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地理课件

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选修6)
第一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人文 地 理
自 主 梳 理
知识点一
人类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集
渔猎
低下
原始的平衡
增长
土地

对抗性
科学和技术
自然资源
自然的主宰

人地矛盾
知识点二
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________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向环境________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再生速度。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________。
环境空间
物质和能量
环境
索取资源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
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城市
能源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
乡村
知识点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__________的发展。
2.内涵
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当代人
满足其需求
生态
社会
3.基本原则:________、持续性、________。
共同性
公平性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回答(1)~(2)题。
以练促记
(1)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对应的径流带及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甲 水土流失 B.乙 荒漠化
C.丙 水土流失 D.丁 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2)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  )
A.河流的综合治理 B.水土流失的防治
C.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D.中低产田的治理
解析: 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是缺水带,主要指西北的干旱地区;乙为少水带,主要指我国的半干旱地区,丙和丁主要为多水带和丰水带,主要指我国的湿润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而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1)C (2)C
知识点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不足
    严重
环境污染
人口基数庞大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__________________白皮书》。
人口、环境与发展
知识点五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手段:________________。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
(1)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______。
(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______。
环境无害化技术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以练促记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下题。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二是绿色植物减少。因此其解决的措施应主要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比重,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地热能等,同时应保护植被,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而“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加大能源消耗量,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要 点 突 破
要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生产的机理与表现。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学以致用
(2012·福建卷)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1)~(2)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解析:(1)提取扇状统计图表信息、对比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成分构成的差异并结合材料相关回答。(2)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需调动固体废弃物主要危害并结合相关知识整体性回答。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要点二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原生态图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学以致用
(2012·苏州模拟卷)某地林区的工人经常开枪打死母猩猩,将小猩猩卖给别人作宠物。读该地区的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候类型中(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该地区工人开枪打死母猩猩,而把小猩猩卖给别人作宠物的行为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林木高大,植被茂密,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2)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本题材料中工人打死大猩猩的行为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答案:(1)D (2)C
要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以致用
(2012·江苏卷)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____ 、________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 。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高 分 跨 栏
热门考点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命题规律
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呈现信息,选择题、综合题并重。
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例】 (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
(2)由第1题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题秘笈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概念辨析
【例】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
A.资源、市场、环境    B.环境、市场、资源
C.环境、资源、市场 D.资源、环境、市场
(2)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解析:(1)根据图中各环节及箭头方向判断:人类活动达到排放标准,箭头指向A,A为环境;资源被人类加以利用,转化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故B为资源;工农业产品销往市场,即C为市场。故选项C正确。(2)读图可知,该图反映了生产的各个环节排放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但是不可能完全达到零排放。
答案:(1)C (2)D
识图技能
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其判读的基本程序是:
(1)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2)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3)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4)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5)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例】 下图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请选择正确的选项,完成方框。
A.①回收处理 ②作工业原料 ③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④作肥料
B.①回收处理 ②作工业原料 ③作肥料 ④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C.①作工业原料 ②回收处理 ③作肥料 ④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D.①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②作工业原料 ③作肥料④回收处理
解析:可以将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直接代入图中,思考其与上面对应的废弃物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原则,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答案,如可循环利用垃圾作工业原料最合理;食品垃圾属于有机物,作肥料最好。
答案:B
巩 固 落 实
1.(2012·江苏卷)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1)本题考查农村秸秆的利用。把秸秆作为沼气的原料,既可以产生沼气解决能源问题,沼渣又可以作为肥料返还给农田,提高土壤肥力。(2)在农田里大量燃烧秸秆不但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造成大气污染;还造成资源的浪费。
答案:(1)D (2)A
2.(2012·福建四地六校卷)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2)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1)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南方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2)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免得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
答案:(1)B (2)C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一幅名为“颁奖会”的漫画。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指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材料三 下图为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问题?
(2)下图为某工业园中的生产链示意图,请根据材料二中循环经济的概念分析该工业链的意义。
(3)分析材料三所示模式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1)漫画旨在讽刺某些地区只注重发展经济,而不注意保护环境的现象。(2)从资源、环境两方面作答。(3)结合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即可作答。
答案:(1)漫画中的三家企业均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说明某些地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
(2)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合理。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使社会经济产品的数量增大、质量提高;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
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