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沁园春·雪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沁园春·雪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12

《沁园春·雪》《咏树三首》《有的人》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沁园春  雪》《咏树三首》《有的人》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3.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4.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一.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 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三. 教学新课   

  1. ①朗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 重点字词的读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 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②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③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作者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 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 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景,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总   分 

                           上阕   物——江山              描写 

                                  虚   实 

沁园春   雪                          评古                 议论 

                           下阕   人——英雄           

                                     赞今                 抒情 

  

《咏树三首》 

《树》艾青 

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1940年,处于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 

  

二. 内容分析: 

    第一节写树的地上生态,彼此孤立。 

    第二节写树的地下生态,根须相缠。 

  

三. 主题思想:诗人歌咏树的生态,实质是歌咏人的生态,每个人各自独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 

  

《悬崖边的树》曾卓 

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1970年,处于文化大革命中。 

  

二. 内容分析: 

    第一节:叙述一棵树被吹到悬崖边上,交待树的处境危险。这里“奇异的风”一是指自然现象,二是暗指突然发生的政治风暴——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描绘风的形态和精神。这棵树虽然被刮到险境,但它仍充满着生命力,顽强地面对世界。 

  

三. 主题思想:诗人咏树,实质上是在咏人,虽然身受打击,身临险境,然而理想尚存,诗人歌颂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树》王尔碑 

一. 内容分析: 

    第一节叙述树被伤残的身世,第二节写树生命的坚强不屈。“捧”体现对人类的奉献。“笑”嘲笑凶残的暴力。 

  

二. 主题思想: 

    作者简洁而细致地描绘树由伤残到新生的艰难的历程,歌颂了一个倔强、乐观、豪放的强者形象。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 把握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 

  2. 认识诗歌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罪恶的黑手》、《生命的零度》等诗集。 

  

二. 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三. 结构与内容分析: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状态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写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五. 写作特点: 

  1. 对比,把两个阶级两种人的人生观进行比较,把人民群众对两种人的态度进行比较,表达鲜明的爱憎情感。 

  2. 语言质朴,形象鲜明,表达了鲜明的主题。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判断正误: 

  1.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 

  2. 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还曾先后创作了《老马》、《罪恶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 

  3. 这首诗的题目《有的人》,是指鲁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为“有这样两种人”,是不对的。(    ) 

  4.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死》这篇文章里,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叫人们“忘记”他。这和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 

  5.下面是鲁迅《野草·题辞》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语序不正确:“①熔岩一旦喷出,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③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④将烧尽一切野草,⑤我自爱我的野草,⑥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正确的语序应为:②①④⑥⑤③。(    )  

  

二. 阅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年2月创作的,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_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___。 

  2. 本诗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的赞歌,是一幅__________________的画卷,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歌。 

  3. 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重在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字领起,下片重在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字领起。 

  4. 下片中,作者评述了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人物,在“惜”字之下,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词加以评述。 

  5. 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 √;2. ×;3. ×;4. √;5. ×。 

  

二、1. 1936  词牌名  题目 

  2. 雪 祖国壮丽山河  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伟人们幸福而战斗 

  3. 写景   望  评述历史人物  惜 

  4. 五位  略输  稍逊  只 

  5. 看今天真正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们,还是今天的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