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3 海水为什么是蓝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13 海水为什么是蓝

  • 格式: 
  • 大小:     
  • 时间:  2017-02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2

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该文件

二十、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  李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随笔式的表现形式。
    2、通过对文本的探究,认识“好奇心”对人类世界的重要作用。
说明:
本文与普通议论文有些不同,作者不是简单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
式结构成文,而是由一个故事贯穿文章并自然得出哲理。这种写法近似随笔,或叫议论性散文。所以,从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可以选择感悟随笔写法作为教学内容。如果按常规把握议论文三要素的方法来教授本文,就会损失了文章中的文学味道。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故事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如能利用好文中的故事,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自然带出文章的观点。文章提醒人们保持“好奇心”的思想内容正好可以用来推动本文的学习,两者如结合得好,自然相辅相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2、理解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及科学原理。
说明:
这是一篇散文式的议论文,作者文笔生动,中心亦不难看出,但其中隐含的许多意思学生未必
一下子都能注意到,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课文,在朗诵中感受文章的美,在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深意,在朗诵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不要说初中学生,即使是大学生,如果不是本专业恐怕也难以解释透彻,所以这部分虽然会成为学生阅读文本的难点,但教师要用四两拨千斤之术进行化解,比如利用课后自己搜寻资料的方式解决,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介绍具体的科学原理,而是着重于表达认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同时我们还要进行三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活动内容出示)
 
引发兴趣,便于学习
活动一:当一回导演
1、现在每一位同学都是小导演,如果有两位播音员站在你面前,由你来选择他们朗诵一篇文章,你会怎样选择?
2、下面我们确定要读的就是本篇课文,两位演员的特点如下:
女演员:声音甜美、善于抒情
男演员:声音洪亮、语调比较平直,稍欠起伏。
请小导演们研究一下文章。然后为他们分配适合朗读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配呢?
3、请导演先来客串为两位演员读读试试。并请你提醒朗诵者应注意哪些词语的读音和语气、语调。
4、请小导演们挑选符合要求的同学朗读课文。
学生讨论分析、并进行推选,朗读全文。
重在朗读分析和实践。
1、思考并明确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与朗诵者之间的关系。
2、在选择中思考不同表达方式在朗读中应区别对待。比如生动的叙述比较适合女孩子,而概括的叙述、以及议论、说明性文字比较适合男生朗诵。
3、为他人示范时,学生不但先要读准字音,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研究。
如作者读音:
琮(cóng)
再如:第二段中的“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语速要放慢些、语调要轻柔。
朗读文章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这个开始犹如一次心理调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诵时要注意文章的表达特点,决不能一个腔调读到底。这其实也是学生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注意到文章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在学生分配演员的活动中,会意识到生动的记叙与冷静客观的分析同时存在于本文,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并感受作者的用心,还可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
 
为他人做示范可以促使学生对文章作理性的思考。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结构。
活动二:来一次探险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次探险: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文中哪一句话才是作者最想说的话。
2、就用这句话作为指南继续探险,在已知的文章中看看还存在哪些未知呢?
教师提示:要发现未知就要利用题目中的“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小小探险家们动动脑筋,发现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些值得研究的“为什么”?如果学生一下子问不出来,教师可引导从题目开始一句句推敲。3、教师展示值得思考的问题有:
①作者为什么要用“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作本文标题?如果换一个题目,你会选择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做标题?
②为什么最初的疑问由一个孩子提出?
③为什么第十段之后中断了故事的叙述?
④为什么中间插入的两个故事叙述非常简单?
⑤为什么文章中只有两次出现时间?
这里教师再补充一个时间:1828年拉曼经过7年的研究提出了拉曼效应
学生谈论、分析、提问、总结、归纳
1、学生思考明确,最后一句话就是作者最想说的话。
2、思考研究文章其余部分的作用?
3、通过教师的提示问题,对文章内容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已知”中追求“未知”
 
孩子的好奇心最强,同时可联系第十段分析其在本文的作用。
 
 
这两个故事是作者补充的反面论据。
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成就的需要“好奇心”,而相隔的时间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还需要有执着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利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研究文章再好不过,既可以巩固认识,又可以让学生研读文章,发现更多几个精心设计的巧妙。
 
学生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教师惊喜。
 
 
 
 
 
 
 
 
 
 
 
 
 
通过“探险”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质疑可从内容、形式及主题几方面入手。
活动三:试一次创作
读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让我们也来一次创作吧。看看那位同学能成为创意之星: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出一句格言。
1、教师出示关于格言的知识。
2、画出文章中可以作为格言的句子。
3、在此基础上自己写一句格言。
4、教师出示自己的范例。
在读文章,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思考在创作,然后进行交流
利用可文中的句子既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意,还可以降低难度。
 
初中生写作常常欠于理性的思考和表述,学习写格言可以提炼他们的语言,掌握哲理表述的方式。
课后作业
查阅文章中涉及到的有关拉曼效应等方面的科学资料作为积累。
自主选择
学生如果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资料,避免了语文课上的具体解说。
思路点拨
1、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或者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讲出来,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展部分,在补充的同时思考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2、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故事,然后请同学们谈自己的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进而引出本文的学习。
练习举隅
1、  请你将文章中叙述部分选出来,重新组合并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变成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故事。
2、  生活中的小故事常常会包含许多道理,你自己尝试思考写一篇类似本文的随感。
补充资料
    拉曼效应: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