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一、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地 图 知 识
1、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数 字 式
文 字 式
线 段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2000000
1:3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千米
千米换算厘米,加 个0
5
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A. 1:600000
B.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C. 1/800000
最大
最小
分母越大,比例尺
分母越小,比例尺
越小
越大
比较大小
范围
内容
大
小
大
小
详
略
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
【思考】
要绘制一幅上海市地图,用下列哪种比例尺可使他图上的内容最为详细?
A 1︰500 000 B 1厘米代表50千米
C D 1/1 000 000
2、 地图上的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方向
一般定向法——
南北
东西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北
南
西
东
返回
S
N
E
W
北
南
西
东
練一練
圖中通州位於懷柔的什麼方向?
北
西
東
南
南
正南方向
返回
北
西
A
南
东
NEXT
经纬网定向法:
A点位于B点的__方向?
C点位于B点的__方向?
西北
东南
A
B
南
S
北
东
C
西
地图上的方向
例如:图中
A在B的 方,
D在A的 方,
C在D的 方.
东
西南
北
2、 地图上的方向
3、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方向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一般定向法——
南北
东西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
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图例
放大
认识常用的图例
阅读地图的方法
查比例尺
读图名
识图例
辨方向
看分布
以图导因
阅读地图的要领
(1)先读图名
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例
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辨识它们的分布特点。
阅读地图的要领
阅读地图的要领
(3)重视主要地理分界线
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分界线、我国东部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长城等。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洲界线、国界线等也不可忽视。
(4)抓住位置或形象特征
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岸。再如,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意大利的轮廓貌似“靴子”,智利的轮廓形似“长剑”。
阅读地图的要领
(5)跟踪空间轨迹
寻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道、边界线等,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阅读。
阅读地图的要领
阅读“沪宁抗地区主要城市分布图”,可以上海为起点,先向西北方向依铁路线由近及远串起一组城市
阅读地图的要领
(6)分析判断
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剖析,找出规律,最后进一步分析成因。
(7)注意辅图
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地图册和课本中的日本图都有主图和辅图两部分,阅读时就要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位置。
阅读地图的要领
二、等值线图的阅读
常见的地理等值线图有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
1.等温线图的阅读
阅读等温线图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判断某地的气温值
从“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可读出,A地的气温为8℃,E地的气温约为6℃。
1.等温线图的阅读
(2)判断某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从全球范围看,地球上随气温无论是7月还是1月,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据此可以判断,下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北半球
1.等温线图的阅读
(3)判断某地所处的季节
在同纬度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等温线在大陆向低纬凸出,在海洋向高纬凸出;夏季则相反。据此可以判断,下图所示的区域处在夏季。
1.等温线图的阅读
(4)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若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
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公布图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太行山
2.等压线图的阅读
(1)判断气压系统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团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可判断为高气压;反之为低气压。如下面“等线示意图”中的A区域是高气压,B区域是低气压。
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高压脊
低压槽
阴雨天气,上升气流为主
干晴天气,下沉气流为主
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别
1、气压:
2、等压面:
3、等压线:
气压值:PA>PB>PC
C
B
A
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
注意:
(1)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高压和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等压面图的判读
1 000百帕
结论: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
气压值比较:
∵ Pb>Pa
Pd>Pc
Pa=Pd
∴ Pb >Pc
高度
A
B
D
C
判断风力和风向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判断风向规律:
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再根据地转偏向力确定风向;近地面风向 斜穿等压
线。
1.风力大小判断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小
甲
乙
海平面
1000米
500米
1500米
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即海拔
山
等高线——
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等高线原理
等高线 。
坡陡的地方
坡缓的地方
等高线 。
密集
稀疏
山
A
B
等高线原理
等高线 。
坡陡的地方
坡缓的地方
等高线 。
密集
稀疏
山
A
B
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顶
山脊
缓坡
陡坡
鞍部
山谷
等高距:50米
50米
150米
250米
F
E
C
G
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稀疏
陡坡
缓坡
山谷
山脊
山顶
鞍部
陡崖
练习
陡崖
平原: 海洋:
高山: 雪线以上:
高原、山地、丘陵:
绿色
蓝色
白色
褐色
黄色
判断图中地形类型的名称:
1.高原 2.山地 3.丘陵
4.盆地 5.平原
中间疏四周密
密集
稀疏
中间疏四周密
稀疏平直
较高
高,超过500米
较低,一般不高于500米
200米-500米
低,0米-200米
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坡度和缓
四周高中间低
平坦广阔
剖面图
-200m
-100m
0m
100m
200m
300m
300m
200m
100m
0m
100m
200m
等高线
等深线
最高处>300m
最低处<-300m
A
B
3.等高线图的阅读
(l)判断坡度
等高线稀疏,地表坡度和缓;等高线密集,地表的坡度陡峻;数条等高线相交,则为陡崖。
3.等高线图的阅读
(2)判断地形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可以判断地形。如 “等高线示意图”中,A地为山顶;C为山脊线;D为山谷线;E地为鞍部
图9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04年 苏
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画片、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 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
② 对照有关课本内容,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③ 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读下面两幅民居图
分析两种屋顶形状所反映的地理意义
塔里木盆地中维吾尔族农民的一种传统民居
浙江山村的一种传统民居
三、地理景观图的阅读
浙江山村一带传统民居的屋顶是坡顶,而新疆一带地区民居的屋顶是平顶。浙江地处湿润区,降水丰富,坡顶房屋排水效果好;新疆地处于旱区,降水少,就不存在排水问题,而平顶可以被用来晾晒葡萄等果物。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降水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四、地理示意图的阅读
1.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示意图的阅读
这类示意图主要是显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即主要说明“在哪里”的问题。阅读这类示意图的关键是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各项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如在太阳系示意图中,可确认太阳及其九大行星的相对位置。
四、地理示意图的阅读
2.地理事物形成的示意图的阅读
这类示意图主要是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即主要说明“为什么”的问题。阅读时要学会利用图中的符号,如箭头指向以及箭头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包括顺序关系、因果关系等。
右图所表示的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里必须要把握冷热不同的地面、空气升降运动方式、气压高低变化、空气水平运动方向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地理示意图的阅读
3.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示意图的阅读地理示意图中有一种是用文字框图和线条箭头构成的示意图,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阅读这类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