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家》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MTV《让爱住我家》)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让爱住我家》,不少同学脸上还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你有哪些感想急于告诉给其他同学呢?
生1:我感到画面中的这个四口之家太幸福了!
生2:他们相互关爱、相互体贴、相互包容,它让我想到了“温馨”、“温暖”这些人间最美的词汇!
生3:它让我想到了我的严肃的老爸,温柔的老妈,慈祥的爷爷奶奶。家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
师:说得太好了!是呀,家,是妈妈的牵挂和唠叨,是爸爸的叹息和瞩望;家,是爷爷胡子里长满的故事,是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沧桑。我们怎么能不爱它呢?家,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当代作家周国平是怎样揭示“家”的真谛的呢?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家》的世界,与这位作家进行一次人生的对话。(板书课文题目、作者。屏幕显示: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
师:谁愿意与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由两生各读第一、二部分,教师读引言和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自己对家的认识和体验,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屏幕显示: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全部读完后,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谢谢!我想,老师和同学们已用热情的掌声给我们三个人打了高分。同学们读得很好,有几个字注意一下。(老师依次板书:载讽 屑 憩 冶 曳,并简要讲解)
师:现在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
生1: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馨”。
生2:作者认为“家是温暖的港湾”,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暖”。
生3:作者认为“家是永远的岸”,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师板书:家 船 港湾 岸)
师:为什么作者说“家是一只船”呢?(屏幕显示船的图片及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部分,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家是一条船,它是在有爱的河流中漂流的。
师:这样好不好?我们要考虑的是作者为什么认为家是一条船。
生1:作者认为家是一条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生2:作者事先看到了渔民们以船为家,他就想到船带给渔民们的是家一样熟悉的感觉,即使到了再陌生的水域,它也不会感到寂寞。
师:你能不能把作者想到的句子读一读呢?(生读:于是我转念想……不复可怕)
师:在这一段中,哪一句话把你深深打动了?
生1:最打动我的句子是:“人世命运莫测,……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它告诉我们的是家可以给人很大的力量,它让在外面的人感觉到家是一个人的支柱。
师:你感悟得很深。说得多好,好家总是带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呢?
生1:温馨的,浓情的就是好家。
生2:和睦的没有争吵的互相谦让的就是好家。
生3:好家是让你在感到累和无助的时候,能够给你力量和温暖,能够让你想到它就感到很舒服。
生4:我认为好家就是每个家庭成员把爱心给予其他人。
生5:家就是等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一想到它就觉得十分开心。家里没有嫉妒。
师:(屏幕显示两位老人的图片)你看大屏幕上的两位老人,命运与共,相濡以沫。有这样的好伴侣,这样的好家,即使生活道路上遇到再多的风雨坎坷,又有何惧?还有哪位同学想谈一谈打动你的句子?
生6:最打动我的句子是:“四周时而风平浪静,……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家中的成员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
师:你能不能结合你家的情况来谈一谈,什么是“风平浪静”,什么是“波涛汹涌”?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没有)不过我想随着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一定会在切身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这句话的深义。好,其他同学接着谈。
生7:最打动我的是:“岁月不会倒流……我们竟不感到陌生。”我们不会感到陌生是,因为家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就好像在很黑很黑的夜里透过的一丝光亮和温暖。
师:你的语言很有文学色彩。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家的温暖,你们想听哪位同学来读呢?
(众生推荐一同学朗诵第一部分。配音乐《秋日私语》,屏幕显示两张温馨家庭的图片)
师:听你朗读真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第一部分,作者由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到对家的深刻感悟和认识,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这种表达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三部分,我们尝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屏幕显示:请你探究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师(进一步解释):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选择你们认为深刻、精辟或发人深省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声情并茂地吟诵你们组赏析的句子,力图打动听众,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尝试研讨解决,当然可以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向权威挑战。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时间:五分钟。注意:要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师:时间到!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探究成果。(各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生1:我们欣赏的句子是:“如果没有一片……家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这句话是说……
师:结合你们自己的感受谈谈好吗?
生1: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夏令营,很多天不能回家,晚上我偷偷地抹泪,真想马上回到我的家!等到终于回到家的时候,就像小船进了港湾,自由极了!幸福极了!
师:她谈得很好,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师进行美读指导)你们的问题是———
生2: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家是温暖的港湾”?
师:你们认为呢?
生3:课文第二部分的第5自然段作了详尽的阐释。
生4:我们赏析这一句:“然而……多么欢快。”说明了船对港湾的依恋和向往。(师请一生朗读。并进行指导)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
生5:第一部分“家是一条船”里写道: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第二部分里却说,渔民们看到港口就希望回到家,这是否矛盾?
师:这位同学很有挑战精神。(问一生)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生6:因为港口是他们更大的家、更温暖的家。
师:下面哪位同学说说第三部分的内容?
生7:我们赏析这一句:“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家。”因为家使人感受到人生在世的美好。
师:你认为这一段中表达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样的感情?
(生吞吞吐吐,师美读启发)
生7:表达了作者对家的向往和深深的思念。
师: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沟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教人如何不想它?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这种“依恋”的情感来!(生读)
师:你们的问题是———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师:老师倒有一个问题,文中说:“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我想很多同学的妈妈一定是制造这种所谓的“噪音”的“高手”。这种絮絮的唠叨声也是“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吗?
生8:这是有前提的,是“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譬如你在外孤苦无依倍尝委屈艰辛时、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再去听听妈妈的一些唠叨,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师(指黑板):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想一想,这几个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板书:人生漂流)(生讨论)
生1:“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也就是把人生比作一条河,而船、港湾、岸都是与河流有关的。
师:也就是说,后面的几个比喻是以第一个比喻为前提的。同学们接着说———
生2:人生是漂流的,把船比作一个家,就是说漂流的人找到了休憩的地方。再把家比作港湾,是说船是靠着港湾的,港湾又靠着岸。这几个比喻是彼此相联的。
师(小结):也就是说前面的比喻是后面比喻的前提,后面的比喻是前面比喻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家的第三个比喻,是前两个比喻的极致和升华。家为人类提供了登上世界的起始之站,又提供了一个离开现实世界的离别之站。(把板书勾连成船形)“家是什么?”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下面,让我们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屏幕显示两段文字):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摘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学生在《献给爱丽丝》的音乐声中朗读屏幕显示的文字)
师:(音乐声中动情讲述)和很多同学一样,老师也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家里有我温柔贤惠的妻子,有我天真可爱的女儿。(展示家人的照片)我深深地爱着她们,她们也深深地爱着我。我们这只小船,已在风雨中驶过十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妻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家是女儿得寸进尺的撒娇。我们今天用心品味了周国平的《家》,同学们对家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请你们来谈一谈:在你们的心中,家是什么。
生1: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生2: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生3: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掌声)
生4: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掌声)
师:同学们的发言既深刻又富有诗意,真让我激动!老师想说的是,我们在享受沐浴家人关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加倍地爱我们的家人。爱一切我们应该爱的人!去爱我们的民族和祖国,最后,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都有一个温馨、温暖的家!(下课!)
执教感言
《家》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读这篇课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一、与课文对话,理解“家”的蕴涵;二、与自我对话,学会思考人生。并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1.平等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与自我对话,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哪句话让你心动?”“你认为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妈妈的唠叨也是‘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吗?”“在你们的心中,家又是什么呢?”———具体呈现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着眼于“对话”的设计。在第二板块中,我深情讲述自己对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真诚地袒露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深受感染,其实带给他们更多的应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2.调动体验:从谈话式的导入到抒情式的收束,从“带着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的听读要求到“结合自己的体验谈理解”的赏析提示,从深情款款谈自己的示范到轻拢慢捻的有意点拨勾连,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合作探究:在师生共赏第一层次后,第二、三层次尝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为避免流于形式,我做了如下策划:①递抓手:安排“赏析、美读、质疑”三个学习任务;②限时间:五分钟;③提要求:“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成果作出摘记,然后推举三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陈述、展示探究成果。”但由于学生座次的临时性,操作不够流畅娴熟,未能及时组建“组长、记录员、发布员”的有效的小组学习机构,成员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主动的个人责任,致使合作探究虽小有成果,但并不让人振奋。
4.吟诵美读:吟诵之重要自不待言。本课有全文的面式师生合作读,有片段的块式学生个别读,还有自选句的点式小组展示读。试想,在轻重徐疾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浅唱低吟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诉诸于美妙的声音,作一次美丽的心灵的远游,奏一曲立体的有声的交响,撞击自己的、听众的心扉,产生思想的共鸣,谁说这不是得意忘形的语文学习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