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解读一篇寓言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解读一篇寓言

  • 格式:  PPT
  • 大小:  461K    21张
  • 时间:  2016-12

同类资源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ppt课件1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ppt课件1《写作:解读一篇寓言》ppt课件1
解读一篇寓言
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 )
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 )
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 )
草莓
杨梅

趣味猜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驴:毫无自知之明,自招祸患。
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好事者: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
资源的浪费
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
浅谈《杞人忧天》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
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狐狸和葡萄》
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成串熟得发黑的葡萄,从棚架上的葡萄树上垂下来, 它用尽所有的方法,想得到它们,但是徒劳无功,因为它拿不到它们。最后,它转身离去,安慰自己说:“这些葡萄是酸的,而且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成熟。”
《狐狸和葡萄》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可见,解读一篇寓言还可以从何入手?
请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不同的理解。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全面分析。
把材料改编成对话,探讨这则寓言的寓意。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多角度解读
(1)从绵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已之所欲,勿施于人。
(2)白发卷发和青菜是绵羊的专利,虽适合自己,却是对刺猬的污辱,对乌鸦的讽刺,对狐狸的愚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探求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3)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得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才能获取成功的喜悦这一观点。
算盘总是挖空心思填满自己的空缺位置。它埋怨主人说:“我有13根小棍,每根尚有3个空缺,还能容纳39个算盘珠,潜力还很大嘛,为什么不给我填满呢!”主人依“计”而行,把39个空位统统安上算珠,算盘上座无虚席,可算盘珠一个也拨不动了。
提示:可以从空缺的作用或学会舍弃角度着眼,前者可联系果实太多要“疏果”,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国家机构过大成为一潭死水;后者可联系“六尺巷”的故事,高尔基在烟火中舍财物而救书,学生舍弃娱乐而勤奋学习的事例。
附:<六尺巷>故事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巷道南侧原为清大学士张英府邸,北边为吴氏宅。因吴氏占用宅旁空地,张氏家人驰书于都求助。张英批诗一首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遂退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让三尺,故成六尺巷。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郑人买履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春秋时候,越国美女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时常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蹙,一副我见犹怜的动人韵味。同村的有一名女子叫东施的女子,见西施皱着眉头的模样很漂亮,就模仿起西施捂胸口皱眉头的模样,可是因为东施长的丑,模仿西施心绞痛的样子更替她平添了几分恶俗,让东施落人笑柄,于是文人墨客便把东施模仿西施的行为归结一句话叫东施效颦。 有些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味道,西施以貌美传世,东施却以丑以恶俗垂青史,鲜明对比,厉害!
寓言故事另类解读——东施效颦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外貌乃至性情的独特气质和特点。譬如西施,是上帝宠儿,生就一副美貌皮囊,无论淡妆浓抹娇羞嗔怒乃至心口痛时都别有一般韵味,旁人在看的目瞪口呆时,自然无比羡慕,这大约就是东施模仿西施的最初心态。 人的性情中总有向着美好事物追求的想法,所以不必大惊小怪或者刻意嘲笑东施自不量力模仿。只因西施太美了,作为平凡女孩的东施情不自禁的仿效起来。然,这一仿效不当紧,让一个平凡无奇的小女子从此成了旁人笑柄,也以别样方式在历史上抹了一笔。
寓言故事另类解读——东施效颦
其实,模仿并没有错,小孩子最初模仿的就是大人的言行,谁能不说小孩子童真可爱。可是为何单单这东施模仿了成了恶俗的典范?怪就怪,东施没找准自身的优劣势盲目模仿。想西施既然归为四大美女之一,又是助勾践复国的首要功臣,岂只是一个空有美貌却无智慧内涵的花瓶?而那个东施却不去学习西施身上的优点,只顾仿效西施不经意流露的媚态,终落至恶俗骂名也属应该,怪不得谁。
寓言故事另类解读——东施效颦
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给你的寓言材料只要你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就会从不同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地理解,不仅寓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