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一、导入。
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和“春蚕到死丝方尽” 忠贞不渝的李商隐。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
2.简介作者。
师:通过这些诗歌,谈谈你对李白诗歌特色及为人的认识。
生: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唐朝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生: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
生:他的诗歌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多种手法,营造一种瑰丽的色彩。
生:他很重感情,在他的诗歌当中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亲的怀念,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看看这首诗又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温故而知新,在琅琅的读诗声中,巧妙地将新内容的学习渗透其间,学生兴致勃勃,教学水到渠成,没有斧凿痕迹)
师:知道了诗人,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天宝初年,王昌龄为了一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好朋友李白在扬州听到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远方的好朋友王昌龄,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为心声。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李白,自我设计朗读,看看谁最能把对好朋友的深厚的同情和慰藉表达出来。
生一片朗读之声。
教师作语调语速重音的指导。
(朗读是个性化的,但只要入境入情,就为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打下了基础)
4.美美地赏析
师:怎样赏析诗歌呢,这说来话长。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营造的意境氛围或某种手法(某些词句)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我先来作个示范。
第一句写景,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赏析以下三句。四人为一小组,把赏析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好。
生: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生: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风也同明月一样,读懂了诗人的心音,愿把诗人一片赤热的情怀直送到夜郎西。
师: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
生:一片真挚的友情。
生:一颗赤诚的心。
(赏析诗歌不能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美美地赏析诗歌,教师应教给一定的方法)
5.艺术特色。
师:通过诗歌的学习,我们读懂了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懂了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那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因为前面引导的到位,学生回答就很容易了)
师:这两种艺术手法你能够举出相应的例子吗?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格化
……
6、朗读与默写。
7.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夜雨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