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 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格式:  PPT
  • 大小:  2.12M    23张
  • 时间:  2016-10

免费下载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PPT课件免费下载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PPT课件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灭亡
一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二 西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三 西晋的灭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魏灭蜀
2,司马炎代魏
a、司马懿与高平陵政变
b、司马炎代魏建晋
3,晋灭吴
西晋社会特征
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发兵灭东吴,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王朝。统治阶层既腐朽不堪,又激烈争权夺利,爆发了导致西晋衰亡的“八王之乱”。这一时期,北方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南下,西晋王朝无力抵御,随之亡国。
西晋时期,门阀制度确立,门阀世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权阶层。
西晋在经济上实行占田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
1、 魏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2, 司马炎代魏建晋
a、司马懿与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河内温县(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曹操开始起用他,至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曹爽受共同辅政。曹爽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将他架空。司马懿表面称病,不预朝政,暗中却在布置力量,伺机消灭曹爽集团。
249年(嘉平元年)正月初六,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司马懿

b、司马炎建晋

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晋伐吴图
3、晋灭吴统一中国

279年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吴都建业。
280年三月,吴主孙昭向晋将王浚投降,吴亡。经过九十年的分裂混战,至此中国又重新统一。
二、西晋的经济
1,占田制
a、占田课田制
b、户调式
c、品官占田荫客制
d、对占田制的评价
2,社会经济的恢复
a、占田课田制
占田课田制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 。“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税)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 。曹魏之制,田租每亩四升,西晋的田租高出曹魏一倍。
牛耕砖图
b、户调式
户调式是征收户税的制度 。
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这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不利的。曹魏之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西晋的户调额比曹魏增加了二分之一。
c、品官占田荫客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但也有贵族、官僚们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
d、对占田制的评价
占田制中的积极因素
首先,与屯田制下农民相比,占田制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
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
青瓷香熏(江苏宜兴出土)
实行占田制的意义

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想保证政府收入,又想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实际对于贵族、官僚的占田、荫客不能起限制的作用。
西晋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短暂的“太康之治”。《晋书·食货志》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人口增加。魏、蜀、吴三国总户数不过146万余,人口767万余,西晋灭吴后,全国有户245,9余万,人口1616万余,户数比三国增加近100万,口数增加800余万。
三、西晋的灭亡
1,贵族与大地主专政
1)、都督制与宗室分封制
a、都督制
b、宗室分封制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统治集团的腐朽
3,八王之乱
4,西晋灭亡
1)各族人民起义(五胡内迁、统治者对内迁五胡的态度、少数民族的起义)
2)匈奴灭西晋(刘渊起兵、石勒起兵)
▲都督制
魏晋以来,多以都督兼领刺史、州牧,地方军事、行政权力更为扩大,都督制源于东汉,建安年间形成正式制度。曹魏末年,都督拥军多至10余万。司马懿父子世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最高军权,子弟亦多都督要州,控制全国大部分军队。西晋时,都督遍置全国,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最高地方官。
▲宗室分封
魏晋皆行分封制,但实质迥异。司马氏以魏亡乃未切实行分封所致。于是立宗室27人为王,允许自选长吏,继而分大国、次国、小国三等置军。大行分封意在屏卫王室,但却带来相反效果。
唐长孺论晋宗室
重用宗室子弟,特别是以之充当握有重兵的地方军政长官的现象,既不见于秦汉,也不见于唐以后,大致萌芽于曹魏,显著于西晋,下延至南北朝乃至唐初未变。……问题的症结还在贵族政权之下,皇室作为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皇帝作为第一家族的代表君临天下,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门阀制度的形成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
◆政治上,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
◆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不向国家纳租服役;
◆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联婚和同乘共坐。
◆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依然受到士族歧视。
4、西晋的灭亡
▲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亲晋胡王”印
“晋鲜卑归义侯”印
“晋归义羌侯”印
江统《徙戎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则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甚,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晋书.江统传》
郭钦《徙戎疏》
戎狄强犷 ,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
《晋书·郭钦传》
统治者对民族内迁的态度
少数民族的起义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反晋起义分布图
刘渊起兵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
渊谓群臣曰:“ 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资治通鉴》卷八五
石勒起兵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11年四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