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穷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通过巩固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涵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感悟作者对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大胆想象创造,完成课文续写要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体会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边读边想画面;结合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及标点符号等在表现人物复杂心理活动时的重要作用。
上个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走进两个心灵纯洁的人——桑娜和他的丈夫,尽管他们的生活是贫穷的,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是富足的!
【教学意图】名言导入,揭示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指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按照地点转移,写了四个情景,谁来简单地叙述一
下?
1-2自然段,写桑娜在夜晚等待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3-7自然段,写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留下了两个孤儿。
8-11自然段,写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的心情。
12-结尾,写桑娜的做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教学意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第一幕:等待——感悟桑娜贤惠能干
1. 文中的每一部分,都提到了桑娜,那么她家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渔家小屋去看看。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集体交流:
(1)找到集中写他们生活“穷”的句子,谈理解。
(2)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尝试朗读。
(3)读出你的体会,感受这一家人生活的贫穷。
【课件出示】: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桑娜生活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请你再读这两个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桑娜品质的句子,再把你感受到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标注在旁边。
(2)说说对于桑娜这个人物形象,你都感受到了什么?结合你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出示】: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件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环境的对比描写,感受到这个家虽然穷,却十分温暖,这离不开女主人的打理,说明了她的能干!
——“干干净净”“闪闪发亮”让我们感受到桑娜的勤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白色帐子、安静地睡着体会出桑娜是个好母亲。
——作者在此,通过环境描写,侧面反映出桑娜的贤惠、能干。
【课件出示】: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尽管日子过得贫困,但桑娜却知足,且坚强。不怨天尤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3)出示心理描写段落:
【课件出示】:
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这一段心理描写,作者采用转折的写法,为我们刻画出一个贫穷却坚强,贫穷却知足的女主人的形象。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学意图】感悟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环境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桑娜贤惠、能干、勤劳的优秀品质。
(二)第二幕:同情——感悟桑娜的淳朴善良
1.从1、2自然段中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贤惠、能干,感受到了她对丈夫的关爱,对家人的疼爱,那他对别人呢?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课件出示】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2.集体交流:
——“傍晚就想去探望”说明了她对邻居的关心;
——两次写到桑娜对西蒙的同情:
①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②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一次又一次”也体现了她对邻居的关心
3.在她推开门的那一瞬间,看到了一幕怎样的悲惨情景?默读课文,体会到了什么?
谈谈你读后的体会。(自由发言)
(感受到西蒙家的贫穷,进而使学生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就连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很多)
问:看到这幕情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学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抓一系列的心理、动作描写,感受桑娜的善良。
(三)第三幕:忐忑——感悟桑娜美好心灵
1.桑娜和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而在她抱回孩子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请你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集体交流对重点句的理解和体会: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善良的心)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母爱的本能)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自责;心甘情愿——心中充满爱,对丈夫的体贴关爱;对孤儿的怜爱……)
(这两种爱很难并存,只是因为贫穷!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3.小结:此时此刻,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桑娜,不仅仅是能干的,贤惠的,热爱生活的,她还是善良的,心中充满爱的!
【教学意图】通过桑娜体会心理描写及感悟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再次感受桑娜是个善良的人,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第四幕:支持——感悟渔夫的善良乐观
桑娜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丈夫的归来,她的这一做法得到丈夫的支持吗?而她的丈夫——渔夫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请你默读课文,谈感受。
1.学生自读自悟。(善良、乐观)
2.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渔夫也是善良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严肃、忧虑。体现了渔夫的担心,以及对这件事的重视。
——动作描写,说明他在想办法,考虑了自己的生活境况,还是下了决心收养两个孤儿。
——第一次语言描写,根本不等桑娜回答,表明他的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第二次语言描写,一连串的问句,体现了急切的心情。
小结:一个善良的渔夫的形象树立在我们的面前,与之前桑娜的描写不同,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来刻画的。
4.课文的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情节,写得很精彩,同桌互相读一读。
5.那么渔夫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体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
用 。同时,通过联系上下文,使渔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多么善良的一对夫妇啊!尽管过着贫穷的生活,却富有同情心,同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
那么作者只想表现他们夫妇两个人吗?
作者托尔斯泰看到了当时社会中的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温暖的,有情有意有爱的。无论是对待生活,对待家人,还是对待朋友,他们的心都是善良的,富足的!让我们感受到“穷人不穷”。还记得他曾经说过是那句话吗?(学生齐读)“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教学意图】通过教师总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有两个人延伸到很多善良的底层人民,他们虽然生活是贫穷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从而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主旨——“穷人不穷”。
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是否能够从桑娜和渔夫身上,感受到一丝的甜蜜和喜悦呢?
回家以后,继续展开想象,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