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报告( 上海)
上海卷
题目
写作题目(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
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
总体标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
一类上(68~70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
总体标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40~51分)
总体标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补充细则
三类上(48~51分):
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44~47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的。
三类下(40~43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四类卷(21—39分)
总体标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补充细则
四类上(30~39分):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的。
四类中(25~29分):
参照总体标准。
四类下(21~24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无中心。
五类卷(0~20分)
总体标准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
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补充细则
五类上(17~20分):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400字的。
五类中(10~16分):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童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分):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二、记叙抒情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
(总体标准参照议论文,以下省略)
一类上(68~70分):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语言畅达,有文采。
一类中(65~67分):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睛真挚,寓意有深度,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描写具体,语言畅达。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深度,结构严谨,语言畅达。
一类下(63~64分):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意义,结构严谨,情节具体,描写较具体,语言流畅。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有意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类卷(52~62分)
二类上(59~62分):
记叙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具体,叙述生动,语言通顺。
抒情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抒情自然,语言通顺。
二类中(55~58分):
记叙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较具体,叙述清晰,语言通顺。
抒情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通顺。
二类下(52~54分):
记叙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清楚,结构完整,情节较具体,叙述清晰,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抒情类:符合题意,感情真实,寓意清楚,结构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卷(40~51分)
三类上(48~51分):
记叙类: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情节结构基本完整,叙述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结构基本完整,抒情较自然,语言基本通顺。
三类中(44~47分):
记叙类: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情节较简单,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有抒情色彩,语言基本通顺。
三类下(40~43分):
记叙类: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寓意肤浅,缺乏思考,结构基本完整,情节较单调,语言基本通顺。
抒情类:寓意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抒情不够自然真实,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1~39分)
四类上(30~39分):
记叙类: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写人记事却与话题游离,情节不自然,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抒情不自然,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四类中(25~29分):
记叙类:寓意偏离题意,缺乏情节,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寓意偏离题意,抒情矫揉造作,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四类下(21~24分):
记叙类:偏离题意,情节散乱,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抒情类:寓意偏离题意,感情虚假,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
五类上(17~20分):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500字的。
五类中(10~16分):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分):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三、其余文体:
参照总体标准给分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每错1个扣1分,至多扣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标杆作文
【一类文上】
预测与立命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赵雷《成都》
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试图让所有对自己的预测打脸;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骄傲,感慨“精诚之至,哀感之灵,自有命数,亦不能为之挽回”,叹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预测随遇而安。就这样,我们周而复始地从“不信预测。不认命”走到“后I每不信预测,认命”,吊诡的逻辑就这样闭合得毫无破绽。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在这两种极端中盘旋。首先,对生活的预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意义,形成理性,这决定了我们这个物种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理性思维,我们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样。真相是我们太擅长就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了。你从小就知道蜻蜓飞不高那要下雨,你敢说对生活的预测都是空穴来风?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一定不会偏颇太大。
但我并不想说对“准”的预测就要听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预测,都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据现有发生的一切进行预测,而你是个最大的变量。你素来碌碌无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善,那么原本的预测就会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就算对生活的预测并无不妥,人们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当然前提是不完全脱离预测地异想天开。
然而,道理总是简单,现实总是复杂。如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为之挽回”的两种极端之间,就是因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的比预测更好,做的比预测更糟。事实上,这份焦虑伴随着人类的终生: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我们不知道义无反顾地去改变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预测到结果的事情会意味着什么,我们焦虑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更多。但是我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尝试去突破预测的路上也会有欢笑和掌声。但切忌盲目,天马行空并不是笔者所倡导的“立命”。
仔细试想,如果我们事事根据预测如此理性地过活,那么我们人类跟正在日益兴盛的人工智能还有甚区别?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不就因为这一点吗?我们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浅,要么就以身犯险地去试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地对自己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阅卷组意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其亮点有三。
一是立意高远,富有思辨性。作者并不否认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主张突破预测,为人生立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是巧用连词,结构巧妙。几乎每段文字的开头,作者都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使说理逐层深入。
三是材料丰富,内容翔实。特别是开头引用的赵雷的歌词,既巧妙地引出了论题,又开拓了论题的内涵,还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
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本文均符合一类文上的标准与要求。故得69分。
【一类文中】
活在当下,莫问前程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希望活出自己闪亮的人生。而在我看来,前路尚未可知,没必要过多的预测,而应当接受生活的馈赠,过好真正属于我们的人生。
对于那些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的人而言,他们并无可厚非。有些人有上进心,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习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预测规划,按照既定的轨道来行进。那样做可以保证自己有稳定的生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目己的潜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上进心。我们同样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我们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按照预设好的轨迹前行。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我们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的确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我想,生活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选择对生活进行预测,的确能降低风险,但是如此,我们也许就不能完完全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悲伤。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开自己被预测所主导的生活,用心生活,让自己的心来主导我们的生活。
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还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生机。《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可谓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的人,对外面的生活充满好奇,不顾守旧老人的阻拦,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放弃了原本平庸但安稳的生活。
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了自己的英雄。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以,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用自己的热情与真心,一步一步摸索着过好自己的人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当今社会,许多的人为了安稳的生活,宁愿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不愿冒险,每目算计着未来的生活,却失去了一份认真生活的本心。而我则认为,前路尚未可知,无论我们未来的生活如何,都是生活给我们的馈赠。所以如今,我们应当努力过好自己现在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生活有无限的可能,与其小心谨慎地生活,不如努力地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阅卷组意见:作者首先鲜明地指出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不必拘泥于被预测的生活中,应该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好比是一道无解的题,没有准确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所以我们不应当完全迷信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自己去探索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并进一步指出生活的魅力便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一味地接受预设好的生活。并举漫游者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有所预测的生活)而选择外出冒险,以及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等例子来论证,很有说服力。最后结合当前生活谈到我们应当努力过好现在的生活,很有见地。
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均符合一类文中的标准与要求。故得67分。
【一类文下】
深思慎取
预测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从不缺席。预测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为以人类的视角,时间不断向前流动,未来会变成现在,现在会变成过去。在时间长河的流淌中,人们难免会对未来产生好奇心,预测便能满足人们的这份好奇心。你或许能够未雨绸缪,或许能够预告幸福。因而,只要人类历史一直书写下去,预测便会一直存在。
预测有其必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人在对自己所做之事乃至未来的预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并在未来与当下的比较中,找到当下需改进之处。同时,个体在对社会和时代发展有了预测后,无论是与日寸俱进还是不走寻常路,都能让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明确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企业、团体的发展,更需要预测,不懂得预测,可能只会迎来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并非变化之大,让人难以捉摸。正是这无尽的变数,让我们更需要对新技术在包容、理解基础上的预测,以此获得长足发展。柯达公司以传统胶片工艺见长,但在数码时代到来之际,没有预测到其将成为未来主流,日渐被淘汰。而德国的莱卡公司,结合时代特征,在预测新技术和大众喜好基础上,不断更新相机内部结构,精湛的制作、底蕴深厚的文化,使其引领相机行业至今。
尽管预测是必须的,但我们不必也不能盲目接受每一个预测。
有价值的预测才值得被考虑,而这样的预测正需要深思。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事物的推论。预测是客观的,而非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表述。预测是有逻辑的,而非无理无由的。没有依据的预测,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然而,许多人的预测都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若将其预测作为之后行动的依据,恐怕今后的道路将越走越偏。
预测,更要慎取。思考过后得出的预测,会减小因不加思考凭主观得出的猜想所产生的误差,但误差本身仍是存在的。况且,正因为时间的流动,生活往往变幻莫测,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后续的走向,预测的误差往往会随时间不断改变。预测可以帮助你确定今后的大致方向,它是一份参考、一种指引,但若小到鸡毛蒜皮的事也需要预测,那人便失去了决断的能力、主观的意念。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反复的预测中,不如在把握大方向之后,将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努力上,让生命的舵终究是在自己手中。
面对日渐繁复绚丽的世界,我们必然会听到、受到、做出许许多多的预测,唯有深思慎取,方可走出自己的路。
◇阅卷组意见:文章开篇从历史和人类的大视角出发,指出预测的来历与必要性,开篇大气。接着作者指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预测对个体和团体的不同意义:个体通过预测,认识自我;团体通过预测,得以生存、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时代性。之后,作者从预测的条件和预测什么这两个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该如何进行预测,分析细致而深入。全文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语言上多用判断词(“是……不是……”)、连词(然而、但是等),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
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均符合一类文下的标准与要求。故得64分。
【二类文上】
善预可知,善待未知
生活中充满变数,常常转角已是一番新天地。对预测乐此不疲的人,许是贪恋预测带来的掌握未来的感觉;对预测不屑一顾者又许是不愿浪费宝贵时间在未发生的事上,只愿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预先推测生活若是运用得当,由已知推未知便是掌握了未雨绸缪的能力。闻隐约的雷鸣,望苍穹阴云密布,便知倾盆大雨将至,善预者便会早早备伞,以免衣衫尽湿。见道路泥泞便小心谨慎,以防不慎跌倒陷入泥沼;见君王眉间紧蹙龙颜微怒,便懂得鞠躬示敬,言辞不敢造次,有心之人亦是心下一片冰清,以赞美之辞缓和君王心中不悦。
由此我们就司以知道,成功地预测生活,由已知的表象推测可能发生的事件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可以让生活驶向自己期望的方向。这应当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技巧。
而生活中亦存在许多没有明显已知条件的未知事物,它们神秘莫测,无穷无尽。你也不知道何人会金榜题名,何事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己会因何人喜上眉梢,对何物一见钟情,于何处落地生根。瞬息万变的未来总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带来万般感受。若在此时绞尽脑汁地去预测你根本无法预测的未来便是无稽之谈。胡思乱想。更有甚者会去轻信无聊的算命之言来引航自己的生活之舟。这些预测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只会虚耗自己的光阴,耗费自己的心神,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
面对这些充满许多不确定性的来知,最好的方法不是预测,而是去探索如何以平常心对待。因为生活中的未知为我们带来的惊喜或是悲痛,都会给生活增添色彩,让本是空白的生命画布,从空洞变得丰富又美丽。
凭着对未知的渴求和期待,再坎坷的路,也要劈风斩浪,冲破道道雨幕、重重雾障,如此定能拨开云雾,窥见日月的光辉。
我们用已知来预测生活,让生活更加顺畅美丽;面对未知时,更要用最大的勇气以及最平和的心态去享受,迎接未知生活所赠予你的神秘之礼。
◇阅卷组意见:都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便是如此,作者紧紧围绕题目“善预可知,善待未知”展开论述。善预可知——预先推测生活若是运用得当,由已知推未知便是掌握了未雨绸缪的能力,这里的“善'是“擅长”;善待未知——以平常心对待充满了许多不定性的未知,这里的“善”是“好好地”。可以说,作文题目架构起了全文的框架。本文思路非常清晰,首段引述作文材料,对乐于预测和不屑一顾的人的心态进行了分析,接着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有价值的善于预测和无价值的胡思乱想,以及两种行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结尾总结全文,呼应题目,结构相当完整。作者的文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有些句子前后不够连贯。有些地方略显辞藻堆砌。
【二类文中】
预先与推测
预测这个词,似乎耳熟能详,好像隔三岔五就能从耳边飞过一般。但预测的原意是预先推测,那是否生活中每次听到的预测都符合这个意思呢?我看未必。
对“预先推测”的前两个字,不必过分深究。预先,肯定是提前,准确地说,是在明确知道答案以前。不会有人在知道答案后再来一句“我预测”,除非故弄玄虚,不然不免要贻笑大方了。那么重点就在于后两个字:推测。那么什么是推测呢?我认为,是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才可谓推测。
耳熟能详的预测,每天的天气预报应该是其中的典型。或许有人问,这算什么预测,这只是对已知结果的告知罢了,这话应该是基于天气预报的高度准确性。的确,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高达95%以上,因为那是基于航天卫星拍下的气象云图,由观察员进行十分精密的分析后得出的。天气预报要对一座城市的百姓负责,当然需要准确。而高精准度,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可靠的卫星云图。所以说,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也是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
另一个必要因素,我认为是预测者的经验。电视上往往能看见军事专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关系的种种预测,他们的观点有力而难以辩驳,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上材料的质量,也因为他们对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关系的精到理解。即使只是推测,他们也会根据以往的历史来判断,从而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预测不是猜测,不能空穴来风。彩票、抽奖这类毫无依凭的东西,不能称作预测,只能称作赌运气。而股票,即使运气成分极高,也有市场行情作为依据。能算得上是一种概率极低的预测。
但预测终究只是预测,即便逻辑再精密,证据再可靠且充足,也会存在一定的变数。一有变故,终会有误差。天气预报很准,也有失手之时。还记得2016年某城市的天气误报,让多少人在炎炎夏日体会了一把“落汤鸡”的感觉。天气预报尚不能百分之百准确,何况别的预测呢?
预测是预先推测,既然是推测,就必须有个说明。好让他人知晓。一旦预测被人奉为真理,保不准会酿成大错。
◇阅卷组意见:作者首先对什么是“预测”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它是指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在此基础上探讨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有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以及预测者的经验。接着作者辨析了预测不是随便猜测,不是赌运气,完善了预测的内涵,也回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最后作者补充论点,认为预测终究只是预测,即便逻辑再严密,证据再可靠且充足,也会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对待预测,不能奉为真理,否则可能酿成大错。总体而言,作者的观点明确,思路比较清楚,语言也比较流畅。本文存在这样几个不足,首先是题目叫“预先与推测”,而行文中对“预先”几乎未加阐释。其次是文章基本停留在阐述“预测如何成功”的层面上,若能展现思维的多面性和层进性,就更好。另外作为观点的佐证资料也比较单一,没有为观点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这一点也存在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