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出 师 表
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仲伯间
“表”是古代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是表文中的杰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自 学:
正字正音,
疏通文句,
翻译全文,
了解大意。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cú
bì
bì
hóng
fěi
bó
sè
nú
zhì
zāng
pǐ
bì
quē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yī
háng
zhǎng
wěi
sù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创立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裂为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缺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士气;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 了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啊。
问 题
1、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宫内的侍臣和相府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为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救缺点和疏漏的地方,得到更好的效果。
问 题
1、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2、第三段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致,才干高的低的,都能各得其所。
问 题
1、本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2、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问 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什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求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因我身世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当今的天下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到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问 题
1、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2、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3、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能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顽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利弊,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问 题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可以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篇表文我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探 究 问 题
1、本文共有13次提到“先帝”,只有7次提到“陛下”,这是为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其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课 内 反 馈 练 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⑴ 诚宜开张圣听 ( ) ⑵后值倾覆( )
⑶臣本布衣 ( )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⑸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解释下列各组虚词。
忘身于外者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于
扩大
兵败
平民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奔走效劳
在
到
对
以
以光先帝遗德 ( ) 策之不以其道( )
悉以咨之(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不以物喜(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固以怪之矣( )
来
根据
拿
把
因为
以致
已经
3、解释多义实词。
中道崩殂( ) 得道多助( )咨诹善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道
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为佣耕( )
鄙
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蜀之鄙有二僧( )
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帝感其诚(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路
施行仁政
道理
说
如果
如
你
目光短浅
出身鄙野
边境
确实
诚心
如果
一、古今词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非常憎恨。
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布做的衣服。
痛恨
布衣
课堂考查: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卑鄙
感激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二、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由是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
重任。
实现、完成。
感动,激动。
感谢。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
三、词类活用
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慢,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
四、通假字
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余数。
五、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介词,把。
介词,因。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以。
欣赏《三国演义·出师表》片段看诸葛亮的“忠”、后主刘禅的“庸”
关于刘禅 的著名典故
刘禅(shàn) 207 — 271(65岁)字公嗣,小名阿斗。
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母亲甘氏 配偶:张飞之女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乐不思蜀”——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的人,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及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而生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蜀否?”刘禅答道:“此乐间,不思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对刘禅 的历史评价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
有容人之量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6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三国故事歇后语补写: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草船借箭 ——
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 ——
周瑜打黄盖——
刘备借荆州 ——
弄假成真
两相情愿
有借无还
《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
重要情节
挥泪斩马谡 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
空城计 借东风 失街亭
如何看待诸葛亮
* 千古贤相 智慧化身 忠义之士 悲剧英雄
——郭沫若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 游
*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 甫
*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 甫
*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 迅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拓 展 写 作
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请以“千载诸葛我评说”或“我看诸葛亮”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语句流畅,有自己的观点。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