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爷爷 从前,有一个人在树下卖草帽,不料被树上的一群猴子把草帽哄抢去了。这个人急中生智,想到猴子有模仿的习性,就将头上戴的草帽取下来,扔到地上。果然,树上的猴子都将草帽纷纷地扔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的孙子也来到树下卖草帽,同样遭到树上猴子哄抢。孙子想到爷爷的方法,他也将头上戴的草帽取下来,扔到地上。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把帽子从树上扔下来。孙子无奈地望着树上的猴子,心里纳闷:“爷爷的这一招怎么不灵了?”这时,猴群中有一只猴子下了树,对孙子说:“不是只有你才有爷爷的。”
前程在线解读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会在工作中四处碰壁;墨守成规、缺少创新理念的企业,会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创新是个人进步的动力、企业发展的灵魂。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在企业中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蜘蛛爬墙的启示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狐狸和鹤的酒宴 -------------------------------------------------------------------------------- 有一天,狐狸送了一张邀请函给鹤:“晚上请来舍下用餐。” “哇!真罕见!狐狸先生会准备什么酒菜招待我呢?” 鹤很高兴地前去狐狸的家。 “呀!鹤先生,欢迎!欢迎!请不要客气!”狐狸取出的酒菜只有放在大平盘里的汤而已。 “我最喜欢喝汤啦!谢谢你呀!” 鹤很想喝汤,可是,因为自己长着一个长嘴巴,所以费了好大的劲,也只能闻到味道而已。盘内的汤,一滴也喝不到。 可是狐狸却叽哩咕噜地一下子就把汤喝完了,而且嗤嗤地笑着,觉得很有趣。 “真不够意思,你在捉弄我!”鹤恨恨地回家去了。 不久,鹤也送邀请函给狐狸:“晚上请客,请你一定要来喔!” 狐狸是个贪吃鬼,“是什么样的食物呢?”狐狸暗暗地想着,连不久以前的事,狐狸也忘得一干二净,高高兴兴地到了鹤的家。 “狐狸先生,欢迎!欢迎!别客气,尽管用吧!” 鹤拿出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原来是装在细颈水瓶里的汤啊! “谢谢!”狐狸将嘴伸进水瓶里,但是怎么喝也喝不到一口汤,只能闻到鲜美的味道。鹤则将长嘴巴轻轻松松地伸进瓶底,津津有味地喝着呢! 狐狸肚子饿坏了,眼前的美食却一口也吃不到。
前程在线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狐狸捉弄鹤,鹤也会想办法以牙还牙。作为企业的部门经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企业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虽然有着自己的职权范围,但是部门运作必须服从于企业全局需要,切不可搞“诸侯割据”,如果人事经理面对财务经理的协作邀请不闻不问,或者口头支持,行为上不落实到位,财务经理尴尬。但是“山不转水转”,人事经理总有要求财务经理协作配合的时候,一旦财务经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人事经理又作何感想呢?最终是两败俱伤。
老和尚背女人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犯难之际,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前程在线解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母亲给出的答案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也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这样来搪塞儿子。然而,象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后,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得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和尚正误‘真诀’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放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而入,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是什么功?”老叟答日:“菩萨咒。”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末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唵、嘛、呢、叭、咪、牛。老叟把‘哞’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六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不念‘牛’,应念‘哞’(hong)。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 三个月后,和尚又来到这个小屋,心想老叟把‘牛’改成念‘哞’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哞’总念不好。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哞’反而无光。回庙后求教方丈,方丈说:“你出家40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味真火出来,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得一心不乱,三味真火出来了。你让他一改,心乱了,三味真火便出不来了。”
美国人买柿子--------------------------------------------------------------------------------美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某地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000个柿子给160元人民币,折合20美元。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找来一个帮手,一人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看准长得好的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一个人就从草丛里把柿子找了出来,捡到一个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不断地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大嗓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在一边的美国人觉得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来。接着又拍了他们贮存柿子的过程。 美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那位收了钱的柿农却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美国人说不好带,也不需要带,他们买这些柿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柿子还是请他自己留着。 天底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呢?那位柿农心里想。于是他很生气地说:“我的柿子很棒呢,质量好得很,你们没理由瞧不起它们。”美国人耸耸肩,摊开双手笑了。他们就让翻译耐心地跟他解释,说他们丝毫没有瞧不起他这些柿子的意思。 翻译解释了半天,柿农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同意让他们走。但他却在背后摇摇头感叹说:“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 那位柿农不知道,他的1000个柿子虽然原地没动地就卖了20美元,但那几位美国人拍的他们采摘和贮存柿子的纪录片,拿到美国去却可以卖更多更多的钱。 那位柿农不知道,在那几个美国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的那种独特有趣的采摘、贮存柿子的生产生活方式。 那位柿农不知道,一个柿子在市场上只能卖一次,但如果将柿子制成“信息产品”,一个柿子就可以卖一千次一万次甚至千千万万次。 那位柿农很地道,很质朴,很可爱。
前程在线解读柿农的蝇头小利比起那几个美国人的利益来说实在不算什么,故事看来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对我们的企业决策者同样有教育意义。在企业的投资构成中,我们的决策者是像文中的柿农一样只看到眼前的比较直接的“小利益”还是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发现更大,但可能比较隐蔽的“大利益”呢?这可是个很大的学问。 明智的人总会在放弃微小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老师讲的故事--------------------------------------------------------------------------------老师已退休,现居乡下。一天,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讲起了他们的老师,在校时,他们都曾受到老师的器重,现在,他们大小都成了点气候。有人提议,教师节那天,去看看老师吧,要带上自己的车,给老师壮壮脸儿。提议得到了几位同学的赞同。他们都是有车的人,虽然都是公车。教师节这天,他们坐着自己的车,先后到了老师的家,唯独小喜还没到。小喜是老师这个村所在乡的乡长,上任还不到半个月。一个戴眼镜的同学不满地说,小喜最近来得最慢。眼镜说着,就拨打小喜的手机,但总占线,眼镜就一遍遍重拨。他终于与小喜联系上了。打过手机,眼镜说,小喜马上到。说话间,就有车声传来。他们迎到门口时,小喜的桑塔纳已停院门口了。小喜下了车说,对不起,对不起,路上遇到了点儿麻烦。老师关切地问,啥麻烦?小喜入坐后说,到这个乡报到后,秘书建议我换台车,要不就换换车牌子。我想,换了好像要与前任乡长势不两立一样,影响不好,就没换。今天,我坐这车来到刘村村口,有台拖拉机迎面开来,路虽不宽,但完全可以会车。可拖拉机硬是占着路中间不靠边。拖拉机手瞪着眼,凶凶地看我们。司机让他往一边靠靠,他脖子一拧说,好人不给坏人让路。我听了这话感到好没道理,就下车问他,你认识我吗?他摇头。我说,你不认识我怎么说我是坏人?那人看一下车牌说,坐这车的没好人。司机说,这是新来的乡长。乡长有急事,你这位大哥行行好,让我们过去吧。那人看看我,很不情愿地让了路。路上,司机给我吐露了真情,原乡长看上了这个村的两个女人,乡长夜间经常自己驾车在村头轮换着与这两个女人约会,这车成了那乡长的活动别墅。我恍然大悟:难怪秘书建议我换车换牌号呢。小喜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眼镜说,那开拖拉机的恐怕是乡长情人的丈夫,他没误你一顿就不错了。众人哄一下笑起来。老师摆了家宴,请学生入座。酒过三巡,话过情谊,话题不知怎么就又拐到了车上。同学又讲了几个有关车子的奇话、趣话。老师只是听。一个学生怕冷落了老师,就打断话题,给老师让酒。老师喝了酒说,我也讲个车的故事吧。学生们连声说好。老师问。知道农科所的老黄吗?学生们说知道,知道,有名的玉米育种专家。他前一段升了,正处。老师点头。老师说,这个村,是农科所的一个玉米育种繁育基地。老黄要升官的消息那天传到了村里。这村的大人小孩没有不认识老黄的。那年,村里玉米苗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玉米苗由青变黄,由黄变枯,然后大片大片死去。村里去请老黄,老黄来了连口水都没喝,就直接到大田察看苗情,然后配制农药。经过几天几夜抢救,苗保住了,这年秋季,还获得了丰收。在这之后,老黄将这个村定为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使农民每亩地的收入翻了一番……老黄对这村有恩哩,黄要升官了,他们咋不高兴呢,可他们心里却不黄离开。村长和几个已知消息的人却和老黄话别……一位老人拉着老黄的手说,走吧,人往高处走,水往海中流。走后,甭忘了咱村,这儿是你的家,村里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啥时想家了,就来看看,啥时育出了好种子……也甭忘了……给咱家的田留一些,咱的田肥哩……老人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村长说,哭啥,老黄升了,喜事哩。村长劝说着别人,自己竟也落起泪来。后来,村长问老黄,走前,有啥让村里办的没有?老黄想想说,明天给我找台拖拉机吧。村长一时不解,上面不是派轿车来接你吗?老黄说,我想再坐一次咱村的拖拉机。村长说,老黄,只要不嫌弃,甭说一台,十台也行。第二天清早,老黄起床开门一看,大门口外蹲了好多人,他们身后,停了一大片拖拉机。他正纳闷,村长走过来说,听说你要走,大家都要来,就都来了。老黄说,这不行,不行。这么多拖拉机,交警不让上路的。村长说,老黄,不让他们上大路,让他们开车送你到大路口总行吧。老黄拗不过大家,便上了一台拖拉机,其它就一字排开送老黄赴任……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学生们听了,好一阵沉默。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性格偏激的关羽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三国时代,那位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也不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前程在线解读现实生活中,凡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想尽干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像这样的人,干事业、搞工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 偏激的人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拾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的主儿,谁愿和他打交道? 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缘很差。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对此,只有对症下药,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激心理。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已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如果不认真纠正这种“关羽遗风”,就很有可能会使自己误入人生的“麦城”而转不出身来。 只有解决了同什么人比、比什么这两个问题,我们才可以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和不安分的人生败局。
绝境中遭遇的奇观--------------------------------------------------------------------------------当我的手伸进内衣兜里时,我整个人立刻就瘫软在了地上,打工三年积攒的血汗钱不翼而飞了……我游荡在夜晚的站前广场上,望着忙忙碌碌赶着回家过年的人群,心里充满了绝望。那一刻我想到了死,既然不能坐车回家过年,那就卧轨得了。当我正走在死亡之路上时,广场边上IC电话亭里一个打电话的男人吸引住了我。这人身上穿着一件分不清颜色的、多处露着棉花的军大衣,脚边放个很小的破破烂烂的行李卷,看来此人混得还赶不上我。我虽然兜里空空,衣着却还光鲜。这人侧着脸,低着头,在寒风中正兴高采烈地对着话筒讲着什么,间或还挥着手做些情不自禁的欢乐动作。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仍没有放下电话的意思,我不由有些羡慕地想起了电话那头他的白发苍苍的老母、倚门相望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儿子,不由得就有了要哭了的感觉,也有了要分享他的幸福的冲动,抬脚就向他那边走过去。我的脚步声惊动了正打电话的男人,他匆忙地挂了电话,惊恐地转过脸来。我立刻看到了一张苍白、枯瘦、胡子拉碴还有几处结着血痂的脸,那双眼睛躲躲闪闪地有些惊恐地望着我。后来,他见我没有恶意,就龇龇牙,抖动着冻得发紫的嘴唇,对着电话说了一句:“放心吧,我很好!”说完,他挂了电话,捡起地上的行李卷,嘻嘻地笑着走了。原来我遇到了一个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人。那他又是给谁打电话呢?我好奇地凑近电话亭一看,我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原来电话上并没有插IC卡,他竟然在冰天雪地里自说自话了一个多小时!十年过去了,我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我知道,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正延续着的生命,都是那个流浪汉赐予的,然而他却不知道。
生活中的考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广州车站,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乡下妹子,背着一个用化肥袋改制的行李袋,手提一只破包,目光焦灼地四处张望着,看她脸上挂着的那副焦灼可怜的样儿,就知道她肯定遇上了什么难心事。车站上人来人往,但碰见她目光的人,尤其是那些衣着整洁的旅人,都赶紧躲开。谁知道她会冷不丁提出一个啥要求呢?说不定,她会提出和你结伴旅行,或者用一下你的毛巾,甚至还可能不礼貌地拿起你的水杯咕咚咚喝上几口,再像小品中的宋丹丹那样,来一声“谢谢”呢。乡下妹子哟!“你好……”果然,她开始主动与人搭腔,可是不等她把话说完,人家就赶紧冲她摇头,然后快速走开。她有点失望,却不灰心,继续挨着候车室一个通道一个通道地踱过去,目光依然在旅人们的脸上逡巡,好多人都用报纸挡住脸或头一歪闭上眼装睡。她很奇怪,自己像一个骗子吗?这时,她踱到了广州至东莞的候车通道。她看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离开售票窗口,一边朝长排坐椅走去,一边很小心地把车票装进衣兜里,还用手摁了摁。小伙子坐下来,椅子上有一份别人丢下的晚报,十几张呢,小伙子有点喜出望外地翻阅起来。一条体育新闻让他看得很入迷,以致乡下妹来到他面前站了好一会儿,他还不知道。她不得不打断他,怯怯地:“哎,对不起,帮帮我好吗?”小伙子放下手里的报纸,望望左右,一副懵懂的样子,问:“你在和我说话吗?”她点点头。“你要我帮你什么呢?”他很奇怪,在这个世界上,他一直都是被可怜的对象,可现在,居然有人请他帮忙。她说:“我要去找我的姐妹,可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你能给我买张车票吗?”他听后,脸“腾”地红了,摇摇头;片刻,又点点头,随即从身上摸出一张钞票:“我……我只剩下10块钱了,够不够?我刚买过车票,在广州找不到工作,想换个地方。我是职业中专毕业,文凭太低了。”他很窘迫地揉着那张钞票,倒好像是他在向别人借钱。“谢谢你的好心。”她很失望地离开了他。忽然,他好像一下子想起了什么,冲她喊了一声:“你准备去哪儿?”乡下妹子回头望了他一眼,说:“东莞。”他听了马上兴奋起来,从身上摸出刚买的那张车票,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过去,把车票递到她手里:“去找你的姐妹吧,祝你好运!”她微微笑了一下,接过车票后,问:“那你怎么办?”他想了想,说:“就这10块钱,坐到哪儿是哪儿,我就在到站的地方下车找工作,没准还能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好工作呢!”她不要车票,还给他,他又塞进她手里。她说:“这怎么行呀?”他答:“怎么不行?谁让我是个男的,你是个女的呢?”这是他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的惟一理由,一连说了好几遍。再推辞,他忽然生气地走了,全然不理身后“哎哎”的她。10块钱只买了两站路,很快就到了。车停下来后,他下了车。走出车站,望着人流如织车辆穿梭的广场,他茫然不觉身在何处,又该往何处。正惆怅间,他隐隐觉得身后站着一个人,一回头,竟是她!她冲他粲然地笑着,问:“后悔了?”他摇摇头。她招手叫来一辆出租车,打开车门,冲他做出请的姿势。他惊讶地望着她。他真的得到了一份好工作,一份意想不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