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丰子恺非常喜欢孩子,21岁结婚,婚后得了“子烦恼”,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陈宝,林先,宁馨,华瞻,元草,一吟,最后到“抗战宝宝”新枚,就像七个音符1——2——3——4——5——6——7,一个接一个,高调扣响了他的心门。
他非常艳羡孩子的世界的广大。儿子瞻瞻在现代人的眼里应当是个相当任性的孩子,花生米翻落到地上了,自己嚼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自己失手打破小泥人了,他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但在丰子恺的眼里他却是个“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因他“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而产生“佩服”之意。
还是这个瞻瞻,每次丰子恺理发归来,他都疑心爸爸变成了和尚而不肯接受拥抱,当突然发现爸爸腋下的长毛时,又把爸爸疑似为黄鼠狼而伤心痛哭。丰子恺不会去纠正孩子的想象,而是从心底佩服孩子的真率和自然。
当父亲的丰子恺本身是一个“真人”,他的内心里充满了“真率和自然”,喜欢把孩子当成是学习如何当父亲的一面镜子。
相比之前,现在很多大人却已经养成从长辈的行为中、同龄人的经验中和书本的说教中去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非常容易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把成人世界的标准移植到孩子的生活世界。
丰子恺的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布置着稿纸、信夹、笔砚、墨水瓶、糨糊瓶、表和茶盘等物,不太喜欢别人任意移动。可有一天,孩子们爬上了他的桌案,自来水笔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笔尖蘸在了糨糊瓶里,毛笔的铜笔帽被拔掉,茶壶被撞翻,壶盖打碎在地板上……他当时有些不耐烦,但刚一发火就立刻后悔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慈父都会有的举动:呵斥之后立即赔笑,夺去手里的东西后立即奉还,举在空中的手在中途就软下来,变批为抚了。“立刻后悔”之后是“立刻自悟”:“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此时,丰子恺还不愿意把成人世界的思想过早地灌输给孩子们。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相比之下,很多大人生怕自己的孩子惹乱子,早早就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又生怕他们吃亏,早早就开始向他们灌输人情世故的道理,结果是我们过早地在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怯懦和冷漠。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从不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任由我们根据兴趣自由发展。父亲只喜欢小孩子,只要孩子长大了,就“不喜欢”了。他希望孩子永远保持纯洁。父亲从来不强求我们做什么,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女们快乐就好。所以兄弟姐妹七人中,没有一个人学习绘画以子承父业的。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长大后女儿一吟才知道这叫“护生”。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就是这个意思。他在《护生画三集自序》中说:“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