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 |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同时我们还要进行三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活动内容出示) | 引发兴趣,便于学习 | |
活动一:当一回导演 | 1、现在每一位同学都是小导演,如果有两位播音员站在你面前,由你来选择他们朗诵一篇文章,你会怎样选择? 2、下面我们确定要读的就是本篇课文,两位演员的特点如下: 女演员:声音甜美、善于抒情 男演员:声音洪亮、语调比较平直,稍欠起伏。 请小导演们研究一下文章。然后为他们分配适合朗读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配呢? 3、请导演先来客串为两位演员读读试试。并请你提醒朗诵者应注意哪些词语的读音和语气、语调。 4、请小导演们挑选符合要求的同学朗读课文。 | 学生讨论分析、并进行推选,朗读全文。 重在朗读分析和实践。 1、思考并明确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与朗诵者之间的关系。 2、在选择中思考不同表达方式在朗读中应区别对待。比如生动的叙述比较适合女孩子,而概括的叙述、以及议论、说明性文字比较适合男生朗诵。 3、为他人示范时,学生不但先要读准字音,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研究。 如作者读音: 琮(cóng) 再如:第二段中的“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语速要放慢些、语调要轻柔。 | 朗读文章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这个开始犹如一次心理调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诵时要注意文章的表达特点,决不能一个腔调读到底。这其实也是学生朗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注意到文章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在学生分配演员的活动中,会意识到生动的记叙与冷静客观的分析同时存在于本文,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并感受作者的用心,还可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 为他人做示范可以促使学生对文章作理性的思考。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结构。 |
活动二:来一次探险 |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次探险: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文中哪一句话才是作者最想说的话。 2、就用这句话作为指南继续探险,在已知的文章中看看还存在哪些未知呢? 教师提示:要发现未知就要利用题目中的“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小小探险家们动动脑筋,发现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些值得研究的“为什么”?如果学生一下子问不出来,教师可引导从题目开始一句句推敲。3、教师展示值得思考的问题有: ①作者为什么要用“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作本文标题?如果换一个题目,你会选择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做标题? ②为什么最初的疑问由一个孩子提出? ③为什么第十段之后中断了故事的叙述? ④为什么中间插入的两个故事叙述非常简单? ⑤为什么文章中只有两次出现时间? 这里教师再补充一个时间:1828年拉曼经过7年的研究提出了拉曼效应 | 学生谈论、分析、提问、总结、归纳 1、学生思考明确,最后一句话就是作者最想说的话。 2、思考研究文章其余部分的作用? 3、通过教师的提示问题,对文章内容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已知”中追求“未知” 孩子的好奇心最强,同时可联系第十段分析其在本文的作用。 这两个故事是作者补充的反面论据。 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成就的需要“好奇心”,而相隔的时间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还需要有执着的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 利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研究文章再好不过,既可以巩固认识,又可以让学生研读文章,发现更多几个精心设计的巧妙。 学生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教师惊喜。 通过“探险”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质疑可从内容、形式及主题几方面入手。 |
活动三:试一次创作 | 读了那么多想了那么多,让我们也来一次创作吧。看看那位同学能成为创意之星: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出一句格言。 1、教师出示关于格言的知识。 2、画出文章中可以作为格言的句子。 3、在此基础上自己写一句格言。 4、教师出示自己的范例。 | 在读文章,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思考在创作,然后进行交流 | 利用可文中的句子既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意,还可以降低难度。 初中生写作常常欠于理性的思考和表述,学习写格言可以提炼他们的语言,掌握哲理表述的方式。 |
课后作业 | 查阅文章中涉及到的有关拉曼效应等方面的科学资料作为积累。 | 自主选择 | 学生如果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阅资料,避免了语文课上的具体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