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ppt课件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第1段)
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第二部分(第2~5段)
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
第一层(第2~4段)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第2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 “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在第2段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启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情态。
(5)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怎样的?
苏东坡:居中。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鲁直:居左。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居右。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
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右者:仰面啸呼(动)。
居左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刻画细致,动静对照,相映成趣,实在“奇巧”。
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第5段)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用比喻的手法再次表现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第三部分(第6段)
对“核舟” 进行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通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小,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示范分析: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志趣相投。他们在这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象的。
总结:
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全文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文章结构严谨、精巧和语言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