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3.故乡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13.故乡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12

《故乡》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故乡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寒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赏析】  本诗写寒夜的清冷幽静,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前两句的疏星、流月、霜空,构成了一幅寥廓清冷的寒夜图,写出夜的深沉。一个“冻”字,浓化了气氛,似乎霜天大地寒凝冰结了。“流月湿林薄”,写月光如水流泻,仿佛把树林草地都浸湿了,“湿”字生动传神。后两句用虚馆和闻叶落,既渲染了环境的寂静又烘托了“人不眠”。“时闻一味落”,字字耐人寻味。全诗寥寥数字,描写得意境鲜明、生动自然、蕴藉淡雅、不露斧痕,显示了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夫。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è):惊讶;发愣。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è):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é):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ē):姓。另读(zhē):<口>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é):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 
惘(wǎng):失意。如:怅惘。 
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 
睢(suī):1.恣睢。2.(suī):睢县,在河南。 
二、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打拱:作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凶暴。 
三、预习效果反馈 
1.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3.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故乡》的作者        ,文章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 
2.杨二嫂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物。 
3.小说刻画闰土和杨二嫂均采用了         手法。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述“我”       故乡时所见,抒发一种       心情和       思绪,同时也交代回乡的       。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              故乡的       。可分两层: 
第一层:6~53段。写“我”在家               。 
第二层:54~77段。写“我”与       的重逢。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写“我”             故乡时的感受,抒发                   的愿望。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小说以一种沉郁的语调,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同时采用鲜明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如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刻画,将二十多年前和现在对比,更加衬托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 
词语运用:作者善于运用精当入微的语言刻画人物,描绘环境。如对闰土前后的肖像描写,寥寥数语把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和饱经风霜、穷困麻木的农民形象绘于纸上;还有开头的环境描写,“苍黄”、“横着”、“萧索”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故乡的无活气,“深蓝”、“金黄”、“碧绿”、“一望无际”等词语,突出景象的美丽,令人神往。 
中心表达: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写作借鉴: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闰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塑造了一个旧中国麻木、迟钝、愚昧,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同样,对杨二嫂,也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尖酸、刻薄、市侩的小市民典型。这是需要同学们学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对课文第4段的诠释 
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意思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完全不像眼前的故乡这样荒凉。“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这是把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加以对照的感受,文章接着写道:“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是因为“我”记忆中的故乡,正处在清朝末年,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记不起故乡的“美丽”,说不出故乡的“佳处”,这是很自然的了。所以说,“仿佛也就如此”。但又分明地感觉到记忆中的故乡“好得多了”。联系后文,我们就会知道,主要是由于“我”的童年生活中出现了闰土。有关故乡的美好回忆,是闰土给“我”带来的;又觉得故乡在实际上“仿佛”也就如此,并感到悲凉,是因为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所以,“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悲凉的,又是复杂的。 
2.对第84段的诠释 
“我”坐船离开故乡,按人之常情,对故乡应产生眷恋,但“我”在故乡看到的人事变化、人与人间的隔膜,致使“我”对这样的故乡无可留恋。“我”周围的人思想麻木、冷漠,没有谁和“我”一样,“我”和他们形同陌路,所以说仿佛“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我”的印象中美好的故乡本来是少年闰土给“我”的,可是眼前的中年闰土打破了,“我”的美好印象,更增加了“我”心中的悲凉。 
3.对课文第87段的诠释 
闰土的愿望不过是让一家人摆脱贫困,得以温饱,所以说愿望是切近的。他没有过高过远的奢求。而“我”的愿望是创建一种“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一种全新的生活,需要靠众多的人去努力、探索、开创。而这些人个个麻木、冷漠,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我”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所以是茫远的。 
Ⅳ.当堂练习 
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是怎样的人? 
2.设想“我”在船上对宏儿说了小说最后一段话,宏儿会有何感想?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90分钟    100分) 
一、基础题(26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红活圆实  絮絮叨叨  寒噤            B.松松爽爽  化险为夷  恣势 
C.细脚伶仃  面黄肌瘦  惶惑            D.无缘无故  睡眼朦胧  辗转 
3.根据课文填空。(12分) 
①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    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    就在竹匾下了。 
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    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    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    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    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从此没有再见面。 
4.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6分)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②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③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         ) 
④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⑤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子宏儿。(         ) 
⑥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5.判断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4分) 
①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都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 
④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 
二、整体感悟(9分) 
1.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小说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意在揭示什么?(2分) 
                                                                            
3.小说最后一句有何含义?(4分) 
                                                                            
三、课文阅读题(16分) 
阅读课文第86、87段,回答问题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潺:(    )        烛:(    ) 
2.解释词义。(2分) 
隔膜:                                                                      
恣睢:                                                                      
3.文中的三个“辛苦”的意思各是什么?(3分) 
                                                                            
4.闰土的愿望是什么?“我”的愿望又是什么?(4分) 
                                                                            
5.“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设想现在老年的宏儿和水生相遇了,会有何感慨,试写出来。(5分) 
                                                                            
四、类文阅读题(13分)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的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的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的笑着。他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的翻阅,高兴得说:“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作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3分)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2.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小说还运用了     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1分)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这样一句话。(2分) 
                                                                            
4.在下面文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3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5.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有那两个方面的作用(4分) 
①                              ②                                  
五、中考题(16分) 
干涸的眼睛 
“把医生叫来,”亿万富翁喊道,“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八位大夫立即给亿万富翁做了第108次检查,他们得出了一个最终结论: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对亿万富翁的眼睛都不适用。解除痛苦的唯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哭出眼泪!可怎样才能哭出眼泪呢? 
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文学中最悲惨的作品;一群最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他们声泪俱下,可他却无动于衷。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他打量着这些女演员,心中揣度着把她们请来该出多少钱…… 
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地走了。亿万富翁仍是抱怨眼睛痛。下属们好不容易收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他在看电影时,却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电影放映结束后,陪看电影的人泪眼汪汪,可他的眼睛仍是干涸疼痛。 
后来,亿万富翁被下属们破天荒地带去参观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看着窗外饥寒交迫的贫民们,他感到十分新奇,大声地说:“真是景色非凡哪!”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疗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他的眼睛依然干涸无泪,疼痛难忍。 
事情发展到了            的地步了,下属们终于研究出一贴奇妙的“药方”:他们找到了一个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人,那人正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他们把这人抬到亿万富翁家里。亿万富翁看到自己(两人的面目非常相像)躺在床上,由于痛苦而脸部抽搐,浑身出汗,上气不接下气,双手没有一点血色,这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他晃了晃脑袋,终于哭了:为自身而伤心掉泪……就这样,每当他觉得眼睛痛时,——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只要在那人的病榻旁坐一会儿,就会伤心掉泪,眼睛顿时就不疼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 
不幸的事,那穷苦潦倒的病人得到了比以前好的治疗,在某一个晚上溜走了。而那个亿万富翁却不知怎么搞得,染上了一种什么病,卧床不起,受着同样的痛苦。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他很快就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只有两只眼睛依旧完好无恙。 
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    )(2分) 
A.急不可待        B.刻不容缓        C.心急火燎        D.千钧一发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如果把文章的题目改为“不流泪的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4分) 
                                                                            
3.什么原因使亿万富翁“终于哭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对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4.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方法对刻画亿万富翁的作用。(3分) 
                                                                            
5.如果把文章最后一段改为“干涸的眼睛能流泪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会受到什么影响?(3分) 
                                                                            
六、创新片断作文题(20分) 
对人物采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如见其人,试对某一行业的一个人物进行描写,能显示其职业特点,20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闰土是有其生活原型的,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一下原型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和鲁迅关系如何。 
小幽默 
吵架结果 
夫妻吵架了。当丈夫下班回到家里,妻子不在家,只在桌上留了一个条子,上面写道:“午饭在《烹调大全》第215页,晚饭在317页。” 

  
参考答案 
  
Ⅱ.三、1.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2.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 
Ⅲ.一、1.鲁迅  “我”回故乡的见闻  点拨:线索指事件发展的脉络。 
2.自私、放荡、尖刻、损人利己  点拨:从人物的言行中去理解判断,尽量写完全。 
3.对比 
二、(二)第一部分:渐近  悲凉  复杂  原因 
第二部分:在  见闻感受  应酬待客  闰土 
第三部分:离开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Ⅳ.1.少年闰土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闰土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从其语言、动作或神态上去概括,能用精确的字眼准确地表达出来。 
2.如:宏儿想:是啊!大伯说得对,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好日子也是靠许多人去奋斗的,水生他们家日子多艰难呀!我长大后一定让水生他们过上一种好日子,再也不要像他爹那样。  点拨:感想的内容要符合实际,符合儿童的心理。 
Ⅴ.一、1.B   点拨:A项中“茎”应读“jīng”,C项中“鸪”应读“gū”,D项中“揖”应读“yī”。 
2.B  点拨:“恣”应为“姿”。 
3.①扫  支  撒  吃  拉  罩    ②须  也  但  还  也  但 
点拨:对课文精彩段落要熟读成诵,才能扩大词汇量。 
4.①比喻  ②借代  ③借代  ④比喻  ⑤拟物  ⑥反问 
点拨:拟物指将人赋予的物的特点来写,反问指只问不作答,问话已包含答案。 
5.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动作描写 
点拨: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要明确,小说或记叙文常用此来刻画人物性格。 
二、1.“我”是一个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在文中“我”同情并热爱闰土,因闰土的“麻木”而痛心,因闰土与自己精神上的隔阂而悲哀,虽然也流露了对个人家境衰落的某种惋惜情绪,但更多的是因故乡的萧索和故人的不幸而产生的忧虑。最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虽然“辛苦展转”,但毕竟勇于面向未来、思考未来。 
点拨:结合社会背景以及“我”在文中的心理去理解。 
2.小说塑造杨二嫂,既有同情,又有批判,通过她的遭遇表现当时小市民阶层也日益困窘,揭露当时农村的日益萧条;也揭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 
点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是与主题有关系的。 
3.含义是:如果一味地沉湎于过去,为过去而感伤以至消沉,那么,希望就无所谓有;如果敢于面对未来,敢于前进,那么,希望就无所谓无。希望的有无正像路的有无一样,要实现自己的希望,要创建希望中的新生活,就要脚踏实地,奋然前进,勇于开拓,积极奋斗。 
点拨:深人理解课文,结合鲁迅先生本人的思想回答此问题。 
三、1.chán   zhú 
2.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放纵,凶暴。 
3.“我”的“辛苦”指奔波劳碌;闰土的“辛苦”指辛勤劳苦;别人的“辛苦”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点拨:结合人物形象去理解。 
4.闰土的愿望是使一家人免受饥寒,得以温饱;“我”的愿望是创建一种“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  点拨:从闰土的愿望的“切近”而“我”的愿望的“茫远”上去考虑。 
5.如:他们百感交集,回忆了当年父辈们的艰辛生活、自己一生的开拓进取、社会的发展变化,认为如今的日子幸福美满。  点拨:可联系课文内容、社会状况和现实作对比。 
四、1.开端:放暑假的时候   发展:七月下旬的一天  高潮和结局:转眼到了八月底 
点拨:明确小说按时间顺序来写,这样,就能抓住文中显示时间的字眼,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2.对比  点拨:从文中交代“我”儿子的所为上来考虑。 
3.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点拨:通读全文,抓住最后少年的去向可得知。 
4.①凌晨5点(就起来)  ②(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 ③(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点拨:抓住少年送报的艰辛情形来考虑。 
5.①表明少年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 
点拨:要联系整篇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理解。 
五、1.B   点拨:要结合原文语境来考虑。 
2.亿万富翁治眼病  不好  改后的题目可能让人误以为文章要写的是一个性格刚强之人,没有原题目具有的讽刺意义:亿万富翁有钱,可没有普通人的感情,他是可鄙又可悲的人。 
点拨:必须先把握文章内容,明确富翁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解答此题。 
3.亿万富翁看到“自己”生命垂危,痛苦难耐,感到悲伤,终于哭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越能增加亿万富翁的恐惧感,亿万富翁就会悲伤流泪,恰好减轻了眼睛的疼痛感,这样写,具有很强的讽刺性:亿万富翁只关心自己的命运,贪生怕死的内心空虚到了极点。   点拨:抓住富翁无同情心、只关心自己来理解。 
4.如课文第五段“陪看电影的人泪眼汪汪,可他的眼睛仍是干涸疼痛”,通过对比尖锐地讽刺和鞭挞了亿万富翁畸形的心态和龌龊的灵魂。点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5.文章最后一段与主题思想有密切关系,原结局表达了作者对极端自私的亿万富翁丑恶心灵的憎恶,改后的句子没有此效果。  点拨:此类题,通常情况下是不能改动的,要从表达的主题上加以比较,就能找出理由。 
六、作文思路:首先要明确对人物刻画常用的方法,其次,对所要描写的人物的职业要熟悉,要注意观察,可从外表上或动作上多刻画,要有一定的条理。 
例文: 
这是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女人,    梳着短发,戴一幅眼镜,透过镜片,可看到一双很有震慑力的眼睛。椭圆形的清秀的脸庞,眼角已微微有了细细的皱纹,嘴唇抿得很紧,当她遇到同事,便微笑着打着招呼。再看身上,上穿浅蓝色短袖衫,下著黑色短裙。一会,上课铃响了,只见她从办公室出来,手里拿着两本教科书,急匆匆地向教室走去……(点评:点出年龄、发式。眼睛的描写。脸形、嘴唇。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总评:本文从外貌上动作上对人物进行了描写刻画,让读者能从中看出这是一位女教师。语言简洁,描写有条理,把其职业特点刻画了出来。 
Ⅵ.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活,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地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土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贫困,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    (《鲁迅书话》) 
点拨:可向老师请教,可查资料,然后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