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3*马说

  • 格式:  PPT
  • 大小:  1.9M    40张
  • 时间:  2015-04

《马说》PPT课件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马说》PPT课件5《马说》PPT课件5《马说》PPT课件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
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提倡散体,主张在继承先秦 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文体介绍
朗读指导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注意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d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dàn

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 (    )
食不饱 ( )

喂养

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曰 (   )

鞭打
鞭子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按照
一词多义:
显示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译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文章解读
文段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用原文回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突出强调了什麽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文段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段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用原文回答)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 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段中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
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
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嘲讽策马者。
整体感知
理解与思考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问题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有什么写作意图?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不是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2.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疑难解析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
积累有关马的成语: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 
走马观花、快马加鞭、 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拓展延伸
1、《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2、《马说》的作者字 ,唐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
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退之
昌黎先生集
文学
课堂练习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驾驭,鞭打
鞭子
表反问语气,难道
表推测语气,恐怕
shí 吃(一顿)
sì 饲养,或通“饲”
shí 吃
sì 喂养
练 习 一
您的位置:>>马说>课堂练习


练 习 二

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
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B
A
您的位置:>>马说>课堂练习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描绘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句子是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奴隶人”分别指的是 、


人才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扩展
面对统治者不能
识别人才、善待人才,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
强烈的 之情。

愤慨
伯乐
伯乐本名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