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部编本八下语文)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归纳
阅读1
感知
扩展
阅读2
作者
阅读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 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丁肇中教授丁肇中简介点击进入
丁肇中教授
追星当追这样的星
丁肇中教授
比“天王”们可耀眼得多
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可别小看这个破屋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2-5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举例论证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
朗读: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你对哪句话感触最深?
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请你读一读):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用功”加引号指什么?文中有答案。
此例有代表性吗?
阅读最后一段
朗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朗读: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
“意思”
或“含义”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实验精神”
归纳练习
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举例论证
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道理论证
自由论坛
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
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扩展 迁移
先看看丁先生怎样“实验”
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
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
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 ,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什么是实验精神?3.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4.经书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
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吗?点击进入
丁肇中网页
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
丁肇中博士谈实验物理
丁肇中谈反物质
丁肇中谈宇宙大爆炸
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 粒子史话
丁肇中与阿尔法磁谱仪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
参考答案
1.C。C句语气更加肯定,观点更加明确。
2.A。
3.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4.“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发现”与“创立”调换位置,搭配就不恰当。
5.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6.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3个事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