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腊八粥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2、腊八粥

  • 格式:  DOCX
  • 大小:  45K    8页
  • 时间:  2020-0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腊八粥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腊八粥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部编本教材对选文进行了删减,主要选取了做粥吃粥的部分。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和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品赏文化之味
2、把握叙事详略,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详写主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
3、揣摩文中细腻、生动的描写,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叙事详略,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详写主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细腻、生动的描写,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预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1、在课件中播放介绍腊八粥这一事物的美食视频(两分钟左右),让同学对腊八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不知同学是否吃过这美味的腊八粥,对于吃过的同学来说这可能是一段香甜的回忆。那没有吃过也没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品味一下这美味的腊八粥,了解这种美味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二、分析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问,课文内容围绕五个关键词展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将空格填好,并将课文按这五个阶段分层。(可板书也可通过课件展示)
盼粥(2-8),分粥(9-12),猜粥(13-14),看粥(15-19),吃粥(20-21)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提问: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第一问可以结合《北京的春节》来回答,“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问抓住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回答,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②提问: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边听边感受,可以在课本上做适当圈画。
圈画时老师重点点拨一些具体词语,如八儿的动作“进进出出”表现了其什么样的心理。关于八儿神态的词句:听到妈妈说“松劲的话”,八儿“眼睛可急红了”等。这些状态时什么样的?又表明了什么?(板书:迫不及待)
尤其是关于八儿的语言,“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和“那我饿了”中“那”字的意味。可以赏析“我饿了”和“那我饿了”有何区别,说明这不是真饿了,而是出于好奇,带点赌气和撒娇的好奇。
分析完情感意味之后可以请同学分角色对读。
③提问:八儿盼粥还不够,为了能吃上腊八粥,他已经先开始分配起粥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请同学起来分角色对读,然后回答问题。
此时,老师可以追问: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形象: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感受:。其中有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④提问:苦苦等待的八儿太渴望喝粥了,甚至在脑海里幻想起粥的样子来。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
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⑤提问: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小结:
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
“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理解小说的思想主题。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预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教学过程:
一、衔接上课,温故知新。
集体朗读第17、18自然段“看粥”的过程,体味其中的好奇与惊异。
二、继续赏析,体味感悟。
阅读第20、2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文章第20、21自然段正面描绘吃粥的场面。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八儿粥吃的多、饱、吃的尽兴,心满意足。第二幅正面吃粥的画面着墨并不多,作者只用廖廖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
1、提问:为什么作者不详写吃的过程?
写吃完后的场景,既能够写出腊八粥的好滋味,又能够借此烘托出家庭温馨的氛围
2、提问:读完全文,八儿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拓展升华,课堂总结。
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课件进行展示)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2、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明代)张方贤《煮粥》一诗中: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作者用同儿女叙家常的语言,从勤俭持家的角度,把粥的好处表现得淋淋尽致。梅洁《腊月的味道》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沈从文的腊八粥是甜的,折射出时光的五彩斑斓。冰心的腊八粥是咸的,因为有眼泪,有思念。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小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三、布置作业:
1、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模仿课文第1段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最喜爱的一种食物。
2、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