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格式:  DOC
  • 大小:  56K    5张
  • 时间:  2016-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小学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西南位育中学 奚玲玲
一、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语文新教材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这次又在新教材中亮相,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作为一篇散文,作者鲁迅选取了若干个不同的材料,围绕着百草园、三味书屋抒发对童年生活追忆和怀念的情感。
 
二、            说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设计思路:这次的教学设计,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和一期课改教法,着力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在老教材和H版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一点是:学习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未免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过于上纲上线了,这就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同学的审美兴趣。而且,“对比手法”一说也值得商榷,不如说“比较”更为妥帖。这是一篇老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一期课改的上课模式来教,那就完全背离了入选新教材的初衷。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整合。所以,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尽量以此为指导、为落脚点。
其二是,我在备课时,把“描写”作为了“教学目标”之一。我们都学习了于漪老师关于在二期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要把握的“三个维度”的文章。其中的第一维度就是“知识、能力”要为同学所用,要加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而“描写”对于学生的“写作”甚至“口头表达能力”都有直接促进作用,能使写作和表达更具生动形象的特点。
其三是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以上设计,都是本着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宗旨的。
 
三、            谈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1、  课前准备:完成“走近鲁迅”的课题研究
本文的作者是一代文学大师鲁迅,是初高中阶段广泛接触的一个名字,而对于预初的学生来说,又是第一次与这位文学大师接触,仅靠对书下注释的抄写、背诵,是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因而采用几个方式分别让学生“走近鲁迅”(课外完成,一周前布置,2到4人小组,自由结合)
        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        从各种图书馆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
        实地走访鲁迅公园,参观纪念馆。
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加深对鲁迅生平,文风,作品的理解,达到一种熟识度,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最终形成小组交流文章(内容包括鲁迅的照片,铜像,故居,生平简介,作品介绍等)。同时,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思考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自由结合的2到4人小组,既弥补了这种不足,又不至于人员太多而人浮于事。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别于一期课改的文学常识“满堂灌”——教师强行将大量文学知识布置给学生识记,而是根据二期课改的全新理念,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为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同时,这是个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作业,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有“集体观念”,“合作意识”,这又无形中实践了二期课改核心理念之一:突出德育的重要作用,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加强了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同时这也是坚持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良好途径。
这个课前作业,在上课的前8——10分钟作全班的汇报交流,请两到三个小组代表以或演讲或展示或多媒体介绍的形式向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达到德育目标的再一次落实。
 
2、课题的解析:
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引导学生注意课题,并关注课题在内部结构上的特点。果然,很多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了讲台前。并开始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
很明显,本文篇幅较长,占据24-28页的5个版面,难免使刚上中学的预初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时,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先从破题入手,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过渡节+三味书屋,无形中舒缓学生对大量文字扑入视野的应接不暇。
 
3、  文章的学习,围绕一个“主干式”大问题而展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这两部分,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为何要合二为一,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呢?
基本环节设置:①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②老师提出问题③个人独立思考④四人小组讨论⑤推选发言人阐述本组观点
请同学朗读,一来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朗读兴趣,二来可以无形中给其他同学正音或暴露预习时的不到位,而问题则一下将学生引入情境,展开思考。学生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就无形中又一次沉浸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去。
从操作来说,在这个部分,既有个人的动脑与对书本的有目的研读,又有不同的学生个体思维的交织碰撞,更有对发言人语句组织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再次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体现
其实,两者都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都是很真实的展现孩子经历的事和眼里的世界。但是,从情感上说,两者有区别。
大多数小组都会认为:更喜欢百草园,关键的“为什么”则较难回答或回答不全。可以引导学生先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概括,再进行比较。在百草园部分,主要写了三个内容:
1、                对百草园内动物、静物的描写,有声有色的大自然景物描写充满情趣,符合儿童对大自然热爱的天性,当然是小鲁迅的“乐园”
2、                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练蛇的传说,为百草园蒙上神秘色彩,令小鲁迅又害怕又向往,符合儿童的心理。
3、                “捕鸟”片段,更是对儿童热爱小动物的天性的展示,极富儿童特点和生活情趣。
这样三个原因,要边引导边点拨。那么,这些内容又是依靠什么展现的呢?引导学生注意写作手法。
第2小节,主要是抓住景物,动物,几件趣事的描写,引导学生划出他认为能表现百草园的特点的语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从视觉(颜色+形状),触觉,听觉,味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繁多物种的罗列,几件趣事的概括,一个“景色优美,趣事繁多”的百草园出现了。
除了第2节,第7节也是一个教学亮点。“捕鸟”这个片段很贴近学生实际,大家都觉得捕鸟很有趣,它与前几件趣事的关联在于是春、夏、秋与冬季的在百草园的活动的差别。
基本环节设置:(1)同桌二人中一人有表情的朗读,一人表演捕鸟动作,感受动作描写的魅力
(2)同桌交换朗读、表演
(3)找一组动作比较准确的上台表演
这个部分中,朗读又一次得到落实,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捕鸟动作,一来围绕文本有主题的活跃课堂气氛,二来让学生实地感受“捕鸟”乐趣,体会作者心情,三来动词在动作的表演中被观注,印象被加深。如此这般通过动作描写,百草园的“趣”味又呼之欲出了。
 
学生大多能从第一节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和过渡段对百草园的百般留恋可推知鲁迅是不太喜欢“三味书屋”的。教师要引导孩子百草园的一切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满足孩子心理需求,而在三味书屋,孩子求知、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天性被遏止。
具体表现在:
1、有疑问而老师拒答
2、学习内容深涩难懂
3、只能偷偷去后园玩、在老师读书投入时才能偷偷在下面画画
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大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孩子当然不会喜欢。前半个问题在同学的回答,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
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写进同一篇文章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何意呢?——早上的花晚上去拾。这当然只是表面意思,其实是讲鲁迅到一定年龄后再回忆童年时的一些事情。那么,三味书屋当然也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总体说来,这是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原来用单纯的接受法进行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主要负责记忆。对以前的学生来讲,学习是不包括发现过程的。二期课改教材明确强调探究发现的重要,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很重要。
同时,这个主干问题的提出也是对我校的“问题教学法”的一个实践。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和基本的教学。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只要通过自身思考,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东西,学生才会倍觉亲切,倍加珍惜,这种学习效率与教师完全嚼烂再点滴喂于学生的效率是天壤之别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经过思考不得解,必然痛苦困惑,急于求知,在这种基础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是“甘泉玉露”,接受时“就会甘心情愿”,而非被迫接受了。
由此看来,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悟的境界是多么重要。“二期课改”告诉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不要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课后练习: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课后练习的设计,遵从了“学以致用”原则,将课文作为一种范本来学,无疑是明智的。如果学而不用,那学有何用?
 
四、            从学生的适应性来看
课前准备阶段,大家的准备热情都空前高涨。课间、中午频繁出入阅览室,不管怎么说,毕竟从其他地方把这些人抓回到书本前是不容易的。三五成群的在那儿或是轻声交流,或是争得面红耳赤,来找我做评委,一切都体现了他们对活动的重视和投入,这,令我满意。
课堂上,大家也都积极参与,朗读的朗读,表演的表演,总结的总结,都是各展所长,学得很扎实。甚至我们的英语课代表在课结束后跑到我身边,大声的对我说:老师,你这节课上得太有劲了,我们小学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我朝她笑了笑,心里在说:这是二期课改的魅力啊!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无不是二期课改的春风使然!
 
五、            反思不足、微调改进
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还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因为新教材课文较多,所以总感觉课时不够。在课堂上很想放手让学生尽量多体会、多交流,可是又因为怕收不回来而影响教学进度,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教学设想不能尽情发挥。可能我还需要在课内外结合教学上多研究研究,毕竟,二期课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且让我在二期课改的旗帜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作一名“走小步、不停步”的西南位育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