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紫藤萝瀑布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7.紫藤萝瀑布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7-03

《紫藤萝瀑布》教案9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姚娜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全文思路。 

2、品味精彩语言。 

3、指导训练朗读。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积累语言。 

学习难点:指导训练朗读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然后解题。 

3、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这写出了紫藤萝花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因为紫藤萝花开得盛,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和终极,所以像一条瀑布。这个比喻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繁密的特点。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从花多、花色、花香几个方面描写。 

5、作者伫立凝望紫藤萝瀑布涌起怎样的感觉?(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 

提示:作者涌起的感觉是:忘却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6、从课文中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 

提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含义是: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常会遇到坎坷,就像这花一样,但是生命是永恒的。 

7、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结束本课时。 

作业:①朗读全文。 

②背诵课文第二段。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语言。 

2、指导训练朗读。 

学习重点:品味、积累精彩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精彩语言 

教具:幻灯机 

过程: 

1、朗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这一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 

提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繁密的特点,表现了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 

2、朗读课文第三、四、五段,找出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几个动词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 

提示: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几个动词是:“挨、接、推、挤、笑、嚷”;(这些字用幻灯片投影)的特点,表现其勃勃生机。 

3、朗读第六段,理解“每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这个比喻句中的“帆”指什么?(幻灯片投影) 

4、朗读第七段,思考“我只是伫立凝望”,“凝望”可否换成“观望”?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凝望”是目不转睛地看,而“观望”是怀着犹豫的心情看,与原文不符。 

5、默读第八、九段,思考“浅紫色”形容“芳香”搭配是否得当,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反衬眼前紫藤萝花的繁盛,提示人们的生活观念的改变。 

6、大声朗读第十段,指出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揭示全文主旨。 

7、比较开头、结尾两端,指出其作用。 

8、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既扣住了“瀑布”比喻,又突出了紫藤萝的勃勃生机。 

   9、朗读全文,用舒缓的语气,热情地礼赞紫藤萝花,礼赞美的生活。 

   10.小结:(略) 

板书: 



                               一片……一树……一穗……一朵 

第一段(第1~6节)描写紫藤          大    小          花 

萝盛开的景象     辉煌         茂盛 

           ①带走了……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第二段(第7~11节)抒发  

“我”赏花的感受         ②追忆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借紫藤萝暴布表达人格,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③不觉加快了脚步。 

 “我”赏花的感受 

作业: 

1、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熟读全文。 

3、学生自找语言品位点。 

课外作业: 

分组开展朗读比赛。 

后记: 

                                       

我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及最后一段。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希望两代人不要隔膜很深,而是相互沟通,同时勉励青年人不忘前辈苦,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小结:(略) 

三、作业:通读课文,回答课后练习第一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