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部编版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同学们,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
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燕yàn: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
3.学生自学交流。
4.学生汇报:共有7个自然段。
课文写了故乡的月亮(第1—4自然段)、外国的月亮(第5自然段)、北京的月亮(第6自然段)。
5.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亮。
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什么情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板书)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第6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
4.由于作者不能回去,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亮”上,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对比、借景抒情、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四、总结。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诵,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总结: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辉煌的人生,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风光绝妙
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