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知音”的含义,懂得友情的可贵。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语言文化。
1、词语游戏。(课件:白雪皑皑)指名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说一个描写景物的词语吗?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大家齐读一遍。
2、看课文插图,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引出课题。
纵情吟读识知音
1、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指导读文:读出节奏和韵味儿。
这是我们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知道文言文的朗读应该注意什么吗?(停顿、韵味儿)
(课件:子期死~不复鼓)这句话要理解了意思才能读好停顿。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导读好停顿)
师范读。(课件:全文,标明停顿)请大家看屏幕,注意读文的节奏。
生齐读。
3、用一个词来概括伯牙与子期的关系(知音)。
4、结合俞伯牙、钟子期的人物资料和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伯牙和子期为什么会成为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1、出示“探究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全班评价、交流。
师相机指导:
(一)高山流水遇知音
1、理解“善”字的含义:一个“善”字,你翻译时意思却是不同的,依据是什么呢?
理解文言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体会伯牙、子期“知音”的含义:知其志、知其念、知其心。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俞伯牙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也许还表现了徐徐清风......(课件)齐读。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就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琴声,你感受到了那徐徐的清风,于是你赞叹道(指生说);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指生说);现在男生是伯牙,女生是钟子期,继续(课件:......)
(引读)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板书:念 得之)
这一念一得,真可谓心有灵犀,这就叫(生:知音)
钟子期得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板书:志)知志者,知音也!
4、想象练笔:伯牙寻寻觅觅终遇知音,他的心中一定兴奋不已、感慨万千,那么他会对钟子期说什么呢?(课件)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就写在137页插图的空白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写。
请写完的同学读一读,注意:要读出伯牙的情感。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然而天意弄人,第二年子期病重,临终前他嘱咐父亲,自己的墓一定要筑在江边,生不能与伯牙相见,死也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在九泉之下聆听伯牙的琴声。中秋之日,伯牙如约而来,读(课件:课文第5句)。
我们一起来追溯“绝”字的小篆写法(课件)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是一束丝。“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一个“绝”字,写出了什么?伯牙还断绝了什么?(课件:课文第5句)请同学们读出这份肝肠寸短的决绝与悲痛,齐!
千古传唱怀知音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或产生了新的疑问吗?
1、从读懂和会用两个方面,择其一给同桌出一道题。
2、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传说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形成了我们独有的知音文化。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P138的资料袋。后人根据《伯牙绝弦》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首乐曲由美国探索者一号飞行器带入太空,在宇宙中长期播放。下面,让我们伴着这首古典名曲,试着吟诵全文,让这个动人的故事继续传颂。(课件:插图)这正是: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