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

免费下载原创《11.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案(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课 题
核舟记
课 时
2
课 型
讲读课

教



 一、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能正确翻译课文。
三、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四、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
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和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

教学环节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四、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五、集体解疑,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不因势象形(     ) 尝贻余核舟一(    )
长约八分有奇(    )(     ) 二黍许(    ) 篛蓬(    ) 石青糁之(    )
多髯(    ) 手卷(     ) 衣褶(     ) 矫首(    ) 不属(    )
诎右臂(     ) 舟楫(    ) 椎髻(    ) 叔远甫(     ) 篆章(     )
2、 解释加点词语
明有奇巧人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                              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左手抚鲁直背
佛印居右                                    左手抚炉
启窗而观                                    其两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                              而竖其左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人视端容寂
而竖其左膝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4、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翻译文言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赏析课文。
(一)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            意在表现什么?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3、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明确: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二、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


学生结合教师小结做好笔记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
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并归纳

学习小组代表进行展学,其它成员或者小组补充或者评价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教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