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音乐的课文。听:(播放《高山流水》)。正是这支曲子,述说着一个千百年来被人传颂的故事,承载着一份纯洁真挚的感情。这首曲子来自于(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现在,就让我们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走进课文(齐读课文),结合预习,向同学们讲讲,你都学会了什么?
(一)整体读文:
1、学生汇报预习
(1)强调易错音、易错字形。如:琴、弦等
(2)朗读时,注意语气助词。如:哉、兮
(3)注重节奏划分,特别是“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2老师抽测
老师现在要检测一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擅长 善于 好极了)一词多解,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一定要注意区分,应该怎样读?
大家读得很有感情,老师也想读一遍。(教师范读)同学们就像老师这样朗读。(齐读课文,同时出示课件)
课文节奏: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初解绝弦
读的真有古文的韵味,再读课题,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一语道破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到底是怎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再解绝弦
1、出示本节课没有完成的学习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2、俞伯牙、钟子期是何许人也?是怎样的人?用课文的话说说。现在,找同学读读俞伯牙的故事。(出示课件)。伯牙听着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会怎样?(指生回答)
3、上天让伯牙遇到了子期,从哪能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出示自学指导:用横线画出伯牙山鼓琴的句子,用浪线画出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思考表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怎样的情谊?
(1)学生汇报: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真好啊”谁能读出这种赞叹?
读的时候,你的心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指生到黑板前画出巍峨的高山。
(2)“江河”之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江”“黄河”。 面对“长江”“黄河”,你会想到什么词?对就是这种气势磅礴的词语,谁能试着在读这句话?(引导学生再次朗读)
指生到黑板前画出奔腾的黄河。
(3)引导朗读。就是这样巍峨的高山,只要伯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钟子期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就是这样奔腾的江河,只要伯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钟子期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
不管伯牙心中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听出来,用文中的句子说(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
(4)钟子期心中都会知道什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场景呢?也许会有春雨,也许会有杨柳,也许会有云雾……
假如现在你就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透过博雅的琴声,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仿佛看到那芳草了吗?等等,伯牙志在其他呢?
5、出示自学指导二:此时,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善听,思考:伯牙志在 ,子期曰:“ 。”用排比句的形式写句子。
学生汇报自学所得。
这就是真正的知音,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知音,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他们还仅仅是音乐方面的的知音吗?板书:知音=知心
知音欢聚,一定很欢乐,齐读原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总结:深悟绝弦。
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读——(引导学生读课文相关内容)。子期死,伯牙又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所以,这种痛苦,最后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读——(引导学生读课文相关内容)。他绝的仅仅是弦吗?
于是,他来到了子期的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文。(指名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无人理解,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几百年后,古诗中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文中,读到了它,琴声悠悠,“伯牙绝弦”已成为千古绝唱,知音难觅,“高山流水”鼓励我们珍惜珍贵的友情。让我们不懈去寻找:知音
1、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真友谊的小故事 。下次上课给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