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K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评分标准
等级 类别 | 一等(20~17分) | 二等(16~12分) | 三等(11~7分) | 四等(6~0分) |
内 容 20 分 |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或不健康 |
表 达 20 分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体较工整 | 符合基本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流畅 字迹清楚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
特 征 20 分 |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生动 略显个性 | 无明显特征 |
说明:
1.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
2. “表达”以“语言”“结构”为重点。
3. “特征”不求全面,下列4项中有一项突出者即可给高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f生色彩。
4.无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
5.确认为抄袭的作文, “内容” “表达”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特征”不给分。
补充细则:
1.“长辈”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所写只要是“辈分大的人’’均属切合题意。评分时要侧重于
内容是否具体、表达是否充分、特征是否突出等方面。
2.男起炉灶或全部抄袭,内容、表达给四等下(给6分以下),特征不给分。但界定抄袭
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3.表达上要拉开档次。比如有的作文内容虽游离题意之外,但语言很好,表达可给高分,
表达不要轻易打入三等。未能完篇的作文要慎重处理,基本完整的扣字数分;不到400字,可直接在四等中给分,总得分最高不超过20分。
4.标点错误不扣分;笔误不扣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标杆作文
【一类文上】
生动鲜活的名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长辈是民族传统的承上启下者,也可以形象称为“民族传统的名片”——生动鲜活的名片。
其实,长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他们的长辈。他们是后辈。后辈继承了前辈的基因,包括生理的与文化的,而后世代绵延、衍化、丰富、淬炼,就成为融入民族血液、任何力量也难摧毁的魂。
我们这个民族是勤劳的。祖父是个纯粹的农民,互到生命走到尽头的头一天,他还在用残存的力量平整院子里的菜畦。他说不出更多的道理,一句祖先留下来的“人勤地不懒”说了多少年。对此二叔曾和祖父有过无数次的争论,他认为,光有勤奋远远不够,尤其是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刻苦用功,最重要的是要把劲儿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要讲究用力的方法。凭着这股精神,他把自己的工作千得有声有色。
此刻,重新思考爷爷、二叔的话,觉得他们的主张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用力、方法、效率,其实构成了勤奋的三个支点。
我们这个民族是讲诚信的。“要诚实,不说谎”,妈妈从小就这样教育我; “言必信,行必果”,爸爸多次引用圣人的训话诫我。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曾多少次因为说真话受到老师的表扬,也曾多少次因为不想说违心的话而与同学伙伴关系紧张;我曾多少次为了承诺而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也曾多少次为了诺言而让自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历练。我骄傲,我无悔,先辈的血液旱已化为我一言一行的坐标,永不易革。
我们这个民族是讲和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说的是家庭内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和谐,父母、叔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认真地实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邻里、乡党各成员之间相处的和谐,母亲、姑姑,她们用自己的笑容演绎着。“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则说的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叔叔、阿姨以及更多的长辈在默默地为我们示范着。
名片上的内容各有不同。长辈们对传统有着各自的理解,传统在他们身上有着不尽相同的呈现。世代相传,传统也在变,变得更加灵动,更有生命力。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长辈,到那时,我们会成为令后辈骄傲自豪的名片吗?
让我们大声回答:能!
◇阅卷组意见:本文从民族传统传承的角度解读长辈,是很智慧的选择。开篇在明确了长辈是“民族传统的名片”后,明确指出“长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为下文以历史纵深为经进行“重读”定下了基调。“言必信,行必果”“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名言暗点民族传统之源,并以自己的长辈如何教育后辈、长辈如何身体力行,具体阐释了民族传统薪火相传的旺盛生命力。结尾的问答,铿锵有声,表达了将民族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信心。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大气,解析详尽,展示了较好的说理功力。
【一类文中】
伯父的知青岁月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
每次去伯父家,总是听到这首他翻来覆去播放的歌。我曾戏谑地说这是他的“家歌”。
伯父曾经是个知青,他人生最宝贵的七年献给了千里之外的北大荒。黑土地的滋养,让伯父有了红黑的面庞;凛冽的朔风,塑造了伯父挺拔的形象。
但他却很少谈超自己的知青岁月。
是往事不堪回首,还是想刻意抹掉时间的屐痕?是看淡了春花秋月,还是“别梦依稀咒逝川”?
伯父离开天津的时候只有十七岁。十七岁,正是做梦的季节。我不知道,那个时候伯父都做过怎样的梦。也许是上大学在自己喜欢的电子专业领域有所造诣,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也许是参了军在绿色的海洋里千淘万漉被打造成铁骨铮铮的硬汉,最终成为跃马扬鞭的将军;最起码是进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子仪表厂,每天能在最新款式的机床前,用自己的妙手为人类奉献出精美的产品。可是,一切都成了也许,他只能在亲人的挥手与眼泪中,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
“你落泪了吗?你挥手了吗?”对我的问题,伯父没有做过正面的回答。
他说,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人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人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我听不懂。他说,将来你会明白的。
后来看了一些关于知青运动的书籍,了解到在那个极度畸形的时代,作为生命个体的孱弱、脆弱与无奈,也了解到有所追求的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潜下心去,为自己将来可能的起飞贮备能量。苦练助跑起飞的本领的。聂卫平、姜昆、粱晓声,还有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皆是如此。
伯父的知青岁月是艰苦的、单调的,唯一的温暖与寄托是他带去的几十本教材。他是知青里的另类,曾被称为“书呆子”,但就是靠了这几十本书,他度过了人生最冲动而又不能冲动的七年。“每天下工后,就是读书。”说这话的时候伯父很平淡,但我能想象得出,在黯淡的灯光下,伯父的投入与忘我,兴奋与不甘……
伯父成了“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总工程师。现在退而不休,继续发挥着余热。
“人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经过高三一年的炼狱,我想,我应该彻底理解了伯父的话。
◇阅卷组意见:作文对伯父一生的经历做了合理的取舍与剪裁,重点写了伯父去北大荒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到北大荒后刻苦读书的事。离津时的心理活动,读书的画面,是通过“我”的想象呈现的,属于虚写;伯父的其他言行。则属于实写。开篇引用歌词,很自然地引出了伯父的知青身份,以及伯父对知青生活的特殊情感;知青中有取得杰出成就者的案例,选例恰当,与作文主要内容实现了“无缝对接”,意在强调突出命运是靠自己把握的这个中心;结尾联系自己的高三学习生活,巧妙地点明了“重读”的重要性。
【一类文下】
“善”“傻”家风一脉流
我没见过太爷爷,关于太爷爷的印象全部来自爷爷与乡邻的转述。
爷爷说。太爷爷是个财主,到底是多大的财主,乡邻们说,那时全村近一半的土地都是我家的。
太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善财主。爷爷这么说,乡邻们也这样说。
谁家缺粮向太爷爷张了口,从来没空手而归过;谁家借了钱没有偿还能力了,太爷爷总是说“算了”;谁家有个眼前过不去的坎儿,太爷爷一定会出现在谁家的门前……
“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爷爷模仿着太爷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把他当成了太爷爷。
俗话说:“善有善报。”但太爷爷却没有得到善终,他戴上写有“恶霸地主”的纸帽子被批斗了三个小时,回家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以后还要不要做好事了?”年幼的我问了爷爷一个今天看来很现实却很有必要问的问题。
“当然要做。做好事,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标志。”
爷爷也是乡邻眼中的好人。给生产队千活儿,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是上工收工,他把生产队当成自己的家;爷爷是木工,谁家打个箱子、柜子,爷爷总是挤出时间早早完活儿,从来没收过报酬。我记得,爷爷早上遛弯儿手里拎着铁锹,看哪里道路不好走了,总要填好踩实才离开;赶集那几天,邻村赶集的人都把自行车放在爷爷的院子里。
有人说爷爷太傻了,自己没多少收入,为啥不借这个机会给自己搞点儿钱花?
“举手之劳,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爷爷笑着回答。
爷爷的“傻”也传染给了爸爸,他也做过不少的“傻”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爸爸开着三轮从工地回家,半路上看到一个人倒在公路边,立刻就停车间明情况,把那人送到了医院。还给垫交了住院费。事后邻居们经常开爸爸的玩笑。说如果那人咬定是你碰的怎么办?你可能一年的活儿都白干了!
“不要把人想得那么坏。谁都可能有为难的时候,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爸爸的话我琢磨了好些天,最终才明白,爸爸身上流淌的是先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成的精神血液,这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底色,不会因任何可能的“不”而改变。
突然想问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办?我会继续“傻”下去吗?
不用回答,只需行动。
◇阅卷组意见:本文从“家风”的角度解读长辈,可见作者目光的敏锐;题目将家风名之为“善”“傻”很新颖,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作者以三代长辈对“善”这一美德的继承、发扬为脉络,以典型细节及故事叙写三代长辈行“善”的各自表现及对“善”的理解。这样的构思颇具匠心,很好地突出了“善”这一美德世代传承的主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回顾”与“呈现”的层面,而是较为形象地提出了在为善可能于己“不利”的情况下,人是否应该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这一严肃的话题。“不用回答,只需行动”八个字既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社会善行的呼唤。
【二类文上】
我家有个“老同志”
“老同志”是我对老爸的昵称。
老爸其实并不老,还差八天才满50岁。不过他喜欢我喊他“老同志”。说这样能凸显他的成熟。
在“老同志”还不能称为“老同志”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是真的不够成熟。
他很好玩儿,玩儿兴上来了别的就啥都顾不上了。我5岁那年,有一次他带我到附近的公园,把我放在滑梯上之后,就被不远处的象棋摊儿吸引了过去,一会儿就上了擂台。连胜数局居然成了擂主。那时的我胆子还不小,玩累了看他忙得不可开交,就一个人回家了。找不到我他急得够呛。可气的是他非但不检讨自己的失职,反倒重重地赏我屁股三巴掌。我自认倒霉,谁让我小你那么多?
后来听妈妈、奶奶话里话外说老爸,知道他因为爱玩儿常常耽误正事儿。他是单位的会计,有时因为跟电脑下棋上了瘾耽误了出报表,被老板批评扣工资;歇班儿在家,因为玩游戏,有时就耽误了买水、买菜、买煤气,让全家人过上了没有人间烟火的日子……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七八年,我常常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老爸呀,你长点儿心吧!
别说,这祈祷还真管用。老爸的“心”还真一点点地长起来了。
我上初三,老爸开始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晚上我看书、写作业,他居然能暂停看了多年的棋牌频道、体育频道,也不再玩电脑游戏。他只是拿着本什么杂志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直到我“下课”。体育中考,我800米不达标,他居然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陪着我一起跑半个小时。中考那两天,他全程陪考呵护备至……
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下来(包括对待工作),而且再也没有“旧病复发”。
我曾调侃地问他,怎么进步得这么快?他说,我足个老同志,当然要严格要求自己。
从此我便称他“老同志”。
此刻坐在考场上,重新翻读“老同志”这本书,突然明白,人的成长、成熟是需要过程的。老爸也是独生子,是被爷爷奶奶宠大的,上了班、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但他的心理成熟却没有同步跟进。在岁月的敲打、磨砺中,老爸才渐渐进入了角色,包括家庭的、事业的,才开始一点点儿地努力演绎好自己的角色。此刻,我不由得要感谢命题人,让我提前思考了很多我以后必须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老同志,今天的作文我可写的是你嘿!”
“老同志”会是什么表情?我实在想象不出来。
◇阅卷组意见:考生很聪明,从试题材料“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一句得到启发,写父亲“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先写年轻时父亲不够成熟的几件事,以及因不成熟而付出的代价。父亲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是“我”读初三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从此真正成为“我”眼中的好父亲。最难得的是,作者对问题做了较为理性的思考,实际上提出了独生子女成长与成熟这个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全篇轻松、活泼、幽默的表述背后,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
【二类文中】
心的容量
大舅舅离婚的时候,表哥还没有断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已经上大二了。他是姥爷的宝贝孙子。我从来不介意姥爷对他的特殊关爱,因为表哥从小没有妈妈;一直以来,妈妈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从来不计较。可是,偶尔我的心里还是会酸酸的,不是滋味。
妈妈很疼表哥,经常让他来我们家,为了给他做点好吃的,改改口;也经常带我们去逛街,给他添两件衣服;还常常买一些零食、糕点去姥爷家看他。妈妈常说:“我拿你表哥当自己的儿子养,他从小没妈妈多可怜啊!”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保持年级前10名的好成绩,还能坚持快乐地生活着是万分不容易的。妈妈也考虑若有一天,姥爷去世了,就让他来我们家住。说真的,我听到这个想法后,心里还真有些难受,我旧真的有一天,妈妈的爱只能留给我一小部分。
一年暑假,妈妈带我和表哥去买书包,一路上为他寻找好看的款式,问他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完全把我晾在一边。当时我真的没有胡思乱想,因为表哥没有妈妈啊,我比他好多了,比他多的不仅是一个书包而已;我还尽量给他提供看法,怎样的款式好看啦,
怎样的结实耐用啦。最后,妈妈为他买了一个很贵很漂亮的书包。可是又过了好几天,妈妈才为我买了一个很便宜的书包。说真的,我心里还真酸了好一会儿呢!
但有一次我的不满却无限膨胀了。一个周末,妈妈做完饭后,我们一家和表哥围在桌前吃饭,妈妈拼命的向表哥碗里夹菜,一边夹着一边说:“吃呀!多吃!你吃饱了就行,不用管我们,这菜够吃的!”我当时想:“我是家里的主人,吃饭当然用不着人夹,自己随便吃!”因为这样想我就可以抑制心中的酸楚。饭后,妈妈对我说:“你和你表哥学学,你就知道玩,表哥多努力。”当时我的眼泪含在眼里,我认为妈妈的话是在贬低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直到有一天读莫小米的书,里面有一句话:“一杯水的容量是有限的,然而人的心却可以是无限的!”这说的不就是妈妈吗?她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教育、感染着我,而我有时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竟然误解她那么深。这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实在太渺小了,渺小得让我的世界只装了自己!
妈妈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需要我一直读下去。
◇阅卷组意见:该文写得很真实。通过几件具体的小事及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对表哥的关心、呵护,突出了母亲广博的胸怀与慈爱的品格;而“我”则时而产生失落感,还要想出理由平衡自己的失落,这很符合作者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因受到妈妈的“贬低”,“我”的失落感突破了临界,对妈妈产生了“误会”;“误会”的消除是因为读了莫小米的书,巧妙地彰显了自己的阅读优势,同时借书中的话很自然地点明中心。题为“心的容量”,全篇实际上写了妈妈与“我”心的容量的对比,这样的构思也是颇具匠心的。
【三类文上】
误解·理解
那是一个雨天,早晨天就阴沉沉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我一晚没睡好,像是跟谁干了一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心情糟透了。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步挪出了家门,我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老师走上讲台,说: “我们公布一下昨天的考试成绩。”50分!这是我的分数么?我没有听错吧!比我想的最差的分还要低。此时,我多希望这只是一场梦,但……我忍住泪水,不让它流出眼眶。下课后,我赶紧跑到安静的角落,默默哭泣。
我天生爱面子,即使输了,错了,也不愿意让别人说,这便成了我致命的缺点。我打算不告诉父母,反正他们也不会问老师。想到这里,心情有点凉爽了,这一点点想法儿似乎打消了刚才那死般的寂静。
几天后,我差不多把这事忘了,放学回家却看见妈妈正在为我收拾书桌。我突然想起,几天前的那份试卷就被我藏在抽屉里了,一旦被发现。我就死定了。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用力推了一下刚刚被妈妈拉开了一点的抽屉,只听“哎呀”一声,抽屉夹住了妈妈的手。我连忙放开手站在一旁,等待奇迹的发生。
她不会再去拉这个抽屉吧?我瞪大了眼睛,使劲盯着那双手,然而现实总是太残忍,试卷被发现了,还没等妈妈开口,我就恼羞成怒,连珠炮似地大声喊道:“你为什么随便动我的东西。我讨厌别人翻我的东西,你们对我的爱,我永远不会忘记,但我不需要这种爱,我要的是尊重!”说完,我摔门而去。沿着花坛转了两圈儿,觉得刚才有些过分。于是又回去了。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桌子冒着热气的饭菜。妈妈一边忙着家务一边对我说,“把那张试卷再做一遍,不会的去问老师,彻底弄懂。”我低下头,原本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却没能用上。我站在那不动,等待下句,然而仅此一句平白的话。回想起刚才妈妈弯腰为我收拾书桌的情景,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现在我真想对所有的孩子们说,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他们都是爱我们的,即使是批评往往也是善意的,只是有时候被我们误解,他们只不过希望我们成为最好。
母爱是我一生读得懂而读不完的书,我敢肯定,我理解了她!
◇阅卷组意见:该文写“我”考试不理想,不想让家长知道;母亲无意中“发现”试卷,“我”由此对母亲产生误解,最后通过反思理解了母亲。叙述详略基本得当,描写也比较具体细腻,语言也较为生动形象,体现了较好的写作基本功。存在的问题,一是选材太旧太俗、考试不理想,心里不舒畅,怨天怨地怨父母,最后“幡然悔悟”理解了家长(或老师),这样的素材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有很多学生都写过,如果不能在呈现形式及技法上出新,又不能作出有新意的解读,还是避开的好。二、认识表面化、幼稚化。既然是“重读长辈”,就应该体现“重读”的特点,比如要对父母的内心世界作微观的透视及解析,这样对话才会名副其实,才会有与高三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相符的认识,同时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对素材的选择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