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
经济上:
民族关系: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出现的局部统一与短暂统一的局面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此外秦汉文化的基础及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都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哲学宗教:
文学:
艺术:
领先世界
承上启下
大放光彩
道教官方化,倡佛与反佛斗争激烈,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一、科技的进步
数学:
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
出圆周率计算方法
祖率:南朝、早西方一千年
祖冲之《缀术》
农学:
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经验(反映北方民族融合)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绘图原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史地文价值
二、
宗
教
道教
(1)兴起于东汉民间
《太平经》
(2)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
造,成为地主阶级的工具
(3)陶弘景吸收佛教和封
建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
佛教
兴盛、寺院、僧尼、石窟(三大石窟)开凿
倡佛与灭佛(维护统治的需要)
(1)社会动荡、战乱,人民灾难痛苦,为佛教流行提供土壤
(2)佛教本身欺骗性: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容易麻痹人民
(3)统治阶级提倡
思考:当时佛教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三、哲学
反佛思想
背景:
佛教盛行危害
(1)麻痹人民
(2)浪费财物
(3)危害国家
代表:
范缜《神灭论》(比较回忆王充《论衡》)
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四、
文
学
建安文学:人物、作品、风格
田园诗:人物、代表作(反映社会)
乐府诗(民歌)
北方:《木兰辞》
《敕勒歌》
南方:《采桑度》
五、
艺
术
1、书法
(1)、东汉成为艺术
(2)、曹魏钟繇楷书
(3)、东晋王羲之
2、绘画:
(1)三国曹不兴佛像画
始祖
(2)东晋顾恺之代表
3、雕塑: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4、音乐:
民族音乐、、外国音乐
小结: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2、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的归纳,可以得出什么原理?
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1989年全国卷)下列著作中曾被日本朝鲜学校用作教材的是【 】
A、《周髀算经》 B、《甘石星经》
C、《九章算术》 D、《缀术》
2.(1998年上海卷)“神即行也,行即神也。是以行存则神存,行谢则神无也。……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行亡而神在?”说这段话的是【 】
A、扁鹊 B、荀况 C、王充 D、范缜
课堂练习:
D
D
3.(1999年全国卷)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
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
4.(2000年春季卷)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
B
B
5.(齐民要术》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
A.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B.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
C.农产品的加工方法
D.游牧民族的生产经验总结
6.《禹贡地域国》的作者是()
A.郦道元 B.裴秀 C.范缜 D.陶弘景
7.下列有关《水经注》一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
B.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C.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而成书
D.全国系统介绍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等内容
D
B
A
8.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特点是( )
A.道教形成并广泛传播
B.道教吸收封建等级观念形成自己的体系
C.道教与儒家相结合并吸收了佛教教义
D.道教以“三玄”为经典丰富了道教教义
9.下列选项中,有关魏晋玄学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政治上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B.主要活动在洛阳
C.尊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
D.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C
A
10.下列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B.东江阴帝曾派伸着到西域大饨法
C.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
D.云冈、龙门石窟是北朝佛教盛行的产物
11.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是( )
①社会动荡 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A
12.下列哪篇文章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
A.《七哀诗》 B.《悲愤诗》
C.《蒿里行》 D.《采桑度》
1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这一观点的是( )
A.王羲之作《兰亭序》
B.顾恺之画《洛神赋图》
C.陶潜作《桃花源记》
D.贾思勰作《齐民要术》
c
D
14.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
A.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曹不兴所绘佛像画开创了该领域的
先河
C.龙门石窟的佛像保存了古印度佛教
的艺术特色
D.庾信的《哀江南赋》继承了汉赋的
某些特点
D
15、“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不包括( )
A.曹操《蒿里行》
B.王粲《七哀诗》
C.蔡文姬《悲愤诗》
D.庾信《哀江南赋》
D
16、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
A.迷恋大自然的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
C.对城市污染的厌恶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
16、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兴盛最主要原因是( )
A.古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空前兴盛
C.佛教寺院政治经济发展
D.统治者尊崇宣扬佛教
D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B
18、 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重大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D.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D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帝】“求兵于增众之间见地于塔庙之下”。
——引自《广弘明集》
材料二 (灭齐后,周武帝下令禁齐境内佛教):“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兵,还归编户。融扩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发赐,分散荡尽。”
——引自《广弘明集》
材料三 (周武帝总结灭佛结果说):“自废以来,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请回答:
(l)结合材料一,周武帝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概括周武帝的灭佛措施,并说明灭佛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周武帝民族政策的什么观念?依据是什么?
试分析公元3至6世纪,我国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
趋势,并说明这种发展趋势在经济、文化上有何反映。
答案提要:
公元3至6世纪是我国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
1、国家分裂,战乱,人民盼望统一。
2、各族杂居、融合,
封建制向周边发展。
3、士族制度充分发展。
4、统治者利用佛教统治。
趋势:
1、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为统一创造条件。
2、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融合和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3、南朝末年士族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
1、北方经济恢复,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2、各族人民互相学习生产技术。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封建化。
文化:
1、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促进科技发展。如:祖冲之……
2、佛教文化发展,唯物论发展。如:佛寺、
石窟、宗教、范缜……
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阶段特征
政治:1)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2)南北政权并立对峙
3)士族制度影响深远,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经济:1)北方经济相对停滞,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重心呈南移的趋势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3)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1)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
民族政权对峙
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民族
融合的高潮
对外关系:外贸继续发展,范围扩大,成就不
突出
文化:1)受时代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承上启下,继承和发展
归纳: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4、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2)对佛教、道教的认识?
佛教盛行:
道教官方化:
反佛:
危害:
齐梁范缜
《神灭论》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
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
迫,安于现状。
原因: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也适合统治者需要。
萧梁: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道教教义,建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成为地主阶级宗教。
①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
②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先后灭佛。
3)王充和范缜的思想比较
思想内容不同:王充的《论衡》是反对
封建神学的;
范缜的《神灭论》是反
对佛教的发展;
相同:都阐述了精神与肉体与形体的关
系,但范缜认识更深刻。
结束
科学技术的进步
祖冲之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继刘徽的成就之后,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作
《水经注》以全国水道系统为主,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史事等,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佛教兴盛的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痛苦,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佛教空前盛行。那时大多数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尊崇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为突出。他在各地广建佛寺,供养大量僧尼。
对佛教的评价:
一、消极影响:
1、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
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2、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
人民的大量血汗。
3、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
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
农民负担加重。
二、积极影响: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2、佛教丰富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3、佛教的建筑、寺院以及佛教相关的雕
塑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佛教的盛行,不可能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梁间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范缜
范缜(450—约510年)是南阳舞阴人,年轻时家境贫寒,学习十分刻苦。他在湖北某地任太守时,当地寺庙很多,民间迷信活动频繁。他劝导人们不要迷信,并下令封闭了寺庙。针对佛教宣扬神不灭的谬论,他发表了《神灭论》。齐朝竟陵王萧子良,发动僧侣和文士同范缜辩论,谁也驳不倒他;又以做中书郎为诱饵,劝他放弃神灭论的主张。范缜听了大笑说:“假如我是个卖论取官的人,早就官至尚书令了,还用你说什么中书郎?”后来,梁武帝又发动60多名达官贵人,写了70多篇文章来反驳范缜,也没有将他驳倒。
承上启下的文学
诗歌:
南北朝民歌:
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建安文学:建安时期,曹操父子等诗人写出的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曹操《蒿里行》
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如《敕
勒歌》、《木兰辞》等。
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
陶渊明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南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如《采桑度》等。
陶渊明,东晋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曹操
曹丕
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莱、徐干、阮璃、应场、刘帧。
大放光彩的艺术
书法:
绘画:
东汉末:成为一种艺术。
蔡邕是著名书法家。
曹 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三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东 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序》、《黄庭经》是其代表。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石窟: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西部窟群外景
第五窟后室主佛,释迦牟尼,佛高17米,雄伟威严,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
卢舍那佛
《礼佛图》
龙门摩崖三佛龛全景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有史
云岗石窟第20窟露坐大佛
王羲之《兰亭序》帖卷
《兰亭序》摹本
天下第一行书
欣赏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龙门万佛洞正壁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局部
名画欣赏
《女史箴图》生动展现了古代妇女的生活场景
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长于人物肖像、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南朝贵族的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