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1.*台阶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1.*台阶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7-03

《台阶》教案24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明确: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      (板书)
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
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
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
    明确:尊严。(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板书:准备造高台阶
6、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明确: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九级是最高级别。
7、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呢?用了多长时间呢?(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语句来完成问题)
    明确:课文第10----11段
8、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父亲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倔强、吃苦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等。
9、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好了,台阶也筑成了,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板书:建好高台阶
明确:父亲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很尴尬。
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盖好新居,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尴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
10、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点看出来的。
11、归纳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
(三)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1、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来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明确:小说的题目为“台阶”,先在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
a、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大,而后来却闪了腰。
b、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c、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了,“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时间的长,体现父亲的辛劳。
d、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明确: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台阶”,台阶即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台阶则要详写。
(四)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的有高台阶的新屋,抬高自己的地位,竟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呼唤。)
课前我也布置了一项任务,回家观察和体会自己的父亲,现在你回想一下,你的父亲又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呢,他和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教师指名学生来谈谈。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父亲,从生活中去体会父亲的伟大之处,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真正的体会到父亲在家中的作用,从而尊重、孝敬自己的父亲。)
(五)学习感悟
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新认识和启发
总结:我们身处农村,身边的农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还生活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还在为生活而奔波。他们还是那样的淳朴厚道。同样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热爱他们,以他们为荣,将他们的伟大精神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出示课件)
1、回到家中,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写作练习: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七)板书设计:
        台阶
       父亲老了
     建好高台阶
准备造高台阶
三级青石板台阶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台阶》,可能在听课老师眼里觉得整个课堂的流程比较完整,调动学生气氛还可以,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从文本中去感受父亲的伟大形象,体会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从爱的角度去认识父亲,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课堂上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就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作一点反省。
值得继承的地方:
本课在设计时,我教学的重心就放在了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受父亲的艰辛,体会父亲的精神世界,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爱,来达到本单元课文的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参与要“活起来”,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在课文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的广阔生活情境中去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就是其阅读理解的仓库。这里的“生活经验”就是指读者的生活经历,包括对人生、对世界、对感情等方面的认识的综合体验。阅读的理解就是读者生活经验的汇兑,就是读者与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体味的碰撞。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在体会了父亲的形象后,从实例中感受到了课文中父亲的伟岸形象,再从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每天的劳作,从实例中认识父亲,在求同和比较中明白父亲的不辞辛苦、拼命硬干、兴家立业的优秀品质。其中刘博同学在谈自己的父亲时是这样说的“父亲就像是家中的太阳,支撑起这个家,给我们带来温暖。”
我是这样评价的“她的比喻非常恰当,父亲就是太阳,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希望,可太阳也有日落的时候,当他们不再是骄阳时,他们就更需要我们的关爱了,我们为人子女者,要将中华之美德传承下去。”这说明学生从文本中已经感受到了父亲的恩泽,就不需要教师再去强调,而是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用生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情感的体验”是我上课要达成的一个理念,也是一直以来我努力的方向。《台阶》这篇文章虽然作者30年前写的,当时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也离学生比较远,但其实在生活中还是可以找到当时的影子的,很多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并不富裕,家里的父母还是每天趁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我引领学生挖掘这种生活信息,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教师调动起来的生活信息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父亲和儿子对话,从而与课文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
存在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谈自己父亲的环节,涉及面还比较窄,不能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出学生的体验。也可能是因为校内教研的关系,学生有点紧张,不象平时那么活跃,敢想敢说,有点畏首畏尾,语言表达上也不是太精彩,有些同学理解也比较肤浅。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别,预习的效果不同,所以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不强,也不够自信,所以表现出一种旁听的状态。
60年代的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社会根源,认识社会实质,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怜惜和同情,以及儿子对农民不幸生活状况的悲痛之情,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大遗憾。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主编雷玲说:“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到不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成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