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复习:看图配原文。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登斯楼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登斯楼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
微斯人
吾谁与归
或许,也许
指朝廷
没有
归依
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2016年12月31日11时8分
心:
这里指思想感情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
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
主担扰。这样,进朝廷做官也担扰,退处江湖也担扰。既然这
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
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没有这样的人,我
同谁一道呢?
第五段译文:
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
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文对偶句(骈句):
衔远山 ——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他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掌握正确的朗读骈句的方法
朗读指导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⑤:抒发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1、本段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2、“古仁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之心”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的句子:
古仁人之心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不以物喜……忧其君”
“二者之为”: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
1翻译:
2“斯人”指谁?
3本句表达了什么?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 。
表达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坚定不移的志向。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阅读第五段: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表现了范仲淹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阅读第五段:
作记缘由
岳阳楼记
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巴陵胜状
览物情异
洞庭湖全景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阴——悲
晴——喜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忧,后……乐
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结构板书:
描写 抒情
17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为 自 己
古仁人的思想情感
为 天 下
为 天 下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
第三部分(5)抒写作者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中心思想:
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
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拓展延伸
儒家学说: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 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延伸读一读 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