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地理课件

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免费下载地理高考专题总复习中国地理国土概况ppt课件
第一章 国土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疆域
一. 地理位置
1. 海陆位置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
2. 经纬位置
最北端
最南端
最西端
最东端
二. 疆域
1.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
2.陆疆
2.2万千米,与15个国家相邻接。
3.海疆
大陆岸线1.8万千米,岛屿岸线1.4万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第二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三.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四.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三节 土地资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二.土地质量与潜力

1.中产田面积大,增产效益高

2.后备土地资源开垦的投资大

3.草原牧区生产潜力低

4.森林资源形势严峻

5.淡水养殖生产潜力高,前景广阔
第二章 地表结构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
第一级:由一系列高大山脉构成
第二级: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构成
第三级: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2.两条界线
一、二级阶梯的界线: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
山~雪峰山
3.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1)东部靠最大大洋,西部靠最大大陆,使季风性明显,雨源丰富

(2)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沟通东西交往,裂点处水力资源丰富

(3)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剧了中国气候的地域差异,造成西北区的干旱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1.山脉众多
(1)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2)广义的山地占全国总面积65%

2.网格状镶嵌构造突出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
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
(3)北东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
长白山~千山~鲁中低山丘陵~武夷山
台湾山脉
(4)北西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

3.地势高差悬殊
最高:珠穆朗玛峰(8848m)
最低:艾丁湖(-155m)
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1)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丘陵:东南丘陵、胶辽丘陵
2.多种特殊地貌并存
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
第二节 地表组成物质
一.沉积岩分布广泛
包括陆相红色岩系、碳酸盐岩、第四纪黄土和沙漠

二.岩浆岩和变质岩大面积出露
以花岗侵入岩分布最广

三.喷出岩
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
第三节 矿藏资源
一.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2.多数矿藏富矿少、贫矿多,选矿难度大

3.共生矿床多,矿石组分复杂

4.分布普遍但又相对集中
二.矿产资源现状

1.能源矿产
煤、石油与天然气、铀、地热

2.黑色金属矿产
铁、锰、铬、钛与钒

3.有色金属矿产
铜、铅锌、钨锡钼、铝土
4.贵金属及稀土金属
(1)贵金属:金、银、铂
(2)稀土金属:指镧族元素组成的金属矿物

5.非金属矿藏
磷、硫、石墨、菱镁矿、滑石、重晶石、石膏、萤石、高岭土、石棉
第三章 气候水热结构
第一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一般表现

(1)广义的季风: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2)狭义的季风:仅指海陆季风。
2.季风气候显著的表现

(1)在地理位置相似的地区中,只有中国才有季风

(2)在世界的季风区中,中国的季风最典型

(3)在季风的结构中,中国季风最复杂
3.季风区的界线

(1)传统季风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

(2)包括高原季风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东以南
二.气候的大陆性强

1.气候大陆性的一般表现

气候的大陆性是相对于海洋性而言,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2.气候大陆性强的表现

(1)气温年较差大
(2)气温日较差大
(3)最冷月和最热月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
(4)多数地区春温大于秋温
(5)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多,但集中性强
(6)大陆度大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按气温的不同,可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2)按水分条件,可分4个气候区
(3)按海拔高度,各地山区气候垂直带普不尽相同

2.温带气候类型齐全
(1)自南而北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之分
(2)自东而西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之别
3.亚热带气候有特殊的地位
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终年湿润

4.青藏高原成为独特的气候单元
高原以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局地气候,并影响着邻近地区的气候

5.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山地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加强了气候的复杂性
第二节 气候形成因素
一.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

(1)是决定太阳入射高度角、昼夜长短和天文辐射量大小的基本因素

(2)决定了所处行星风系的位置
2.海陆位置

(1)处在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决定了中国形成季风气候

(2)处在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使海陆热力差异更突出

(3)洋流加深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
二.下垫面

1.地势与山脉对气候的影响
(1)西高东低地势,使冬季风加强、夏季风阻滞
(2)山地对气流起屏障作用
A.华夏向山脉对降水的阻滞作用
B.东西向山脉助长了南北间的气候差异
(3)山地促使准静止锋的形成
(4)山地的垂直分异,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
2.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1)高原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气候单元
A.高原内各气象要素都以高原为中心呈闭合分布
B.高原存在高原季风
C.高原的天气状况不同于周围的大气
(2)高原的热力作用加强了中国的季风气候
A.热力作用加强了中国活动中心的势力
B.热力作用加强了季风的动能
(3)高原的动力作用使中国气候更加复杂
A.高原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B.高原阻挡和干扰了西来的天气系统
(4)高原的综合作用扩大了高原影响的范围
三.大气环流
1.冬季环流
(1)活动中心与气团
A.活动中心: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B.气团:极地大陆性气团
(2)锋面和气旋
A.锋面:寒潮冷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B.气旋:蒙古气旋、东北低压、江南气旋、东海气旋
(3)水平环流
冬季中国上空基本上是西风气流
2.夏季环流
(1)活动中心和气团
A.活动中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
B.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赤道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性气团、热带大陆性气团
(2)锋面与气旋
A.锋面:极锋、赤道锋
B.气旋:江淮气旋、东北低压
(3)水平环流
高空西风带北移,南部出现东风气流;中空和低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第三节 水热条件特点
一.气温

1.气温分布

(1)年平均气温

A.北冷南热 ,平原暖高原山地冷
B.东部从南往北减 ,西部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冬季气温

A.特点
a.全年气温最低
b.东部等温线与纬线平行,等温线密集
c.西部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等温线稀疏

B.极端低温:漠河-52.30c
(3)夏季气温

A.特点
a.全年气温最高
b.东部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稀疏
c.西部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等温线密集

B.极端高温:吐鲁番 49.60c
2.气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
(1)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大,且愈向北年较差愈大
A.最大:黑龙江嘉荫,大49.20c
B.最小:南海诸岛的西沙,仅6.10c

(2)四季划分
A.划分依据: 用侯平均气温100c和220c作为标准
B.各地四季分配
a.特征: 各季节长短不一
*寒温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寒来暑往,四季分明
*南亚热带和热带,长夏无冬,秋去春来

b.极端季节类型
*四季皆冬: 藏北高原
*四季皆夏: 南海诸岛
*四季如春: 云南中部和贵州西南部
二.降水

1.降水量分布

(1)一般规律
A.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B.山地比平原多,迎风坡比背风坡多
C.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

(2)极端值
A.最多:台湾火烧寮,6557.8mm/年
B.最少:吐鲁番西侧的托克逊,5.9mm/年
2.降水季节分配

(1)夏雨集中区:华北、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
(2)夏秋雨区:东北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
(3)春冬阴雨区:长江中下游
(4)夏半年多雨区:华南、四川中部
(5)夏雨区:青藏高原中南部
(6)全年多雨区:鄂西川东、贵州
(7)全年干旱区: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内蒙古西部
第四节 几种重要天气
一.寒潮

1.标准
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0c以上,最低温度50c以下。

2.出现时间
10月~次年4月,11月和3~4月为峰期

3.出现频率
平均每年6次,但北方多南方少
4.主要路径
(1)西北路:次数多、范围广、强度大
(2)西路:范围广,但次数不多
(3)北路:势力弱、范围小
5.天气特点
引起大范围、大幅度的降温,也带来大风扬沙。
6.成因
高空高压脊前冷空气与地面冷高压汇合,形成强大的南下冷空气
7.带来的影响
二.梅雨

1.定义
从我国江南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初夏的6~7月间,都有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期。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为梅雨。

2.影响范围
北至淮河,南至衡阳、福州一线,西至云贵高原东缘,巫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3.出现时间
每年6~7月,但时有异常。包括入梅、梅期和出梅三个阶段。

4.天气特征
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风力较小、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

5.成因
极锋在江淮流域较长时间的停留。
三.台风
1.定义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2.出现时间
5~10月,主要集中于7~9月,有时延至11月。

3.出现频率
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7个
4.主要路径
(1)西行路径:影响我国南海海区和广东、广西南部
(2)西北路径:对我国东海海区和东南沿海影响最大
(3)转向路径: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最为多见
5.天气特征
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6.成因
热带辐合带波动成气旋,扩大成台风。
7.带来的影响
第五节 气候资源
一.热量资源

1.除寒温带、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寒山区外,多数区域的热量都适宜于农业生产

2.低温对农业利用热量资源的限制大于高温

3.热量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大
二.水分资源
1.降水总量及变率
(1)特点:降水量丰富的区域年变率小,降水量少的区域年变率大
(2)分布规律:西部大,东部小,西北与华北最大
2.干燥度及其分布
r <1.00: 湿润区
1.00~1.49:半湿润区
1.50~4.00:半干旱区
r >4.00: 干旱区
3.相对湿度

(1)相对湿度是反映气候中水分资源的标量

(2)全国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40~80%之间

(3)冬季北方的相对湿度比年平均状况有所增高

(4)夏季全国相对湿度普遍提高,东部地区增大尤为明显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1.太阳能资源
(1)年日照时数及百分率
A.年日照时数西北长,东南短,四川盆地最短
B.年日照百分率西多东少
(2)太阳总辐射
西部大于东部,以青藏高原最大,川黔地区最小
2.风能资源
有效风能:3-20m/s
第四章 陆地水
第一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
一.河川径流
1.水系和流域
(1)流域
A.外流区:河流直接注入海洋
B.内流区:河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
C.内外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西端国境线
(2)水系
A.太平洋水系
B.印度洋水系
C.北冰洋水系
2.径流分布
(1)径流空间分布
A.分布规律
a.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
b.在同一地区内,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B.五个径流地带
(2)径流时程分布
A.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a.变差系数由东南往西北增大
b.极端值:最大--华北平原,>1.3
最小--新疆伊犁河流域,<0.1
B.年径流的季节分配
a.多数河流夏涨冬枯
b.河川动态类型
二.湖泊和沼泽
1.湖泊:可划分为五大湖区
(1)青藏高原湖区:占54.1%
A.成因: 构造湖、冰川湖
B.特点: 海拔高 ,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2)东部平原湖区:占30.2%
A.成因: 构造湖、河迹湖
B.特点: 海拔低 ,以淡水湖为主 ,受河流水位变化的影响大
(3)蒙新高原湖区:占13.1%
A.成因:构造湖、风成湖
B.特点:水浅面积小 ,多为咸水湖,多季节性湖泊
(4)东北湖区:占3.3%
A.成因:构造湖、火口湖和堰塞湖
B.特点:除部分含盐碱成分较多的内陆湖外 ,多为淡水湖
(5)云贵高原湖区:占1.5%
A.成因:构造湖、溶蚀湖
B.特点:湖水较深 ,含碱成分较多
2.沼泽
(1)类型
A.泥炭沼泽
B.潜育沼泽
(2)分布
A.东北沼泽区:山地多泥炭沼泽 ,平原多潜育沼泽
B.青藏高原和新疆山地沼泽区:以泥炭沼泽为主
C.东部平原和沿海沼泽区:以潜育沼泽为主
三.山岳冰川
1.类型
(1)大陆型冰川
(2)海洋型冰川
2.分布
(1)大陆型冰川分布较广,集中于雪线以上地区
(2)海洋型冰川只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及横断山脉等山区
3.融冰径流
冰川融水径流约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
四.地下水
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分布于有巨厚疏松沉积物的构造盆地
2.岩溶裂隙溶洞水
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
3.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侵入岩分布区
4.冻土孔隙裂隙水
分布于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
第二节 主要河流
一.长江
1.水系及流域
(1)源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
(2)流经:青、藏、黔、川、渝、鄂、湘、赣、皖、苏、沪十一个省区市
(3)入海:在崇明岛东流入东海
(4)全长:6300千米
(5)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
(6)主要支流
A.上游:金沙江、雅砻江
B.四川盆地: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
C.洞庭湖:湘江、资水、沅江、澧水
D.江汉平原:汉水
E.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修水
2.河道特征
(1)上游:河源~宜昌,长4096千米
峡谷多,水量多,落差大
(2)中游:宜昌~湖口,长1000多千米
A.河道弯曲,河床宽广,比降小
B.多支流,水量大
(3)下游:湖口以下,长800多千米
A.比降更小,河道更开阔,大支流少
B.镇江以下三角洲段水道交织成网,分汊多,河槽呈喇叭口,同时受河水和海水的影响
3.水文特征
(1)流量大,洪峰高,但能调节
(2)上、中游来水为主,多年变化小
(3)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
(4)含沙量少,输沙量大
(5)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4.改造利用
(1)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治理
A.洪涝的原因
a.两湖平原地势较低
b.河道弯曲使排水不畅
c.洞庭湖的调节能力下降
d.长江干流和洞庭湖水系同时发水
B.解决的措施
a.加高加固堤围
b.整治河道,裁弯取直
c.利用湖泊和洼地分洪滞洪
d.修建水库

(2)长江的利用
A.发电:全国40%的水力资源集中于长江
B.航运:是中国的“黄金水道”
二.黄河
1.水系及流域
(1)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
(2)流经:青、川、甘、宁、内蒙、陕、晋、豫、鲁九省区
(3)入海: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4)全长:5464千米
(5)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6)主要支流
A.上游:洮河、湟水
B.中游:汾河、泾河、渭河、洛河
C.下游:伊洛河、沁河、大汶河

2.河道特征
(1)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长3472千米
A.水量多,河较浅,河水较清
B.河段的峡谷多,主要集中于上游中间地段
C.河流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
(2)中游:河口镇~孟津,长1122千米
A.流经黄土高原,使含沙量大增
B.汇集许多重要支流,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C.河道上下窄,中间宽

(3)下游:孟津以下,长870千米
A.河床宽坦,河槽较浅,水流缓慢
B.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河”
C.无大支流汇入
3.水文特征
(1)干流水量少,沿程变化时增时减
(2)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集中夏秋季
(3)含沙量和输沙量大

4.改造利用
(1)黄河存在的问题:黄河的泛滥
(2)黄河的治理
A.分段治理:上游保护环境,中游保水保土,下游加固堤围
B.分洪滞洪:修建北金堤,利用东平湖建束水工程
C.引黄淤灌:河流泥沙在两岸淤积,清水用于灌溉

(3)黄河的利用:修建水利工程,发挥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
第三节 水资源
一.中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东西差异明显
(2)南北不平衡
(3)地下水分布不平衡性
A.区域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B.区域结构:地下水所占的比重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
2.水资源保证率
(1)由于降水变率大,使地表径流很不稳定
(2)径流资源保证率和大气降水变率呈负相关,与河川集水面积、径流总量呈正相关

二.水能资源
1.水能资源分布
(1)山地面积广,使水能资源丰富
(2)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
(3)广大山区地貌与水文条件复杂
2.水能开发展望
(1)黄河中上游水电基地
(2)长江中上游水电基地
(3)红水河水电基地
(4)金沙江水电基地
(5)雅砻江水电基地
(6)大渡河水电基地
(7)乌江水电基地
(8)澜沧江水电基地
(9)湘西水电基地
(10)闽、浙、赣水电基地
三.水资源的评估与预测
1.对中国水资源的基本估价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数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2.水资源供需预测
(1)水资源开源潜力预测——需水量大于供水量,缺水严重,以黄淮海流域最突出
(2)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对策——跨流域调水
第五章 中国近海
第一节 海域
一.渤海
1.范围
以老铁山角和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分开,面积7.7万平方千米。
2.平面轮廓
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平均水深18米。
3.地貌
海底地貌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峡倾斜。
4.水文特征
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
二.黄海
1.范围
以启东角和济洲岛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38万平方千米。
2.平面轮廓
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平均水深44米。
3.地貌
开阔平缓,地势由大陆向东南微倾。
4.水文特征
水温、盐度和海流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三.东海
1.范围
由东山岛与鹅銮鼻的连线与南海分开,面积75.2万平方千米。
2.平面轮廓
开阔的边缘海,平均水深349米。
3.地貌
西北为大陆架,水下的古三角洲、古河道、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好;东南部主要为大陆坡和冲绳海槽。
4.水文特征
水温较高,盐度较大。
四.南海
1.范围
北临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大巽他群岛,东到菲律宾群岛,西止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面积350万平方千米。
2.平面轮廓
完整的深海盆地,平均深度1212米。
3.地貌
大陆架沿四周呈环状分布,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的大陆坡,中部是深海盆地。
4.水文特征
水温最高,盐度最大。
五.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1.范围
台湾以东,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
2.地貌
有狭长的岛缘陆架,陡而窄的大陆坡和深海沟,火山、
地震活动频繁。
3.水文特征
终年受黑潮暖流影响,水温高,盐度大。
第二节 海底地貌
一.大陆架
1.特征
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广阔平坦的浅海区域,坡度很小。
2.分布
从低潮线起向深海方向倾斜,直到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点为止。
3.成因
(1)堆积型
(2)侵蚀--堆积型
二.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1.特征
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沟相伴分布,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2.分布
大陆架与洋底的过渡地带。
3.成因
(1)构造运动活跃区
(2)地堑或断裂发育地带
(3)破碎的大陆块在洋底的残留
第三节 海岸
一.海岸线、海岸带、海岸
1.海岸线
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2.海岸带
是陆地与海洋之间具有一定宽度的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3.海岸
指现在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着和过去曾经相互作用过的地方。
二.中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1.基岩海岸
(1)成因:一般是陆地上的山脉或丘陵延伸,直接与海面相交。
(2)特征:岸线曲折,岬湾相间,多天然良港。
(3)分布:杭州湾以南,包括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4)分类
A.侵蚀基岩海岸: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和岩滩等。
B.堆积基岩海岸:有沙堤、沙嘴和连岛沙洲等。
C.断层海岸:岸线直且岸坡陡。
2.平原海岸
(1)成因:是在河流、海流和波浪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
(2)特征:地势平坦,岸线平直,缺乏天然港湾。
(3)分布:杭州湾以北,不包括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4)分类
A.三角洲平原海岸:岸线不稳定
B.淤泥质平原海岸:海滩特别平坦、宽广,与滨海平原相连
C.沙砾质平原海岸:物质组成较粗
3.生物海岸

(1)红树林海岸
分布在福建省福鼎以南到海南岛的风浪较平静的淤泥质滩涂上。

(2)珊瑚礁海岸
基本上限于北回归线以南。
第四节 岛屿
一.大陆岛
1.成因
由基岩构成,原为大陆的一部分。
2.特征
地势较高,地质构造、动植物类型及自然景观均与附近大陆相似。
3.分布
大陆基岩海岸
二.冲积岛
1.成因
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
2.特征
岛面较平坦,四周岸边常有沙堤分布
3.分布
河口与近岸海域
三.海洋岛
1.火山岛
(1)成因: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
(2)特征:低潮时有些岛屿可以相连,岛上常有地震发生
(3)分布:台湾的四周
2.珊瑚岛
(1)成因:由珊瑚虫的骨骸构成
(2)特征:地势低,面积小
(3)分布:南海热带海域
第五节 近海水文
一.海流
1.两大海流系统
(1)外来洋流系统:黑潮暖流主干及其分支
黑潮是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东北方向流动的一支强大且稳定的高温、高盐海流。
(2)就地形成洋流系统: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A.沿岸流:在沿岸海域,由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冲淡水性质的海流。
B.季风漂流:是路径、方向和强度均随季节交替而改变的海流。
2.四大海的海流特点
(1)渤海环流
呈气旋式环流,由黄海暖流和鲁北沿岸流组成,冬强夏弱,冬还有弱反气旋环流。
(2)黄海环流
呈气旋式环流,由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组成,冬强夏弱。
(3)东海环流
冬夏环流不同,冬是气旋式环流,夏为同向流,由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组成。
(4)南海环流
以季风漂流为主,冬是东北季风漂流,夏是西南季风漂流。
二.水团
1.中国近海水团的类型
(1)外海水团:由太平洋水团变性而成
(2)沿岸水团:是大陆河川径流入海后与海水混合冲淡而成
(3)黄海水团:是东海外海水团进入大陆架浅海与沿岸水团混合后变性而成的混合水团
2.近海水团的特征
(1)外海水团:高温高盐
(2)沿岸水团:盐度与温度都表现为季节变化大
(3)黄海水团:低温高盐,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三.海水的温度
1.分布特征
自北而南水温逐渐增高,年较差则逐渐减小。
2.成因
受太阳辐射影响
3.四大海区的温度
(1)渤海:受大陆影响大,冬冷夏暖,年较差大。
(2)黄海:冬水温高于周围海域,沿岸仍受大陆影响。
(3)东海:东部终年受黑潮影响,水温较高;西部仍受大陆影响。
(4)南海: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温度高而年变化小。
四.海水的盐度
1.分布特征
表层低、底层高,近岸低、外海高;盐度值自北向南、自近岸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