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 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格式:  PPT
  • 大小:  290K    13张
  • 时间:  2016-10

免费下载《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PPT
西晋的短暂统一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素质教学点
(一)知识教学点
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各族内迁与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训练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其证在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问题,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连年混战局面,推动力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 汉族和其它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进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西晋短命的原因。人口大迁徙。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高动他们的主动性。
3.疑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中埋藏着分裂的隐患这一证关系。
4.解决办法
教师在讲述中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断设置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如重点“西晋短命的原因”和“人口大迁徙”设置递进关系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自制挂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2.教学挂图《西晋的疆域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如西晋是怎样实现统一的?它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性质、危害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现象等等。
2.组织学生讨论西晋短命的原因,如何评价西晋末年的大口大迁徙。
3.指导学生朗读、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主动参加与学习的意识。
4.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地图,自制一幅简易的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示意图,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5.巩固练习;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各组代表抢答,当场记分,定期评比。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见“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貌一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于西晋的腐败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统一局面埋下了分裂的隐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在魏、蜀、昊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学生议论、回答)
2.导入新课
历史的事实是曹魏的发展超过了吴、蜀因为它的地域最方广,经过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物生产工具,在中原人民的艰苦努力十,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都曾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三国历史统一中国的政权——代魏而立的西晋权。
3.讲授新课(板书)一、西晋的统一
(板书)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曹丕死后,司懿和年轻的皇族成员曹爽共同掌权。(指导学生看插图)你看画上的老头由两个架着,病势沉重,眼瞧着就要一命乌呼,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司马懿,那么,司马懿是和是真的病入膏肓呢?(不是)他装病的目的是什么呢?请一名同学阅读归纳。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昭当政,时时露出篡位野心。魏帝在一个漆黑的雨夜里,密召一些,他说了些什么?请你看96页小字第二段,第二行:“司马昭之心”指什么?(篡位帝位之心。)这名话后来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愉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这个皇帝率数百人讨伐司昭,反被司杀死。司马昭再立了一个姓曹的儡皇帝,这是260年的事情。
(板书)2.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
(挂《西晋的疆域》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96页第三自然段。)问题:西晋是怎样实现统一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概述):到26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刘备的儿子昏庸的刘禅投降。到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了曹魏的皇帝,自称皇帝,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这似乎是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故事的重演,而都发生在洛阳,使人想到后世一位史学家的两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炎轻而易举汉上皇帝,而值得称赞的他能在祖、父两代人多年经营的基业上,于280年派遣大军,冲破长江天险,攻灭东吴,最终结束了三国立的局面,三分归一统,总归司马氏,西晋完成统一,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引导学生从主客两方面考虑:主观上,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退落。客观上。统一符合趋势和人合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板书)二、八王之乱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进行归纳:(1)西晋为什么在建国初期就会出现“八王之乱”呢?(2)“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述:)“八王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西统治者昏庸腐败。请同学们齐读96页第六段小字文——了解皇族和豪贵的奢侈腐化。“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它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同学们阅读96页第七段小字文和右假冒〈资治通签〉原文摘录——深刻认识“八王之乱”带来的严重危害——西晋衰落下来。
(板书)三、各族内迁和西晋灭亡
(板书)1.内迁各族
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历史称为什么?请同学阅读96—97页的大字后回答:匈奴、鲜皓、羯、氏、羌等、历史上称为“五湖”。请大家看挂图《西晋时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加深印象。
请一名同学朗读97页小字文,并观看《胡床》、《椅子》、《方凳》插图,了解内迁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洽,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他们对祖国统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长期遭到西晋政权的奴役和剥削,具体表现请同学们阅读97页最后一段。归纳;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将它们掠夺为奴隶。请一名同学朗读98页第一段小字文,了解少数民族被掠夺奴的财情况。
八王之乱使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发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板书)2.西晋的灭亡:316年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称帝,进攻西晋。刘渊死后,匈奴攻占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官民几万人。316年,匈奴又攻占长安,西晋灭亡。
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知命的王朝?(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分析)归纳:(1)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战”,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发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2)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之后的中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四、人口大迁徙
(板书)1.人口大迁徙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98页第三段大字文,并进行归纳:西晋末年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指八王之乱)
(板书)2.人口大迁徙的方向
(学生归纳后,教师概述中原人口主要流向南方,还有一些迁徙到辽河流域,或迁到河西走。长江流域人口向更南的方向迁徙,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板书)3.人口大迁徙的评价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教师可根据各组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现象要从历史史实出发,用历史的放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这一历史现象,虽然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的客观作用和对后世各方面的影响却都是深远。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西晋和历史。西晋和历史虽然短暂,但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它的历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但由于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争权混战以及残酷压榨各族人民,使它的统一只存在36年说夭折了,我国历史又陷于分裂状态——十六国和东晋对峙时期。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以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的目的。由于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必答和抢答,记分定期评比,因此竞赛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七、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地图,让学生自己设计绘出一幅简易的西晋未年人口迁徙示意图。
2.西晋未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八.板书设计
第21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司马氏灭蜀 代魏 灭吴
263 265 280
二.八王之乱
1.原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2.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进行的混战
3.危害:西晋衰落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各族:匈奴、鲜卑、羯、氏、羌,史称“五胡”
2.西晋灭亡:316年被匈奴所灭
四、人口大迁徙
原因:社会动乱
方向:北——南
影响:促进迁入地区经济开发、社会进步
九.参考资料
1.《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二章。
2.《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二、三章。
3.《两晋史话》(王文清、许辉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