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和谐、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启动美的情感体验
(一)导语
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稀记起那首因不朽的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咛?当你手捧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
(二)初读课文
1.大屏幕以薄雾中的水边芦苇为背景,展示《蒹葭》原文。
2.请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图画,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点燃创造美的火花
(一)总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请同学们在选择的《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
2.请同学说说选择《神秘花园》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忧伤的情感基调。】
3.主人公为何而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总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美好事物而不得,但主人公却依然执著。】
(二)品味语言
1.以上体会你是从诗歌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善用重音词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味《诗经》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
2.你能在保持原诗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试着将加点的词改换一下吗?请把改后的诗句读出来。
【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这个设计牵引性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火花。学生改换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学生受到的美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3.朗读成诵
三、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一)理解诗中意象的深刻含义。
1.诗中描写了哪些客观事物?它们所代表的仅是客观事物吗?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理解诗歌作品的意义常常是由意象来表达的。】
2.自由讨论“蒹葭”、“伊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1.大屏幕打出《在水一方》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你觉得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品评中,学生发现改编后的歌词将迷茫优美的意境、一唱三叹的形式及多用重章叠句等原作中最精彩之处都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诗歌,学生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
3.也许你不是画家,也许你不是舞蹈家,但你有丰富的想像力,你能想像一下怎样借助除文学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蒹葭》这首诗的意境吗?小组自由交谈。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伤热情。“改一改”具有较大的艺术引导力。小组内交流的形式使学生摆脱了束缚,如一群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畅所欲言。“谈出来”则一箭双雕,将丰富的想像力借助鲜活、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激发出来。】
四、美感的延伸
阅读戴望舒的《雨巷》,回答问题。(原诗略)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试以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朗读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