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作文>高中作文教学>高考满分作文

2017年浙江省高考评分标准及优秀范文

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该文件

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报告( 浙江)
浙江卷
题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ƒ不得抄袭、套作。
 
 
评分标准
对于阅卷评分标准,我们向来遵循的原则有两条,第一,尊重试题。笫二,联系考生实际,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来看这道题的命题思路: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于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形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但是从题目看,毕竟又和去年的写作要求不同。去年是明确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今年只是使用了两个关键词:思考、评说。所以,今年在文体上我们就不能像去年那样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我们在阅卷时又必须有所体现。
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理解作家的话。三本书的说法,第一本书是指平常我们部在阅读的书籍。第二本书是指生活,也可以说是社会实践。这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代就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把社会实践说成是读“无字之书”,其实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这比较好理解。但“心灵之书”却是题目材料中提到的作家——卢新华的“创造”。作家写文章常常是无所顾忌的,所以,他这样说也无不可。我们查了一下他那篇文章的说法,有这么一段:
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而如果遇到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我也会对他们说:“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实相般若’,一本是‘心灵般若’。”
很明显,经过作家自己的解释,这三本书的说法就容易理解多了。然而,题目中只出现了三本书的说法,而无进一步解释,就可能给一部分考生带来困感。网上就有人质疑,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又冒出一个心灵之书来,让人感到逻辑混乱。其次。有字之书是指我们常看的纸质书(当然也可包括电子书等);无字之书就是一种比喻,读无字之书是指社会实践(也可包括接触大自然),这个还比较好理解;而心灵之书是更隐晦的一种比喻,这就增加了考生审题的难度。
命题和阅卷是辩证互补的关系,所以,对今年作文题的审题,我们应该适当放宽,尤其是心灵之书这个概念,大致是说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修炼等等,如果有其他解释,能说得通的,都算对。当然,也不能离本意太远。老师们在改卷时如遇到考生不一样的阐释,需要和组长、副组长一起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可以提交到复查组讨论确定。
总之,作文试题中的作家之说仅放在他的文章里是比较合理的,但单独拎出来做题目材料,则不够完善。我们阅卷时应该适当放宽。
今年的作文应该着重从这样四个方面评价:第一,审题;第二,文体;第三,思想深度;第四,语言。
第一,审题。
我们对审题提出这样的分档标准。
   第一档(55-60)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第二档(50~5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第三档(45-4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第四档(40-4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第五档(36-3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不清晰。
今年还有一种情况,考生如果只讨论一本书,该打多少分?因为题目没有规定必须把三本书综合起来看,所以只写一本书也可以。但是,这个作文题“三本书”之间是统一的,应该联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规定,作文必须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其中一本书的讨论。根据作文的质量,正常给分。如果作文一开始就只讲其中一本书,应该适当扣分,一般在49分以下打分。
以上五档的区分是指审题,但是判断一篇作文的成绩,需要全面考虑,特别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文体。
    除了审题之外,今年我们对文体的要求不像去年那样强调必须写论述类文章,但是,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简单地讲就是说,一旦考生选择使用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要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同样,如果考生选择文学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也必须符合这种文章类型的规定。一旦阅卷老师判定该生所写作文不符合文体要求,总分不能超过49分。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档的文章,按照等级评分标准,应符合文体要求。
    第三,思想深度。
    高中生的作文,思想深度永远是一项重要打分指标。在思想深度上,50分以上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如果只是简单地阐释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就基本可以判断缺乏思想深度。如果对作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辨析,表现出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文。对作家的观点,不要求只是顺从,对于不同于作家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应该鼓励,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文章。一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鼓励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证明观点,就是一篇好文章。
第四,语言。
语言的要求也一样,总体上看,除了语言本身的通顺、流畅等区别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如果一篇作文的分数处于50分之上,这方面的要求就越严格。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
 
标杆作文
【一类文中】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4
22
8
54
   我们都是读“书”人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的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确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如不融人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入。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旬可以作为训诫: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阅卷组意见:本文概念辨析十分清晰,概括明确,思路清楚。开头以“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总起全文,接着分三段论述:分别详细阐释概念内涵——人的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修炼;提出如何读书的策略,最后以张栽的名言作为训诫,表明终生读此三书的意愿。
                                                                                                                    
【一类文中】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3
23
8
54
    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有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嫃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与学生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一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慷”,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你才能达到如此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阅卷组意见:本文赞同作家看法,观点明确,中心突出,符合论述类文章的一般要求;而且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概念阐释非常到位,只是作者未能彻底理解、说明“心灵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该怎么读懂。  第四段里个别语句说得太绝对,有自说自话的感觉。
 
【一类文下】
评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2
22
6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