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初中散文写作技巧《散文的写作指导》教案教学设计20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散文的特点与章法
【训练要求】
了解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重点理解在章法方面对散文的特殊要求,用来指导写作实践,并提高文学鉴赏的自觉性。
【知识导引】
一 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
学习这项内容,应该参阅《文学读本》上册的知识短文──“现代散文常识”。其要点有:注重纪实性,崇尚表现作家的个性,内容博大而风格斑斓,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取材上注重耳闻目睹,小中见大”,“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思路和结构上注重‘自由’、‘随便’”,语言则“以本色为重”。
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散文在“思路和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大概有几十年了,散文教学过程中,时常提到一句名言:形散神不散。因为重复的遍数太多了,它似乎就成了认识乃至概括散文基本特点的圭臬。何谓“形散”?如果理解为思路与结构方面“不拘一格”,自然随意,也还是言之成理的。“散”,说的是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倘若一定规划出有多少种“散”的路径,尾随着一些范文亦步亦趋,循规蹈矩,恰恰违反了散文基本的创作精神和行文特色,往往落入作茧自缚的陷阱。
二 散文的章法指要
“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散文在章法方面是相当讲究的。撮其要义,提出三条供同学们参考。
1.注重铺设文脉。
这是侧重讲散文的“思路”。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当中,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比如,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书桌》,纵贯全文且最为鲜明的脉络是什么呢?是那张书桌上的“痕迹”。作者不惜笔墨,一次次描写留在桌子上的印痕,这是他数十年人生风雨的鲜活的见证啊!请看:
总写:“桌面上满是划痕、硬伤”;
儿时:“桌面上净是小瘪坑。……还满是划痕哪……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参加工作后:桌子“默默旁立……桌面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我那颗初入社会纯真的心,也暗暗出现一条裂痕。它竟同我一样。”
恋爱:“而那女神与我临别时掉在桌上的泪滴,却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大概那不是泪,而是水滴。”
“文革”中:“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
总写:“尤其是在阴雨的日子里,……忽然一道闪电把它整个照亮,它那桌面上反射着可怕的蓝色的电光。但在这一瞬间的强光里,它上面的一切痕迹都清晰地显现出来,留在这中间的往事一下子全都复活了……”
这条文章脉络异常清晰,由它连缀着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小小书桌仿佛是一面镜子,浮现出人生百态,记录着生活往事。结尾,借用别人说过的话,抒发由回忆“书桌”而产生的生活感受,有忧伤,有迷恋,渐渐积淀成人生的诗意。那条脉络延伸至此,融化在这种深沉的境界里。
不同的散文,文脉铺设方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清晰鲜明,有的隐约可见,有的又似有似无,乃至有些随笔、札记之类的作品不大看得出所谓“脉”象。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可归入“隐约可见”或者“似有似无”之列。仔细分辨一下,文脉似乎有:从“心时颇不宁静”,觉得“小煤屑路”在今晚淡淡的月光下不怕人,“很好”,到超然物外,“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尽情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引出对荷塘的描写),再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以至于“惦着江南”,这条心情和思绪变化的痕迹,虽然浅淡,也还“隐约可见”。当然,直接描写自然景物的段落里,情感交融在其中,亦可视作情绪的曼涌缓流,那么文脉要算得上纵贯全篇了。作者在文章中隐现的“不平静”和“惦着江南”的心迹,到底源于什么样的社会和人生背景,至今也未完全探索清楚,推测一定是与所谓“自由”相对立的“不自由”的生活状态、心理淤积有密切关系。故而关注这条心绪的脉络,或许是深入鉴赏该文的关键所在。
在集中显示文脉的地方,往往会精心安排一些语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注重过渡和照应。
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过渡是密切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直接联系,从一个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内容。照应是密切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前面提到的东西能够有着落,通常表现为:首尾呼应;对前面所埋伏笔的呼应;为了强调而在后面反复提及形成呼应。过渡与照应有时连在一起使用,确切区分它们既困难又没有什么必要。
《长江三峡》是一段章法严谨的记游文字。请看:
前面写船过瞿塘峡,提到一句:“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后面写船欲过巫峡:“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后面自然地带了一笔,就和前面的内容钩连了。这是照应,并未留下刻意为之的痕迹。
写船进了巫峡,看过美女峰,加了这么一笔:“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如果”之后,头一个分句应该是收束上文,照应了描写瞿塘峡的内容;后一个分句则提起下文,引出了巫峡十二峰联绵奇绝、变化无穷的美景。总起来看,这个复句是起过渡作用,又兼有比较和照应的意思。
3.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
“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舒”就是驰骋联想和想像,放开思路尽情地写出去。比如,余秋雨写的《都江堰》,开篇就是一句奇崛之语:“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接着,荡开笔去说长城,再说四川平原上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还早数十年就完成了的一项“工程”──“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最后,用独句段干脆有力地一收:“它,就是都江堰。”只放不收,只舒不卷,文字和思绪就“跑”了,舒卷自如才好,文章既开阔舒展,又不失严谨的法度。
“浓”与“淡”,这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浓”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淡”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都江堰》里,有一处绝好的浓淡相宜之例:“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这几行字是粗略地写,用墨不多,一带而过。可是下面描写江水,文字浓烈起来了,因为接触到文章的关键处,自然必须着力用墨──
先遥闻其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再见其形:“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这里的水(与大海相比)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作者把江水与人的关系,形象地描写成生命与生命的关系:“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这一组淡笔勾勒和浓墨重写相辅相成的例子,启示我们关注散文章法方面疏朗与绵密的关系,好像欣赏一幅虚实相间的水墨画似的,从中领略到对比之妙,变化之美。
总之,舒卷和浓淡的有机结合,体现在章法上,就是延伸思路与把握文脉、凸显细部与勾勒轮廓的巧妙搭配。
三 散文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往同学们大都有过写作散文的经历,对“形散而神不散”“托物言志”等说法耳熟能详。这里提醒大家牢记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强调写真情实感,写自己久蓄心头、不吐不快的内容。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或者矫揉造作,都是不对的,难以写出感人的作品。
章法方面的要义应心中有数,但真的写起来,往往还要笔随情走,“以气为主”。“气”是一个古老的文学理论概念,指的是作者心里的真实感受──一种难以遏止的激情。一旦激情涌动,势如江河行地,就容易将文章写出神采。再假以章法的适当约束,形神兼备的作品则有希望诞生于你的笔下。千万不要唯“法”为上,一味拘泥在章法的框子里,做以“形”害“神”的蠢事。
【课内练习】
自由命题,写一篇散文,注意选材、构思并学习运用有关的方法。完稿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品评鉴赏,选出优秀作品在班里展览,或汇编成册。
【课外练习】
自己选读两三篇散文,从主题、章法、语言等方面加以鉴赏和评点,写一篇鉴赏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