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萧红 著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6本
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鲁迅重要文章的解读
《祥林嫂》
人性的残忍,“咀嚼人的灵魂”
《药》
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吃掉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民族的劣根”,呼唤生命的强者
《狂人日记》
吃人的文化,打破“瞒”和“骗”
《在酒楼上》
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
《肥皂》
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
《社戏》
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纪念刘和珍君》
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
《论“他妈的”》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
《论照相之类》
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鲁迅的“敌人”
周作人
徐志摩
梁实秋
林语堂
胡适
郭沫若
周扬 一生最痛恨的人
鲁迅的“朋友”
闰土
胡风
冯雪峰
萧红、萧军
瞿秋白
藤野
张天翼
郁达夫
画忆萧红
萧红故居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熟悉课文内容
1、对穿衣裳的看法(P27—29)
2、包饺子(P29)
3、先生的来客(P30—31)
4、看信(P31)
5、最佩服的人(P31)
6、外出的装束(P31—32)
7、简单的饮食(P32)
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
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P34)
10、眼瞪摩登女(P34—35)
11、月夜踢“鬼” (P35)
12、品尝鱼丸(P35—36)
13、旧纸包书(P36)
熟悉课文内容
14、喝茶夜谈(P36—37)
15、简朴的卧室(P37)
16、写字桌的景观(P37—38)
17、厨房·客厅· 花园· 三楼(P38—39)
18、患病气喘(P39)
19、带病校译(P39—40)
20、饭后养神(P40)
21、许先生的重负(P41)
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
23、病症的确诊(P42)
24、治标退热(P43)
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P43—45)
26、海婴的问好(P45)
熟悉课文内容
27、病中的谈笑(P45—46)
28、枕边的木刻画(P46)
29、先生“休息”了(P47)
探讨与归纳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探讨与归纳
探讨与归纳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
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本文特色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