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地理高考总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自 主 梳 理
知识点一
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_______________。
3.表现:___________、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______________和次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
气候变异
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
石质荒漠化
以练促记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荒漠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2)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其不同地区荒漠化类型不同。关于其荒漠化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低湿滩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荒漠化 ②开垦的旱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盐渍化 ③墚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荒漠化 ④从总体上看,毛乌素沙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设置人工草方格沙障
C.扩大绿洲农业的面积 D.退耕还草
解析:(1)南美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在秘鲁寒流的作用下逼近赤道地区。(2)低湿滩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盐渍化;开垦的旱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墚地是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其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荒漠化;毛乌素沙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较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3)塔里木盆地以沙漠景观为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看,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方法是固定沙丘,设置人工草方格沙障是有效的方法。
答案:(1)C (2)C (3)B
知识点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干旱,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
400
高原
温带大陆性
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③为________。
(2)年降水量: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3)本区自东向西随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________________也随之减少。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400
200
50
距海里程
自然产出和载畜量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1)干旱导致________贫乏,河流欠发育,________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________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导致________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______沉积物。再加上________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地表水
流水
风力
植被
沙质
冬春
知识点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____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________、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________________ 。
2.主要表现:过度________、过度放牧、过度________、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
人口激增
土地资源
不合理利用
樵采
开垦
知识点四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________,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________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内容
(2)原则:坚持维护________与提高________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日渐丧失
生存
潜在荒漠化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________。
(2)利用________和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________、林、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资源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农
牧
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以练促记
(2012·宝鸡模拟)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①华南 ②华东 ③华北 ④东北 ⑤西北 ⑥西南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2)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3)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1)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受到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山西、河北、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2)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共同原因都是不合理利用土地,使植被受到破坏。(3)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少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案:(1)C (2)A (3)C
要 点 突 破
要点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原生态图
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
►拓展提升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特别提醒
概念辨析: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学以致用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区,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解析:准确定位和获取图中地理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根据干旱地区的划分标准,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 mm到400 mm为半干旱地区。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图示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因而降水逐渐减少。(2)区域生态建设有多种途径,理由表述充分合理即可。
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 距海较远
(2)选②或③。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
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高 分 跨 栏
热门考点
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
危害和治理措施
【命题规律】
从高考考核内容看,“土地荒漠化问题”是近几年的高频考 点。
从命题角度看,以区域地图或文字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土地荒漠化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是最常见的命题方式。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区域图、文字材料或示意图等方式作载体。
【例】 (2011·广东卷)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图1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
图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________。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________河,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________;深度1.6米处是________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 000年前后比现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1)图中显示,石羊河水主要来自祁连山东北坡的冰雪融水,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最后消失在腾格里沙漠,属于内流河。(2)一般来讲,在没有遭到强烈地壳运动破坏的情况下,埋藏越深的地层,年代就越久远,图2显示,在1.6 m深处分布有湖沼沉积物,说明距今5 000年前后该地区分布着湖泊、沼泽,可推测当时气候较现在湿润。(3)本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缺乏,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4)防止荒漠化进一步加剧的措施,可以从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采滥挖,控制种植业规模,推广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退耕还牧,生态移民,促使其恢复自然植被等方面考虑。
答案:(1)西南—东北 内流 石羊河中途消失,没有流入海洋
(2)久远 湖沼 湿润 该地当时是湖泊、沼泽,现在是沙漠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4)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题秘笈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答题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
【例】 (2012·海南卷)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a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
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表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1)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该地生态恶化,由图a可知耕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草地面积下降速度最快,所以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应该退耕还草,选B。(2) 读表,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选D。
答案:(1)B (2)D
识图技能
地理柱状图的判读
1.典型图表展示。
柱状图是一种典型的地理统计图,也称为直方图,在地理图表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使用的频率也很高。该类统计图通常用矩形的高低(或长短)来描述数据的大小,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比较。一般把分类项在水平轴(X轴)上标出,而把数据的大小在垂直轴(Y轴)上标出,如图1和图2;也可以将两者翻转过来进行标注,如图3。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柱状图,都是主要用于表现某地理事物某一时间的数据特征及数量随不同分类项的变化,主要是侧重在某一方向上进行数量差异的比较,由此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2.判读方法。
(1)首先要看清图名和图例,这是准确判读的基础。如图2中的图名是“2008年我国某城市人均用地状况分布图”,图名中反映出了该图的主题是“人均用地状况分布”,并限定了比较项的时间和空间,分别是“2008年”和“我国某城市”。这为我们下一步读图指明了方向。
(2)其次要了解纵、横坐标的含义,注意分类项的名称及数轴上的数值分布特点和单位。如图1中的分类项主要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类型;竖轴上的量值变化分为两个方向,分别表示正值和负值,单位是“万公顷”,反映了量值的大小。
(3)再次思考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3中竖轴列出的是安徽省的主要外贸国家,分为主要的进口国家和主要的出口国家,横轴表示的是数量,反映了某个出口国家或进口国家的贸易额。
(4)然后对柱值的高低大小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纵、横坐标因子的变化关系。如图1中,2002-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的是园地、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林地;面积减少的是耕地、牧草地、其他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减少最多的是耕地。
(5)最后依据前面的判读结果,结合背景材料进行系统的原因分析、推理,或者进行问题评价,提出建议和对策。如图1中提取图中信息之后,应明确我国的土地总面积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图中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增加的面积总和应等于面积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减少的面积总和,再联系我国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还牧的政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实际,就可以推论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等内容。
【例】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征是从内向外分蘖,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新疆
(2)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3)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解析:第(1)题,我国典型的荒漠草原景观,主要出现在西北内陆地区,而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因距海洋相对较近、降水较多,出现的是典型的温带草原景观。第(2)题,从图中图例的分布看,受牧业活动越小的地区大丛所占比例越高,而重牧区表现为小丛所占比例较大的特征。第(3)题,读题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是我国荒漠草原区,是牧区,故过度放牧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1)A (2)C (3)D
巩 固 落 实
1.读图,完成(1)~(3)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积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及数量成为制约本区域城镇分布及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2)在图示区域内,当代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更大,导致河流水量更小;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水源,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3)图示区域城镇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用水不当等,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1)D (2)B (3)B
2.(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植被的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与人类活动有关,“岩石溶蚀与侵蚀”是指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侵蚀。
答案:C
3.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分析下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 区)。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 (1)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故我国西南地区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的主要分布地区。(2)读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3)读材料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4)读材料三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可知,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合理化建议主要考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答案:(1)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合理化建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
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