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总复习

高中地理选修1优质课《第一章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地理选修1优质课《第一章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选修1优质课《第一章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选修1优质课《第一章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地理选修1优质课《第一章期末总复习资料》ppt课件免费下载
复习 地理Ⅰ(选修)
第一章:宇宙
地球的宇宙环境
1、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可见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
(中心天体:
太阳)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 海
(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点:
(2)小行星带:
(3)地内行星、地外行星
(4)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
火星、木星之间
水星、金星、地球与火星
适宜的温度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液态水(充足的水分)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自身条件: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的特征,他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成因
1.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B
2、若图中S表示太阳,则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
A.太阳系与地月系 B.银河系与太阳系
C.银河系与地月系 D.太阳系与河外星系
A
3、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从而使地球( )
A.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B.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C.有适宜的温度
D.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
读右侧的“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地球在图中的数码代号是: 。请你写出图中其他数码代号对应的行星名称 。(写对一个得1分,写对4个奖励1分)
(2)目前,科学家将人类所认识的宇宙分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该图所包含的天体系统是: 、 。
什么是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能量来源: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
①维持地表温度
②是大气、水、生物活动的动力
(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生产、生活的能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
主要类型:
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太阳活动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黑子和耀斑
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
其中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黑光”,“太阳日”:
黑子在光球层,太阳风在日冕层,耀斑和日珥在色球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
耀斑
太阳风
影响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影响农业收成
 (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影响地球磁场:
●作用于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使磁针剧烈颤抖,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 )
A A.内部物质核聚变反应 B.内部物质核裂变反应 C.黑子和耀斑的能量 D.太阳风的能量
A
2.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耀斑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
B.太阳活动可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C.黑子的活动无规律性
D.太阳活动对地球不会造成影响
1.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A.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B.电离层的扰动
C.气候异常 D.磁暴
B
A
地球自转的特征
北极星
N
S
1、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例:下列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D
2、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
2、地球自转的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360°59′
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360°
昼夜交替周期
自转真正周期(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计时)
(日常生活作息)
3、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南北极为 0 ),均为 15°/ 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逐渐减小,南北极为 0
(24小时 ~ 360° 1小时 ~ 15°)
例: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个地方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比较。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3、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1.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为晨线
晨昏线:
昏线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垂直
晨昏线的判断
昼半球:太阳高度 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夜半球:太阳高度 0(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0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大于
小于
等于
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
①偏移原因:
地转偏向力
②偏移规律:
A
3.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特点
经度相同(不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不同)
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东早西晚: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快,
如东边的时间是12:00,
而西边的时间就是10:00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呢?
2、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1°
(如果B地在A地的东面用“+”;如果B地在A地的西面用“-”)
地方时计算
3、东加西减
1、算出两地的经度差
步骤:
(同减异加)
能力·思维·方法
【例】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10′,最西端在东经73°,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答案】当我国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为3时51分20秒。
时区和区时
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时区:
时区数的计算
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15°=时区数
如东八区:120°÷ 15°=8
那如果所得商有余数要怎么办
时区数的计算
经度/15°=a
余数≤7.5,时区数=a  
余数﹥7.5,时区数=a+1
(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区时: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①、求时区之差
区时的计算
②、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区之差(东+西-)
步骤:
(同减异加)
已知时区求时间:
弄清各点所在时区 求出时区差 东加西减
1、北京(东八区) 9:00,
求东十区、东三区、西一区、西五区的区时。
2、北京(东八区) 2014年10月28日23:00,
求悉尼(东十区)的区时
(2014年10月29日1:00)
1、135°E的地方时为9:20时,北京时间为( )
A、10:40 B、10:20 C、8:40 D、8:20
一个日本青少年观光团于今年5月1日9时(东九区)从东京乘飞机来北京访问,于北京时间11:30抵达北京,据此回答:
2、该团在飞机上渡过了( )
A、4.5小时 B、3.5小时
C、2.5小时 D、1.5小时
D
B
(1)D即将进入 (昼或夜)
(2)时刻为正午12点
的是 点,比B点早
两小时的是 点。
(3)A点的昼长为 小
时,D点的昼长为 小时。

提示: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日落时间永远都是18:00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日出时间永远都是6:00
B
D
12
4
补充
地球的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恒星年)周期:
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速度
大致对应的节气
较慢 夏季(6月22日前后)
较快 冬季(12月22日前后)
近日点

远日点
6、关于公转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再次回到原地所需时间是一恒星年
D.地球公转轨道是正圆形
C

南极
北极



66.5°
23.5°
地球轨道面(黄道面)
北极星
黄赤交角:23.5°
公转平面---黄道面
自转平面---赤道面
赤道面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
1、太阳直射点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形成四季和五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
春分日(3.21前后)
冬至日(12.22前后)
秋分日(9.23前后)
夏至日(6.22前后)
春分日(3.21前后)
小结:
一年中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一年中只出现一次太阳直射的是:
一年中都没有太阳直射的是: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回归线上
南(北)回归线以南
(北)的地区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在示意图上画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并在相应的位置标出二分二至。
思考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在元旦假期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
并向 (南 / 北)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A.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__夜__
南半球昼__夜__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是____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是____
赤道上昼夜____
长 短
短 长
极昼
极夜
等长
北半球昼最__
南半球昼最__


1、太阳直射:
2、节气:
3、北半球、南半球、赤道的昼夜长短情况:
4、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赤道( 0° )
春分日或秋分日
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半球昼夜等长 ,赤道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1、太阳直射:
2、节气:

3、北半球、南半球、赤道的昼夜长短情况:
4、哪个纬度昼长最长:
哪个纬度昼长最短:
5、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23.5°S
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昼夜等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昼最短(极夜现象)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昼长最长(极昼现象)
2.昼夜长短的变化

23.5°
(北半球)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极昼)
昼渐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内极夜)
昼渐长
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23.5°
小结:
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
昼 夜
长 短
2、无论太阳直射哪个半球或赤道,赤道上永远
昼夜平分
3、太阳直射点往北移的过程中,昼逐渐变长;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的过程中,昼逐渐变短(北半球)
4、太阳所直射北回归线时,出现极昼的地区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
地区
出现极夜的地区
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地区
1、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方是( )
A、南极和北极 B、南、北极圈
C、南、北回归线 D、赤道上
2、下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其中能反映上海地区白天最短的是( )
D
D
(1)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   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
移动的时段是   。
(3)北半球昼短夜长
的时段是   。
(4)北半球白昼逐日
缩短的时段是   。
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
A
A、D
C、D
B、C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的经度达到最大值( 90º )
(2)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3)离太阳直射点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大
(4)当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南半球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四季的划分
气候统计学上的四季
3、4、5月—春季
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南寒带
北寒带
有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
4、 五带的形成
四季变化明显
有极昼极夜现象
23.5°S
23.5°N
66.5°N
66.5°S
四季变化明显
亚热带的纬度范围:
23.5°—40°之间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形成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读图,日期相同的太阳光照图是 ( )
B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考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北半球的节气是 。
(2)下列地点昼长为:A点 小时,B点 小时。
(3)C点(23°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4)此时,悉尼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5)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 全球有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公转速度 较 (快、慢)。
夏至
12
24
90°
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由23°26′N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6°34′S(南极圈)及其以南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地壳
由岩石组成,坚硬
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
地幔(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其余组成是固态
地核(内、外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物质组成是液态
岩石圈
各圈层的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大气圈:
水圈: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的
是()
A、A为水圈
B、B为生物圈
C、C为大气圈
D、E、F合为岩石圈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是()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