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9.诗词五首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29.诗词五首

  • 格式:  PPT
  • 大小:  1.36M    43张
  • 时间:  2016-12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
诗词五首
关于诗歌

古体诗
律诗
四言古诗:《诗经》
五言古诗:曹操《短歌行》
七言古诗:白居易《琵琶行》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
绝句: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 。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开创田园诗一体
赏菊图
私谥
自号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早起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沾:沾湿
但使愿无违。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 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D
B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 浩 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25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这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一首诗,希望得到丞相的提拔和录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合作探究:
1、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水天交接,浩瀚无涯的雄伟气势
写景
抒情
希望出仕,无人引荐
(比喻、用典)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赏析全诗: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漲,和岸上几乎平接。 (天光映入湖面)湖水仿佛涵融着整個天空,水天相接,混合成整個浑然一气的天空。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翻译:
水气蒸腾,弥漫整個云夢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這座岳陽城。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赏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翻译: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沒有船只。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閑居无事,想想深覺可耻。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用典]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翻译:徒然看著那湖畔垂釣的人們,空自倾羡他們釣得魚獲,只有聊表欣慕之情!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诗歌主题:
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表达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愿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题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 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比喻义是                        。 4.翻译“端居耻圣明”: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
终南别业
王 维
文学常识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写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诗句赏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思 想 主 题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的 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多情贵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朗读课文,补充注释
榆关:  那畔:   帐:   更:  聒碎:
山海关的别称。
那边。指关外。
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搅碎。聒,嘈杂。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词牌名
一路走过的风景
既感慨又峰回路转
俗语 如那厮 那处
放松、高兴
激动、豪迈
皇帝远征的浩荡
山海关
对仗
风雪之夜 思乡之情
感慨万千
家庭的温暖
衬托
异地他乡的冷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