食、一豆羹。
对比: 对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赞扬,对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斥责。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排比: 有助于逐层深入地阐明道理,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这一特点使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三、作业: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3、整理笔记
4、翻译课文。
5、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继《孟子二章》后又一篇儒家经典文章。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宣传了“性善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对学生有的教育意义极大。这篇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于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应该说我们的学案设计比较科学,操作性强。给了学生一个抓手,便于他们有效学习。学案涵盖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注重了文章脉络的分析,论证方法的把握,紧扣了文本。又注意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归纳,词类活用的点化,通假字的总结,还注意了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巩固,让学生继续形成并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同时我还紧联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在具体教学中,我又注重了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了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在字词梳理时,我们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问,做好学案有关内容,再全班交流的方式,避免了课堂氛围的沉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所收获,获得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