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

免费下载教研课《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14课 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文题解说】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创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第课时


导入一:引用型
[设计意图] 通过连续发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诗句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带着对梨花的赞美走进文本,增强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描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出课题梨花,鼓励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调动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上展示春天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任务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菌子(jùn) 恍惚(huǎng hū) 陡峭(dǒu) 漆黑(qī) 晶莹(jīng) 露宿(lù sù)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模糊不清楚。
(7)晶莹:光洁,透明。
(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3.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4.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 小屋。 “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驿
第课时


导入:回顾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
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

一、课文研讨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明确〕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2.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人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 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驿路梨花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