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历史课件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pt课件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pt课件
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1讲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1.历史背景:
(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3)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
(4)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向世界宣布中国政府的外交关系原则。
2.主要内容: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
(1)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3)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以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时间:1954年。
(3)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4)参加国:中、苏、美、英、法等。
(5)概况:
①首先讨论和平解决朝鲜的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②而后,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6)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出席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4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方针:“求同存异”。
①原因:会议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
②含义:“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③作用:促使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
(4)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历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提出经过: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4.历史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考点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析】B。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求同存异”政策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D首先排除。A、C都不存在鉴别、审查问题,也可排除。
【1—2】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解析】B。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中国的外交政策突出表现为不结盟政策,故选B。要注意的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一直以观察员国身份参加不结盟运动峰会。
考点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1】“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A。材料讲话意在强调与亚非国家和平合作。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 )
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由题意可知答案应是1956年之前的外交成就,①②③④皆符合,答案选D。
考点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答案选A。
【3—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解析】D。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并被作为指导国际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故该题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