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25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桃花源记:作者记叙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文体知识:
记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文体知识拓展:
说
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
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马说》、
《少年中国说》、
《黄
生借书说》。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
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如《岳阳楼记》
、
《醉翁亭记》
。
3.
表:
铭:
序: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帝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 ,
字 ,谥号 、
自号 。 著
名 诗人。著有
《陶渊明集》 。
潜
元亮
靖节
五柳先生
东晋
山水田园
文学常识
生平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饿、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一、听读,正音
1、捕鱼为业(wéi) 2、夹岸(jiā)
3、豁然开朗(huò) 4、屋舍俨然(yǎn)
5、阡陌(qiān mò ) 6、黄发垂髫(tiáo )
7、怡然自乐(yí ) 8、便要还家( yāo )
9、间隔( jiàn ) 10、为具言所闻( wèi )
11、此中人语云(yù)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13、南阳刘子骥(jì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二、再读,知意
作为
沿,沿着
两岸
别的
鲜艳美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诧异
穷尽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林——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舍弃,放弃
只,仅仅
开阔的样子
开阔而明亮
平坦开阔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互相通达
全,都
愉快的样子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竟
通“俱”,全部,详尽
通“邀”,邀请
都
询问消息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于此,即从这里
隔断,隔绝
竟
(更)不要说
叹息,惋惜
向
邀请
告辞
告诉
向
第三段: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事过之后
沿着
名词作动词,做标号
到了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做的)标记
终于
高兴地
计划,打算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桃花梦——寻)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三、读文、解疑
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如何?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
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四、主 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
我背的又快又准确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
5、具答之
6、皆叹惋
7、便扶向路
8、诣太守
9、遂迷,不复得路
10、欣然规往
11、后遂无问津者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划线实词:
考考你
五、练习巩固
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你会了吗
5、文中那句点明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
6、理解一词多义。
(1)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2)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 )
(3)遂: ①遂迷( )
②遂与外人间隔( )
(4)舍: ①便舍船。shě( )
②屋舍俨然。shè( )
(5)为: ①捕鱼为业wéi (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做标记
做的标记
寻找
不久
终于
于是 ,就
舍弃,放弃
房屋
作为
向
交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无论:今:表条件连词。
间隔:今: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鲜美:今:味道鲜美可口
绝境:今:走投无路的地步。
7、古今异义:
妻子:今:男子的配偶。
古:鲜艳美丽
古:互相通达
古:妻子和儿女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隔断,隔绝
古:(更)不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