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卷一 序致第一
【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1],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2],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3],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4]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6]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7]。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注释】[1]诚孝:忠孝。[2]已来:以来。已,通"以"。[3]模效:模拟,仿效。[4]业以:用它来。[5]同言:相同的话。[6]师友:可以求教请益的人。一般指师长。[7]谕:使人理解。【译文】古代圣贤著书立说,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忠诚孝顺,不随便说话,行为要端庄稳重,创立宏伟大业,成就一世英名。这些道理,古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但是,自从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先哲明圣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还是内容方面,无不重复雷同,相互模仿,这样做就如同屋里建屋,床上放床,实在是多余。我现在又写这样的书,并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只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让后辈警醒罢了。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会相信,这是因为相信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命令,有的人会去执行,就是因为下命令的人是他们所信服的人。要想禁止小孩子的过于淘气,那么师友的劝诫抵不过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间的争斗,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我希望这本书里面的道理能让你们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的作用。
【原文】吾家风教[1],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2],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3]荼蓼,家涂[4]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5]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6],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7]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8]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9]耳。【注释】[1]风教:家风与家教。[2]温清:冬季温暖,夏季清凉。温,冬季准备好被子,使父母温暖。清,通"庆",夏季准备好扇子与凉席,给父母带来清爽。[3]丁:遭遇。[4]家涂:家道。[5]鞠:养。[6]属(zhǔ)文:写文章。[7]少:同"稍"。[8]徒:只,仅仅。[9]后车:后继之车,引申为借鉴。【译文】我们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孩童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长辈的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按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长辈时时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长到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尽其抚育之责,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没有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先前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些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逐渐懂得要磨炼自己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去掉不良习惯。二十岁以后,太大的过失很少犯了,经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发展到这种地步。追忆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这二十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之鉴。【评析】《序致》篇相当于全书的序,主要用来说明著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讲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希望自己的后人以此为借鉴,检点行为,磨砺意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1],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2],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3],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4]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6]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7]。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注释】[1]诚孝:忠孝。[2]已来:以来。已,通"以"。[3]模效:模拟,仿效。[4]业以:用它来。[5]同言:相同的话。[6]师友:可以求教请益的人。一般指师长。[7]谕:使人理解。【译文】古代圣贤著书立说,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忠诚孝顺,不随便说话,行为要端庄稳重,创立宏伟大业,成就一世英名。这些道理,古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但是,自从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先哲明圣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还是内容方面,无不重复雷同,相互模仿,这样做就如同屋里建屋,床上放床,实在是多余。我现在又写这样的书,并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只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让后辈警醒罢了。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会相信,这是因为相信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命令,有的人会去执行,就是因为下命令的人是他们所信服的人。要想禁止小孩子的过于淘气,那么师友的劝诫抵不过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间的争斗,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我希望这本书里面的道理能让你们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的作用。
【原文】吾家风教[1],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2],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3]荼蓼,家涂[4]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5]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6],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7]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8]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9]耳。【注释】[1]风教:家风与家教。[2]温清:冬季温暖,夏季清凉。温,冬季准备好被子,使父母温暖。清,通"庆",夏季准备好扇子与凉席,给父母带来清爽。[3]丁:遭遇。[4]家涂:家道。[5]鞠:养。[6]属(zhǔ)文:写文章。[7]少:同"稍"。[8]徒:只,仅仅。[9]后车:后继之车,引申为借鉴。【译文】我们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孩童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长辈的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按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长辈时时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长到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尽其抚育之责,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没有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先前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些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逐渐懂得要磨炼自己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去掉不良习惯。二十岁以后,太大的过失很少犯了,经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发展到这种地步。追忆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这二十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之鉴。
【评析】《序致》篇相当于全书的序,主要用来说明著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讲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希望自己的后人以此为借鉴,检点行为,磨砺意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颜氏家训》卷一 教子第二
【原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1],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2]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3]。生子咳嫕,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4],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5]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6]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7]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8]!【注释】[1]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2]节:约束,限制。[3]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4]稚:儿童。[5]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6]恣:放纵。[7]诃:同"呵"。怒斥、喝斥。[8]诚哉斯语:主谓倒置。【译文】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他就能成才;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他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他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搬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就不看,不该听的就不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生下来到两三岁时,师保就已经确定好了,从那时起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普通平民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对他们教诲,叫他去做他就能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会去做。这样,等到他长大时,就可不必对他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的,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对子女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便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句话一点不假啊!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1],伤其颜色[2],不忍楚[3]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4]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注释】[1]但:只,仅仅。重:难,不愿意。[2]颜色:脸色,神色。[3]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引申为用刑杖打人。[4]针艾:针灸。有中医用针具刺,用艾熏灼。【译文】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也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意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心子女被荆条抽打受皮肉之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他们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原文】王大司马[1]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2]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3],遍于行路[4],终年誉之;一行[5]之非,揜[6]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7],暴慢日滋[8],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9]抽肠衅鼓云。【注释】[1]王大司马:即王僧辩,字君才,南朝梁人。[2]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字世诚。南朝梁皇帝。武帝第七子。[3]是:正确。[4]行路:路人。[5]行:做,执行。[6]揜:通"掩"。掩盖,遮蔽。[7]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8]滋:滋长。[9]周逖:据《陈书》记载,"其人强暴无信义"。【译文】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十分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帅,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就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能使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了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能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是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得罪了周逖,被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原文】父子之严[1],不可以狎[2];骨肉之爱,不可以简[3]。简则慈孝不接[4],狎则怠慢[5]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6]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7]。或问曰:"陈亢[8]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9]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10]有悖乱之事,《春秋》[11]有邪僻之讥,《易》[12]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13],故不亲授[14]耳。"【注释】[1]严:威严。[2]狎:亲近而不庄重。[3]简:简慢。[4]慈孝不接:是说慈和孝不能接触,就是慈和孝都做不好。[5]怠慢:懈怠轻忽。[6]狎(xiá):狎昵,亲昵。[7]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是说为父母按摩止痛止痒,铺床叠被,这是不简慢礼节的办法。[8]陈亢:孔子的学生。[9]《诗》:《诗经》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10]《书》:《尚书》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11]《春秋》:即编年体《春秋》史。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系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12]《易》:《周易》的简称。也称《易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为周朝人所作。[13]通言:互相谈论。[14]授:传授。【译文】以父亲的威严,就不应该对孩子过分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不应该不拘礼节。不拘礼节,慈爱孝敬就都谈不上了;如果过分亲昵,那么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之间都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道理;当晚辈的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有人要问:"陈亢这人很高兴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呀?"我要回答说:"不错啊,大约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孩子的。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言传的告诫,《书》里面有悖礼作乱的记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行为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当父亲的可以向自己孩子直接讲述的,因此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原文】人之爱子,罕亦能均[1];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2],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3]之戮,父实使之。刘表[4]之倾宗覆族,袁绍[5]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6]明鉴也。【注释】[1]均:同样。此处有一视同仁之意。[2]矜怜:怜悯,同情。[3]赵王:即赵隐王如意。汉高祖与戚姬所生之子。[4]刘表([1][4][2]—[2]0[8]):字景升,东汉末山阳高平(位于今山东鱼台东北)人。东汉远支皇族。[5]袁绍(?—[2]0[2]):字本初,东汉末汝南汝阳(位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在与各地势力的混战中,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当时地广兵多的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为曹操所败,不久病死。[6]灵龟:龟名。旧时用以占卜。【译文】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很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那聪颖伶利又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对他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加害他。共叔段的死,实际就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的被杀,实际是他的父亲造成的。其他如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原文】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1],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2]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3]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注释】[1]书疏:奏疏、信札之类。[2]伏:通"服"。[3]致:到。【译文】齐朝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个孩子,现在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逐渐地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没有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令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评析】《教子》篇主要阐述了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幼儿的教育,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非常疼爱的,而过分地溺爱也是有害而无益的。教育孩子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恰当的方法,首要的是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因为良好的品德是成人的基础。
《颜氏家训》卷一 兄弟第三
【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1],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2]。【注释】[1]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2]笃:诚笃,忠实。此处指认真对待的意思。【译文】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原文】兄弟者,分形连气[1]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2],前襟后裾[3],食则同案,衣则传服[4],学则连业[5],游则共方[6],虽[7]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8]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9]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10]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11]悌深至,不为旁人[12]之所移者,免夫!【注释】[1]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2]挈:提携。[3]前襟后裾:襟,上衣的前幅。裾,上衣的后幅。前襟后裾,指兄弟有的拉父母的衣前襟,有的牵父母的衣后摆。[4]传服:指大的孩子穿过的衣服再传给小的孩子穿。[5]连业:指哥哥用过的经籍,弟弟又接着用。业,旧时书写经典的大版,引申为书本。[6]共方:同去一个地方。[7]虽:即使。[8]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9]娣(dì)姒(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10]节量:节制度量之意。[11]友:兄弟间相亲爱。[12]旁人:其他的人,局外的人。此处指妻子。【译文】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是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才不会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原文】二亲既殁[1],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2];爱先人之遗体[3],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4]则易怨,地亲则易弭[5]。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6],风雨之不防,壁陷楹[7]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注释】[1]殁:死亡。[2]响:回声。[3]先人之遗体:先人,指死去的父母;遗体,所敬重的人的尸体。此处的"先人之遗体",不可解释为父母躯体,而是指兄弟躯体,因为兄弟都是从父母身上分离出来的。[4]望深:要求过高。[5]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亲:亲近。弭:消除,停止。此处指解除隔阂,停止纠纷。[6]恤:忧虑。[7]楹:厅堂前部的柱子。【译文】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原文】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1]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2],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3]!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4]!【注释】[1]群从:指堂兄弟及其子侄。[2]踖(jí):践踏。蹈:踏,踩。[3]能多:指"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天下之士为数多。不能少:指"失敬于兄",兄为数少。[4]能疏:指"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数万之师和己疏。不能亲:指"失恩于弟",弟和己亲。【译文】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却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不行呢!
【原文】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1],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2],伫日月之相望[3]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4]者,鲜[5]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6],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7]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注释】[1]骨肉居之:此指亲姊妹成为妯娌。[2]感霜露而相思:感叹霜露的出现还能触发彼此的思念之情。[3]伫日月之相望:日月各为东西,总会等到相望之时。[4]间:隔阂,疏远。[5]鲜:少。[6]当公务:这里指为兄弟同居的大家庭办事。执私情:指妯娌各为自己的小家室打算。[7]恕:宽恕,原谅。【译文】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彼此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能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能产生了。
【原文】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1]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2]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3],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4]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5]矣。【注释】[1]怨爱弟不及爱子:指(弟弟)埋怨兄长爱弟弟不如爱他自己的儿子。[2]沛国:古时国名。位于今安徽淮河以北、河南夏邑、江苏沛县一带。东汉时称沛国。[3]刘瓛(huán):字子圭,南齐沛郡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