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出师表
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仲伯间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自学:
疏通文句,
翻译全文,
了解大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问题
1、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
1、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2、第三段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问题
1、本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问题
1、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2、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3、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问题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可以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问题
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探究问题
1、本文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目的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黄颜色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 诚宜开张圣听 ( ) ⑵后值倾覆( )
⑶臣本布衣 ( )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⑸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解释下列各组虚词。
忘身于外者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于
扩大
兵败
平民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奔走效劳
在
到
对
以
以光先帝遗德 ( ) 策之不以其道( )
悉以咨之( ) 不以千里称也(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不以物喜(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固以怪之矣( )
3、解释与课文相关的成语。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咨诹善道
不知所云
来
根据
拿
拿
把
因为
以致
已经
4、解释多义实词。
中道崩殂( ) 得道多助( )咨诹善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道
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为佣耕( )
鄙
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蜀之鄙有二僧( )
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帝感其诚(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路
施行仁政
路
说
方法
如果
比
你
目光短浅
出身鄙野
边境
确实
诚心
果真
顾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顾野有麦场(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亡
或以为亡(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杂然相许( )
高可二黍许( )
举
众举宠为督( ) 孙叔敖举于海( )
举大计( ) 死则举大名( )
善
咨诹善道(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5、翻译句子
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⑵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⑶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⑷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⑸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⑹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⑺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⑻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
重要情节
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
拓展写作
从网络和其它资料中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语句流畅,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