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清朝及近代名人趣味故事
康熙钓鳖
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不当心,犯了别人的忌讳,或触及痛处,往往会造成隔阂与成见。康熙皇帝有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所取的态度却别开生面。
康熙暮年,牙齿尽脱。有一天,他同皇后带了嫔妃们在御池钓鱼取乐。
偶然举杆,钓起一只甲鱼,旋又脱钩掉下。一妃子说:“王八逃走了!”皇后在旁边无意地说:“看光景是没有门牙了,衔不住钩子。”那妃子斜视康熙笑而不止。康熙明白,皇后是说漏了嘴,可以原谅。至于那妃子的取笑,他感到很气愤,遂贬她不得在身边侍奉。
乾隆受罚
清高宗乾隆13岁时就被清世宗立为皇太子。有一段时间,受学于赵中元先生。一次,乾隆背不下功课,赵中元就罚他跪下,他母亲圣宪皇后看见十分心疼,边责备赵中元,边拉起乾隆就要走,赵中元上前忙问:“这是为什么?”
皇后答道:“我儿跪也是天子,不跪也是皇上。”
赵中元接着说:“跪是明君,不跪是昏君;跪是唐王(唐太宗),不跪是刘王(指《杀宫》中的刘王)。”
皇后听了赵中元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拉回乾隆让他继续跪。可是,这事被佞臣们知道后,他们原本嫉妒赵中元,趁机向皇后进谗,说赵口善心毒,打了太子……赵中元本来就过不惯宫廷生活,加之谗言冷遇,不久就辞官出走,回故乡临县去了。
六世达赖的传奇经历
心中爱慕的人儿,若能够百年皆老,不亚于从大海里面,采来了奇珍异宝。
问问心爱的人儿,能否结成伴侣?
答道:除非死别,活着绝不分离!
品读这诗歌,谁都会毫不置疑地认定它们是赤裸裸火辣辣的爱情篇章,然而谁也不会轻易相信这些诗篇竟出于佛教法王之笔端。
确确实实,羌塘高原、冥冥穹苍、茫茫原野间,曾出现这么一个奇特的形象,“情天一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是西藏喇嘛教黄教(即格鲁派)法王,世称六世达赖。
从一个普通的民间少年骤然登上尊荣一世的达赖高位,仓央嘉措及家人做梦也没料到。1682年(清康熙21年),五世达赖圆寂,随之便有种种瑞兆暗示其“转世灵童”的特征和方位,僧侣按此前往寻找,在藏南门隅纳拉山下找到了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的仓央嘉措,其家庭世代修持红教(即宁玛派),仓央嘉措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有名的红教喇嘛,红教僧人是可以结婚生育的。
16世纪中叶,正当西藏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教派斗争亦相当严峻残酷。具有雄才大略的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依靠蒙古部落的军事力量,建立起以黄教的噶丹颇章王朝,确立了黄教集团在西藏300余年的统治,达赖喇嘛也就成了西藏至高无上的政教领袖。当时的第巴(藏王)桑结嘉措出于政治上争权的需要,对五世达赖之死和六世达赖的选认都秘而不宣。仓央嘉措被选出来后,被秘密供养并接受教育。第巴这样做动机有二:一是五世达赖死后,对六世达赖选而不立,自己则可以大权独揽;二是万一密谋暴露,可以抬出一个人来应付,有一个下台的阶梯。1696年,康熙帝亲征,平定了准噶尔蒙古部落的叛乱,第巴•桑结嘉措勾结的密谋果然败露。慑于清廷的威力,桑结嘉措不得不向康熙上书,说明五世达赖已死,他的转世灵童已15岁。这年9月,第巴•桑结嘉措被迫迎请仓央嘉措到拉萨。途中,与五世班神会晤,仓央嘉措就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10月,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正式成为第六代达赖喇嘛。
但是,临位后的仓央嘉措,仅有达赖之名,而无达赖之实,大权依然掌握在第巴手中,他还是个傀儡。
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再加上原本信奉红教的家庭的熏陶和进宫前十几年接触的平民生活的影响,仓央嘉措的精神逐渐游离出达赖之躯壳,最终异化为一个宗教叛逆者的形象——布达拉宫的活佛,民间的荡子。他有一首自画像诗:住在布达拉官,是活佛仓央嘉措;进入拉萨民间时,是荡子宕桑旺波。
心既归属自己,而不皈依佛祖,所以仓央嘉措做出了很多骇世惊俗的大胆举动。他并不潜心参悟,锐意学法,也不争权夺利,计较名位,而是修葺林苑,放浪形骸,到处寻芳猎艳,沉湎酒色,于出不少风流事。坊间市井,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他私自在布达拉宫开了一个小门,夜间悄悄出去,自称宕桑旺波,穿上平民衣服,带上假发,到拉萨民区过他的逍遥生活。有一次他又变装易名溜出后门与情人幽会,黎明前回来时已大雪铺地。宫中的值夜僧发现有足迹通到仓央嘉措卧室,大惊,以为有盗贼强人潜入。一根究足迹来源,直找到城中的艳妇家中,回来再验看仓央嘉措的靴子,雪迹犹存,值夜僧恍然大悟。秘密泄露后,仓央嘉措直认不讳,并赋诗记录:“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还有什么秘密,雪地脚迹明白。”他干脆直言宣布自己的心态:“卖酒女子不死,一世都有酒喝,少年终身希望,就在这里寄托。”
仓央嘉措放荡不羁的行为,终于引起了清朝皇帝、藏王以及蒙古王公的干涉。而仓央嘉措对于他们的劝阻、警告进行了激烈的坚决的抵制和反抗。他在藏王的面前拿出刀子、绳子,扬言如果谁再对他的事横加干涉,他就自杀、上吊,弄得藏王无可奈何,只好听其自然。1701年,清朝皇帝和蒙古部落首领决定制裁仓央嘉措,同时宣布不承认他是真达赖喇嘛,面对这种严厉的惩罚,仓央嘉措一点不屈服退缩。他找到他剃发受戒的师傅五世班禅,跪在扎什伦布寺大门前,呼天叫地,大声明确宣布:“你给我的袈裟我还给你,你加在我身上的教戒我也还给你,教主我也不当了,给我自由吧,让我过普通人的生活吧!”五世班禅对他也无法约束和规劝,同样只得听之任之。从此仓央嘉措的行为更加公开、更加狂放了。他的情歌写道:“人家说我闲话,自认说的不差,少年轻盈的胸步,踏迸了女店主家。”拉萨城里有一些墙上涂抹黄颜色的房子,据说这些黄墙屋主家都有女性与仓央嘉措有过情史,涂上黄色以区别,略带炫耀之意。因为按当时习俗,以为有女性同达赖喇嘛这样的活佛有染,乃是一种荣耀,会得到很大的福运。
对于六世达赖的放荡言行,藏蒙地区广大僧侣百姓给予了理解与同情,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一首歌谣: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所追求的,和凡人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当藏王桑结嘉措的政敌拉藏汗得后召开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会议,企图彻底废黜藏王所拥立的六世达赖时,僧侣们不但不支持他,反而为仓央嘉措辩解,说他行为不轨是因“迷失菩提”之故,是“游戏三味,未破戒体”而已。此后拉藏汗以武力废位之时,很多人工为仓央嘉措鸣不平。拉藏汗的蒙古军持皇帝诏,解仓央嘉措往北京时,哲蚌寺僧众冒死劫回六世达赖,后来押解兵士攻破寺院才将他夺回。康熙帝废仓央嘉措之位后,另外又立了一个名叫格桑嘉措的人为六世达赖,但教民始终未曾承认,只承认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把清廷所立者称为七世达赖。
关于六世达赖的最后归宿有几种说法。一种以官方记载为代表,认为仓央嘉措于北上途中死于青海湖附近。据分析,这类记录是掩饰之辞。一种说法源自藏文《十三达赖传》,认为仓央嘉措被送到内地后,清帝即将其软禁于山西五台山,后圆寂于斯。因为十三世达敕到五台山朝佛时,曾亲自参观仓央嘉措闭关坐静的寺庙。另一种说法立据于《西藏民族政教史》、《仓央嘉措秘传》和现代考证材料。此说认为24岁的仓央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一个风雪之夜倏然遁去,历经艰险,周游了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等地,最后坐化于现内蒙古的阿拉善旗,时年64岁。“文革”前阿拉善旗的广宗寺内还保存着六世达赖的内身塔,寺的主持曾出示仓央嘉措的遗物,其中有女人青丝等物。
时逾300年,仓央嘉措的名字在广大藏区依然家喻户晓,百余首《仓央嘉措情歌》依然风靡全藏,僧侣百姓常将小型梵荚叶式的《情歌》携带于怀。与其讲,六世达赖是以其极富神秘、传奇和悲剧色彩的身世留名于汉藏史册,毋宁说,感情真挚且朴素自然的《仓央嘉措情歌》顺民情、合人心、诉人意才是他美名永传之根本所在。
章学诚天资低下
人们常常以为成名成家的人都是天才,然而事实却不尽如此。历史上有过许多天资不高而成绩卓著的名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文史通义》和《校讎通义》被公认为史学、古典目录校雠学的两大名著。
章学诚这样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却是一个天资甚低的人,尤其是他的记忆力极差。据说,章学诚少年时一天最多只能诵读二三百字的书,连文言虚字的用法都记不住。这种天资在讲究读经诵典的封建社会,对于需要博闻强记的史学研究而言,无疑是太低了。章学诚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一直到40岁时才中举人。
然而,章学诚不顾旁人的议论讥笑,毅然向天资挑战,抱定了做一个杰出史学家的志向。他41岁中了进士后,不顾家境贫寒,放弃仕宦之途,专心致志从事教书和研究学问。他针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补救。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他反其道而行之,由专到博,学一点巩固一点。他认为这种方法“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能够有效地克服记忆缺陷。他克服记忆缺陷的另一方法是做读书札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出自于他的读书札记。他治学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他的大部分史学成果都出自晚年,63岁时双目失明,犹事著述,直至终身。
他的座右铭是:不羡慕不费功夫而得来的虚名,不计较世俗庸人的褒贬,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肯花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所不愿下的功夫。
汪应铨气死新娘
汪应铨,字度龄,清代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但他却因此气死了一位嫁给他的姑娘。
原来,汪应铨中了状元后,年纪已过了40岁,他的身材虽还不错,但脸上满脸麻子,皮肤又黑又粗,有虎背熊腰之态,无宋玉潘安之貌。而他却偏偏想在京城娶一个小老婆。消息传出之后,有一小家碧玉,姓陆,年方二八,容貌姣好,粗通文墨,听说新中的状元要娶妻,她受那些小说、戏曲的影响,满以为状元都是翩翩美少年,这正是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于是托人作媒,愿意嫁给汪状元作小老婆。
新婚之夜,洞房花烛之下,陆小姐一见汪状元的尊容,真是大失所望,懊丧不已。但因名份已定,木已成舟,只好自认命苦,徒叹息而已。新婚之夜有闹新房的习俗,汪状元同学同事不少,劝酒的更多,这位状元竟一点没觉察到新娘的烦恼,犹自狂饮狂欢,结果一醉而睡,根本谈不上去温存新娘。新娘本已心中不快,又觉新郎不解风情,一味贪杯,心中痛苦更增几分。到了半夜三更,新郎突然大吐大呕,枕头被套皆被污,秽气弥漫,令人作呕。新娘见此,心中痛苦万分。辗转反侧,不能成寐,越想越气愤,遂产生轻生念头,而汪状元仍酣声大作。于是,这位陆家的碧玉,汪家的新娘,竟自缢而死,风流未试,情债已了。可怜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姐,竟被不解风情的汪状元活活气死了。时人听了这一消息,曾作诗一首说:国色太娇难作婿,状元虽好却非郎。
纪晓岚“走后门”
有一天,担任直隶省的主考官突然登临纪府。一阵寒暄过后,主考官便试探着向纪晓岚问道:“不知府上今年有没有应试的士子?”那主考官一边说着,一边用神秘的眼神直勾勾地瞅着纪晓岚。其实用不着主考官的暗示,纪晓岚也早就明自主考官的用心了。只见纪晓岚这时面露羞色,非常遗憾地慨叹:“有倒是有,就是不争气,连写‘也’字都不会挑勾!”主考官听了会意地点了点头,又闲谈了一阵就告辞了。
主考官刚走,纪晓岚立刻修书一封,告诉家里的人,凡今年赶考的,写“也”字一律不要挑勾。大比揭晓后,纪家子弟,果然有不少高中的。好一个“也”字不挑勾!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释危难
纪晓岚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经常为此书的编写抗严寒、冒酷暑。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书时,因天气太热,只得脱去上衣,赤膊袒胸上阵。这时乾隆皇帝突然驾到,纪晓岚因脱得太光,想穿衣已来不及了,便急中生智,钻到书桌底下藏起来。不料他的举动早被乾隆帝发现,乾隆平时也爱开开玩笑,见此情景,就故意捉弄纪晓岚。他向众臣摆摆手,示意别说话,自己悠然自得地坐在书桌边看起书来。这可苦了桌下的纪晓岚,时间一久,已是汗如雨下,呼吸困难。
纪晓岚听到馆内寂静无声,便从桌下探出头来向众人问道:“喂,刚来的那个老头子走了没有?”话刚出口,转眼往上一瞅,天啦!只见乾隆帝端坐在桌旁,吓得他赶忙又把身子抽了回去。乾隆闻听此言,把书掷于案上,面露愠色地说:“纪爱卿,休得无礼,快出来讲话。”“臣衣冠不整,不敢见驾。”纪晓岚在桌下回答。“别的朕可赦你无罪,单单要你说明为何称朕为‘老头子’?有因则生,无因则死。”众人一听这话,都为纪晓岚捏着一把汗。
纪晓岚急忙从座下爬出来,接过递来的外衣穿上,然后跪地奏道:“万岁,‘老头子’三字实属臣对您的尊称,并无丝毫无礼之处。万岁您想,世人都称圣上为‘万岁’,这岂不是‘老’吗?圣上为万人之首”,这岂不是‘头’吗?圣上是天子,这不就是‘子’吗?这三字除了圣上,别人无一能亨用啊!”众大臣听了这番解释,都长嘘了一口气,无不暗暗赞叹,乾隆听罢这通解释,怒容顿消,捻须含笑,高声说道,“纪爱卿,真乃淳于髡转世,朕赦你无罪。”
郑板桥卖画索银两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贫,后应科举为进士,任知县,因为帮助农民诉讼以及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而被罢官。
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的书画无人问津。当了县今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落了他的势利小人。
郑板桥还曾大书一篇“笔榜小卷”挂在厅堂。标明索书画的价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清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这“笔榜”满纸言钱,不知道的人,准以为郑板桥在跪拜“孔方兄”。
不过,那些口不言钱、心想厚酬的以卖技糊口的假名士们见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吴山尊对他的“笔榜”深为嘉纳,居然请人勒石作碑,加以广泛传播。
“郑三怪”的怪才
郑板桥的诗词书画皆有自己的特色,处处透露出一种怪味,故得名“郑三怪”。
他年轻时赴京城赶考,结果名落孙山,穷困潦倒,寄居济南。用无以为生,竟到一家妓院中去提大茶壶,暂当龟奴,即侍候妓女嫖客们茶水的下人。这种滋味,对于怀才不遇的郑板桥来说,真是有苦说不出。
一天,有不少官员群集在一位名妓房中饮酒取乐,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开始写大寿字,预备明天送去给巡抚大人的母亲祝寿。可是写来写去,竟没有一个能写好的。郑板桥实在忍不住,便说:“我来写一个,诸位大人看看如何?”一位官员不屑地瞪他一眼,说:“哼,你还会比我们写得好吗?不自量力!”“让他试试也行,如果写不好可是自己讨打!”另一位接着说道。郑板桥将很多张大纸放在地上联成一张更大的纸,找了件破衣服来,浸饱了墨汁,脱掉鞋子,在纸上弓下身来,一口气写了个很大的龙飞凤舞般的“寿”字。大家一青,赞不绝口,一改轻蔑为尊重。
巡抚见到这个特大的“寿”字,便请郑板桥去书写寿联。郑板桥决定卖卖关子,开开官员们的玩笑,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在铺好的纸上写了七个大字:“这个婆娘不是人。”众官员见了大惊,巡抚的脸上也很难看,大家似乎将要发怒。郑板桥看看火候快到,于是接着写道:“西天王母下凡尘。”此句一出,那些官员们绷紧的脸马上绽出了笑容,齐声赞道:“好诗!好诗!”郑板桥故意逗逗他们,接着写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原是贼。”这种俚俗骂人的话都写了出来,众人不禁失色,巡抚脸上也红一阵白一阵的。郑板桥看在服里,笑在心头,最后挥笔而就,写下了第四句:“偷来蟠桃献母亲。”这时大家齐声喝彩,大叫绝妙好词。
郑板桥嘲笑老师
有一次,郑板桥跟老师到野外去游玩,在一座小桥下发现一具少女的尸体。老师马上吟诗一首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很不以为然,便嘲笑老师说:“您怎么知道这少女是十六岁?怎么知道是被风吹下小桥的!又怎么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打转?”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一时答不上话来,只得反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该如何作呢?”郑板桥洋洋得意地应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郑板桥名画换狗肉
郑板桥的诗、书、画闻名于世,号称“三绝”,人们争相购买。扬州有个富豪特别喜欢郑板桥的书画,但因他为人刁诈,郑板桥非常讨厌他,不给他作画写字。这个富豪为了抬高身价,显示自己的威风,出重金购买郑板桥书画,但始终没有搞到手。
有一天,郑板桥出郊外漫步,见路旁新设一座酒店,店内有一位老者自称“怪叟”,他见郑板桥到来,十分殷勤,马上给端上狗肉来款待。郑板桥平日最爱吃狗肉,一见大喜,便饱餐一顿。付钱时,店家分文不收,郑板桥过意不去,便当场作了几幅书画赠给店家。事过之后,郑板桥才知道上了当。原来这位“怪臾”,是那富豪派人装扮的,自己的画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富豪之手。后来郑板桥常提及此事,说他因爱吃狗肉而上了当,用以警戒世人。
阮元误认石头为宝物
阮元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汪容甫是一位狂放的学者。有一天,汪容甫决定捉弄一下考古学家。
汪容甫听说阮元正在编著《金石志》,搜集各种金石文物,于是他带了一块石头给他,那石头古色斑斓,细辨之下,隐约似有字迹,篆法奇古。阮元问:“此物何处得来?”汪容甫道:“此即您所要购买的那类石器啊!虽有点残缺,价值还超过千金,我竭数月之力,才得到这一块。”阮元把玩再三,说,“对!对!”便拿出千金给汪容甫,把这块宝石收藏起来。
不久,《金石志》刊印出来。汪又问阮:“我上次代您搜集的那块石器好吗?”阮答:“好!好!”汪容甫笑了起来,说:“我再为您去找找。”于是拉着阮元来到了一条河畔的一家小茶楼上。汪指着临河的乱石给阮元看,并说:“请公过目,这些比过去的那件如何?”阮元大惊:“为什么戏弄我?”汪容甫却道:“偶然博得金石家一笑,又何必动怒?”
阮元可是哑巴吃黄连了,不但不敢声张,而且另外掏腰包,嘱咐汪容甫千万不要泄漏这一秘密,生怕传出去有损自己的声誉。
武亿有好古之癖
武亿,字虚谷,清代河南偃师人。他中过进士,曾任博山县令,政绩很好,并以办事干练知名于世。可是,他的性格迂腐冷僻,常令人发笑,他特别爱好古物,几乎成为一种怪癖。
武亿只要听说有人发现古物,便不远千里去观赏,看中意的,不惜出高价收买。有一次,他听说在一百里路远的一处农家,因掘井而得到了晋朝刘韬的墓碑,碑上还刻有墓志。于是,他连夜前往,出了相当高的价格买下,又不放心用马车运载,因此自己连夜背负着赶回去。为此,他累得生了一场大病。
后来他游学京城,住在学者朱筠家里,他每天出外访友兼访求古物。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主人杀猪宰羊,拿出美酒宴客。武亿在酒醉之后,竞放声嚎陶大哭起来,主人以为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好话劝慰了一番。谁料到,武亿停止哭泣后,说道:“我不是想念家人,是因为今天去拜访两位收藏古物甚多的专家,都没有遇到,我为此才难过啊!”
武亿这种爱好古物的癖好,倒也有一个好处,使得他正因此成为当时有名的文物收藏专家与考古学家。
程正夫在棺材里休息
程正夫,字先贞,清代山东德州人,曾官工部侍郎。辞官归故乡后,退隐田园。
他性情达观,以为人生自古皆有死,祸福旦夕至,因此,预先做了一口棺材,题曰“休息菴”。他有时喝醉了酒,就躺在棺材里面休息,以体验临死的滋味。他还为此特意题了一首诗,诗曰:
版屋萧然密四周,愚人息矣圣人休。
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纭已到头。
广柳何时催驾去,猗兰此夕咏闲愁。
相烦雅客来欣赏,莫待遥怜土一邱。
同治皇帝好演戏
同治皇帝不务正业,爱好演戏。但演技太差,总是不合剧情,因此,每演戏时总是扮演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一天,同治帝参加演出《打灶》一出戏,恭亲王奕的长子载澂扮小叔,某妃扮李三嫂,而同治则扮灶王,他身穿黑袍,手拿木板,被“李三嫂”一骂一打,以为取乐。
同治还风流好色,荒唐无行,据说经常化装出去逛妓院。后来,他便是得的天花而死,有说是得梅毒死的,年纪不过二十。
有一次,同治微服出游到宣德楼小饮,听到隔壁房内有一人唱京剧,嗓音挺好,便问掌柜是何人,回答说是翰林院的编修王景琦。第二天,即有上谕令王景琦至宏德殿行走,从此王得以亲近同治。王曾经带同治到八大胡同的妓院去冶游,并以《春宫秘戏图》及春药进奉,同治因此乐以忘返。同治皇帝死后,王景琦也被革职,当时人撰了一副对联,嘲笑这一对君臣曰:
宏德殿,宣德楼,德业无疆,且喜词人工词曲;
进春方,献春册,春光有限,可怜天子出天花。
光绪帝唯一的一次大笑
光绪皇帝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常常终日不发一言,更不发笑。据说,在34年的帝位期间,只有过唯一的一次当众大笑。
南书房有个新贵桂翰林,自称精通满文,曾把《四书》、《五经》及《三国志》等汉文典籍译成满文。由于其同僚多半是南方人,不懂满文,因而大家对桂翰林颇为尊重,另眼相看,誉之为“满汉通”。
有一天,大家在一块吃饭,筵席上有各种果实。一位张翰林指着枣子问道:“这枣满语叫什么?”桂翰林毫不考虑地答道:“瓦子户赤。”另一位南方的庶吉士又指着一个核桃问:“这在满语中又叫什么?”桂翰林又立即回答:“保罗辟赤。”众人听了,都佩服其精通满文。
后来别人去问侍郎、翻译进士石农,因为他是京城最著名的满文专家。
当时他们都在养心殿光绪帝身边,顺便把桂翰林的“满汉通”拿来聊天。石农听了之后,顿足说道:“你们别听他胡说,上当了!他哪是什么满语通!谁吃枣子不是‘挖子后吃’(瓦子户赤谐音)?谁吃核桃不是‘剥了皮吃’?(保罗皮赤谐音)”
当时光绪皇帝正端杯饮茶,听了大笑,口中茶水喷出,满桌皆湿,而且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这就是光绪帝最开心的一次大笑。
慈禧听洋话
清末中国首批出国留学生共有120位青少年,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当他们学成回国的消息传到慈棺太后之耳,这位“老佛爷”心血来潮,决定在颐和园召见这批“青年俊彦”。
慈禧笑着说:“你们把在外国学的洋话表演一番,让咱看看大清国民怎样说洋话的。”留学生不知如何用洋话对这位“老佛爷”讲话,谁也不便轻易开口。慈禧别出心裁地举起她那形影不离的烟枪说:“这么吧,你们说说看,这‘水烟袋儿’四个字,洋人是怎么说的?”包括詹天佑在内,一时都面面相觑,未能圆满作答,因而这批留学生始终未获重用。
李莲英的奴才绝技
我国近代史上,李莲英在清朝宫廷中串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是慈禧最得力的奴才,他监督光绪皇帝,推珍妃下井,左右宫廷风云……在《清官外史》和德龄公主的两部著作中,李莲英的音容笑貌处处可见。
李莲英得宠的主要原因,故然是他玩弄权术的高超,加之人所共知的为慈禧梳头的本领。据载,他还有两套“绝技”,最能讨慈禧欢心。
一个“绝技”是按摩。李莲英为慈禧按摩,可以说恰到好处。他每天早晚两次进入慈禧寝宫为其按摩,先是跪在榻前的红毯上,先以右手慢慢伸入被下,轻轻拂拭之后,由上半身开始按摩,然后按摩下身、两腿,除“不方便”的地方外,全身各部位均按摩一遍。如果慈禧醒来,问一声“你来啦”。李必定回答道:“来很长时间了,祖宗今天舒服吗?”若慈禧睡熟,李就一声声叫着“祖宗”,三叩头离去。如果慈禧说“下去吧”,李则一动不动等慈禧睡着后才离去。其他内监为慈禧按摩,不是手轻发痒,就是手重发疼,唯有李莲英按摩,最为适宜。
李莲英的另一个“绝技”是说书。他能为慈禧说《西游记》、《三国》、《小五义》、《石头记》等篇目,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连专门说书的人也会折服。李在说书时,还常常插入一些小曲,学着猫叫、鸡叫、狗叫之声,加之手舞足蹈,时常引得慈禧发笑,慈禧也常常赏他银两。李为了说书,在私下里也作准备,下了苦功夫,不敢有半点差错。他这些侍奉主子的本领,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地步,也绝非一件易事。由于李博得一人欢心,使他的政治地位安如磐石,权倾一世,无人能撼动其分毫。
溥仪登位的“不祥之兆”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相当不幸,只当了三年皇帝,到处漂泊,被日本人胁迫,当了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直到解放后,才劳动自新,改造成一位公民,但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动荡岁月中度过残生,以致死亦默默无闻。据说,溥仪当皇帝前夕,曾出现过许多“不祥之兆”,以后竟应验了。
慈禧病危时,传旨要看溥仪,因为他是未来的皇帝。但溥仪一听要入官,就放声大哭。那些同来的大臣与太监们,极力哄骗这位3岁的未来皇帝:“莫哭,莫哭!咱们带您进宫去。快穿上您最新最漂亮的衣服,让太后老佛爷一见您就喜欢。”可是溥仪怎么也不愿去,哭闹不停,满地打滚。仿佛他有预知之明,说什么也不肯坐那皇帝的宝座。
后来是溥仪的奶妈王二嫫当机立断,马上给他喂奶,他才含着乳头止住哭声。就这样,溥仪抱在王二嫫的怀里去见慈禧。奇怪的是,溥仪一进慈禧的屋子,仿佛有什么预感似的,又放声大哭起来。当病危的慈禧想看一看溥仪,抱一抱他时,溥仪哭得更厉害了,怎么劝哄都不听。慈禧命人取来一串糖葫芦来,亲自往溥仪的手里塞,溥仪却一把夺过来丢到地上,仍哭闹不休。慈禧忍不住发火了,怫然不悦,说:“把他送出去吧!”溥仪被送到隔壁房间去后,忽然不哭了。在那儿,玻璃窗上映着许多穿旗袍的王妃们的身影,闪闪晃晃、彩色斑斓。这个景象居然引起了溥仪的注意,他破涕为笑,高声嚷嚷道:“走马灯!走马灯!”他算是一语道破他一生的遭遇,如走马灯般任人摆弄。
从第二天起,溥仪入宫后所有不祥之兆,似乎也在快马加鞭的逐项应验。1908年10月21日,光绪皇帝不明不白地死掉,两天后,慈禧太后结束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12月1日,溥仪登基为宣统皇帝。在太和殿登基典礼中,溥仪由皇父摄政王载澧抱登大位,刚坐上龙椅,他一见王公大臣,顶戴辉煌,伏地高呼万岁,吓得又哭起来,并且连尿都逼出来了。摄政王急得连忙说:“别嚷啦!快完了,快完了!”溥仪仍哭个不停,大典只好草草收场。后人说此时已有预兆,溥仪的皇位不会久长。果然,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了。
溥仪与他的情敌
自从溥仪被日本人扶上伪满皇帝的宝座之后,本来深居后宫的皇后婉容变得更加寂寞难耐了。溥仪对婉容不好,婉容每天吸烟酗酒度日,不久,就闹出皇后与人私通的事来。溥仪发现婉容怀孕之后,暴跳如雷,百般毒打她……经查,与皇后通奸者竟是溥仪的两个贴身侍从李某和祁某。
盛怒之下,溥仪要枪毙李某和祁某。可是还没等溥仪枪毙他们,李某已提着一支白朗宁手枪在宫内装疯,要毙起别人来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枪毙了这两人,反而证实了这件丑闻,天下都知道溥仪戴了“绿帽子”。在“二格格”等几个心腹的劝谏之下,溥仪为了保全声誉,最后只好悄悄放走了李某、祁某二人,并各发400块大洋算是“保密费”,加上种种恐吓,封住两人的嘴,打发他们离开了伪满。
溥仪的这两个情敌,祁某后来当了汉奸,解放后被镇压;那个李某却一直住在北京。待到溥仪被改造成新人,从战犯管理所出来后,在偌大的一个北京城,有一天溥仪竟与李某单独撞了个满怀。溥仪对旧事只字未提,两人成为朋友,当溥仪发现李某家经济拮据,他竟慷慨地掏出20元钱,塞到李某的手里。两年之后,溥仪跟李淑贤结婚了。新婚之日,李某也前来祝贺。
龚自珍赌博每赌皆输
龚自珍是清代有名的文学家,曾被称为近代思想的开拓者。但他却有一个怪习,嗜赌如命,特别爱好用骰子“押宝”。
龚自珍自认为赌术极精,能用数字与盈虚来推算。他的卧室帐顶,画满了一二三四等数字,无事则卧于床上,仰视帐顶,研究其消长的奥秘。
然而不赌则罢,一赌便输。有人问他:“你自负赌术甚精,闻声揣色,十猜九中,何以一入局便败北呢?”龚自珍长叹一声道:“有人才抱班马,学通孔郑,然入场不中,此系魁星之不加照应。如余之博而屡负,也是财神爷不肯照应啊!”
怪诞荒唐的龚半伦
龚自珍的儿子龚孝拱,是个怪诞的人。他的名字屡改而益发奇僻,先叫公襄,后改称刷刺,继名橙,名太息,曰小定,曰昌匏,最后改名为半伦。他自号“半伦”的由来,据说是人世五伦他都毁弃无存;他曾帮助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谓之无君;击柱诋毁其父龚自珍,谓之无父,与妻子十数年不相见,两个儿子去看他而被赶走,是为无夫妇子女之亲,谓之无亲;与其弟龚念匏不睦,经常谩骂攻击朋友,则连兄弟朋友也没有了。又不认老师,师生之情遂绝。五伦既已毁弃无存,只宠爱一位小妾,存此半伦,所以自号为“半伦”。
由于龚半伦怪状奇行,人多目为怪物,后来竟发狂而死。临死之前,拿出他生平所珍藏的书画,价值千金的珍本,他用剪刀剪得粉碎,无一完字。直到毁坏无存,他才咽气。
这位龚半伦的确是位怪诞狂放、不近人情的怪物了。他本来擅长经学,精于文字学,但死后却无人整理其著作,终于散佚无存。
搔脚心刺激灵感的画家
清朝有位书画家谢琯樵,流寓台湾,其书画颇有名声,人们皆以能得他的墨宝为荣。
他有个怪脾气,在作书画时,不许人在一旁观看。总是把窗户、门关得紧紧的,密不见阳光。另外把小纸条搓成一个捻子,蘸了油点上,照着来画。有时候为了刺激灵感,他会将袜子脱掉,随叫书童狂搔脚心。搔到奇痒处,至于不可遏制的时候,他的灵感便汩汩而来,闭目摇头,状甚得意,挥笔而就,不论是字是画,无不恰到妙处。
李鸿章出洋相
李鸿章是清末大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在国内权倾朝野,也出国访问过多次。但由于他不懂外国礼节与习俗,在访问欧洲诸国时,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李鸿章在英国伦敦参观了英国盛大的赛狗会,会上,英国赛狗协会为了对远道而来的贵宾表示敬意,便把荣获冠军的那只狗送给他。可是,嗜好狗肉的李鸿章却误会了主人的意思,以为是送给自己吃的,便老实不客气地屠狗食肉了。而后,他还复函表示感谢,信中说:“老夫老矣,于所赐佳品,仅略举箸而已。”消息传出去后,英国人一时传为笑谈。
李鸿章到荷兰拜会荷兰女王时,女王送给他一支雪茄烟,他不知道荷兰的习俗是不能当场享用主人的礼品的,便当场要火点上雪茄吸起来,女王看了,大不高兴。好在翻译很聪明,马上向女王解释说:“中华礼节,凡御赐食品,须于君前享用,以表崇敬。”女王听了,才转愠为喜。蒙在鼓里的李鸿章此时才明白过来。
在德国访问时,李鸿章见到了“铁血宰相”俾斯麦,他象在国内说客套话一样,称赞俾斯麦是“鹤发童颜”。这个成语是指一个人老了后,虽然头发白得象白鹤的羽毛一样,但面容却还象儿童一般年轻,本来是称颂老年人身体好、精神健康的恭维话。但是,差劲的翻译却译成是:首相的头发和鸟一样,面孔如小孩子一般。结果,俾斯麦听了,搞得莫名其妙,只好苦笑置之。
最为有趣的是李鸿章喝洗手水。他在出席一个盛大的宴会时,在上了许多道菜之后,席上摆了供客人洗手用的洗手水,用盘子盛着放在每人的面前。李鸿章误以为是上了一道汤,便端起来喝了下去,在座的客人们惊呆了,都用吃惊而又鄙夷的眼光瞧着他,他却茫然不知。主持宴会的主人为了不使李鸿章难堪,于是也跟着他把洗手水端起来,并示意其他客人一并喝下去。宴会之后,李鸿章喝洗手水的笑话便流传开了。
真是一个洋相百出的大官僚啊!
李鸿章的报复
李鸿章出访德国时,德国负责接待他的是隆特利大臣。降特利送给李鸿章一只雪茄,同时以自己正在嘴上抽着的雪茄示意,请李也吸雪茄,但李拿入口中,却吸不通,火也点不燃。隆特利见状,微笑地拿回去,撕掉雪茄上的烟蒂,再给李。李鸿章一吸之下,果然成功了。但隆特利的微笑,无形中表示李是位“土包子”,李鸿章颇觉难为情,但亦无可奈何,在心中已存有报复的念头。
机会果然来了。李鸿章临行回国前宴请德国高官名流,在宴会中,李自己吸着中国的特产水烟袋,也送隆特利一个水烟袋,并示意隆特利吸烟,他示范装烟丝、点火、吸。隆特利小心地照着做,但在吸烟时,技术却未掌握好,开始用力较小,怎么也吸不出来;于是用力一吸,结果将烟袋中的烟水吸了出来,满口之中都是脏水,说不出来的滋味:酸、苦、辣、臭……怪味俱全,隆特利不得不猛吐、猛漱口。李鸿章见状,心中大喜,心想终于报仇了,但他表面上还是极力道歉,连说:“对不起,你吸得太猛了!”
隆特利好不容易恢复了常态,李鸿章再吸水烟袋,表演给隆特利看,口里还说:“你看,你看!你再试试!”隆特利大摇其头,认栽了。
“泥人张”戏弄李中堂
清朝光绪年间,李鸿章在天津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听说天津有个人叫张明山,捏泥人十分逼真,觉得很有意思。一天,他派人叫张老头进总督衙门给老太太捏个泥像。张明山心里很不高兴,可是又不能不去。
张明山被摆弄了一阵,学好参见贵人的礼仪之后,才领去见李鸿章的老娘。张明山很快就在衣袖里捏好草样,拿出来,李鸿章一看大喜,连连夸赞,说捏的手艺很好,很象!张明山说,这是中堂老太太的像,拿回去要加工细作,保准满意,三日后送来。
过了三天,张明山将人像送了去,果然栩栩如生。李鸿章十分高兴,当时传话,赏5两银子。
张明山说:“谢中堂!不过,5两可不行,得20两。”
李鸿章问:“为什么呢?”
张明山说:“回中堂话,我加工细作,特别费力。再说,这是给中堂老娘捏像,不好、不象不行啊!”
李鸿章心里有些不快,说:“就凭这么一块泥疙瘩,哪里值20两银子呢?”
张明山说:“凭中堂的身份,20两可不算多,这和老百姓不同,少20两不成。”
李鸿章很不高兴,硬是不同意给那么多的银子。
张明山说:“中堂不同意也不勉强,买卖不成仁义在,我将原物带回去好啦。”
于是张明山便将泥像带了回去。
张明山到家,照样子又捏了四个。他拿到北城根去卖,并且吆喝着:“买呀!买呀!2两银子一个,中堂老娘的泥像啊!”
顿时,围上许多人来看中堂老娘的像。北城根离总督衙门不远,这事很快就传到李鸿章的耳朵里。听说满街卖自己老娘的像,他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自己嫌价钱贵,不要嘛!没办法,他叫当差的再去把张明山叫来。
李鸿章问他:“为什么卖?”
张明山说:“回中堂话,我是做泥人的,做完就得卖。这个泥人我本是给中堂做的,做完卖给中堂的,中堂不买,我不能压着本,赔着钱。只好卖给别人。”
李鸿章又问:“怎么在街上卖2两银子一个,卖给我就要20两呢?”
张明山说:“中堂圣明,卖给老百姓要2两银子,因为那是老百姓,卖给中堂就得20两,是凭大人的身份——中堂要是不买,我还是拿街上去卖吧?”
说着就要拿走。李鸿章心想:这是自己老娘的像,让他拿走不妥,让他到街上去卖,更不妥。不买不行,要买又实在嫌贵。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满街卖自己的“老娘”呀!最后,只得吩咐当差的给他20两银子,“忍痛”把泥人买下!
但是张明山说:“回中堂的话,20两银子不行,我这里一共捏了5个,每个20两,一共100两!”
李鸿章气得浑身哆嗦,当时都说不出话来。张明山一看李鸿章生气了,就说:“要不然,大人您买一个,剩下的我还是拿大街上去卖吧?”李鸿章又气又怒,没有一点办法,只得乖乖地给张老头100两银子,留下五个他老娘的泥像。
李鸿章最早上银幕
第一个上银幕的中国人,是赫赫有名的安徽合肥人、清朝大臣李鸿章。
一部片名叫《李鸿章赴纽约》的影片,记录了李鸿章因公务乘船抵达纽约,并在帝国饭店门口多次“亮相”的情形。李鸿章开创了中国人上银幕的历史。虽然他是“重臣”,不是“演员”,但在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闹剧”中,却“表演”得十分“出色”。
左宗棠戴眼镜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乡人,清末著名大臣。曾主持洋务运动,出兵新疆,收复伊犁。为人心高气傲,颇有才气。
他在新疆时,因当地风沙大,把他的眼睛弄出病来,只要一见光,一吹风,就泪流满面,看人模糊不清。因此,他配了一副眼镜挡风避光。平定新疆后,左宗棠功成身退,调升为东阁大学土。一天,他去朝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劝慰夸赞了他一番。太后忽见左宗棠泪流满面,满心疑虑,于是,慈禧问道:“卿流泪是何缘故?”左宗棠不敢隐瞒,诉说前情,说:“臣老眼昏花,染此眼疾,殊为不敬,朝见太后故卸下眼镜,但一卸下眼镜,便会如此满面流泪。”慈禧太后问道:“你的眼镜带来没有?”左宗棠说已带来了,慈禧说:“既然带来,你就戴上吧。”左叩头谢恩,抖抖索素地掏出眼镜,正要戴上,不料镜架光滑,一失手掉到地下,把眼镜摔个粉碎。慈禧太后看他老态龙钟,状甚可怜,于是命太监取出已故的咸丰皇帝御用过的玳瑁框黑晶眼镜,赏赐给左宗棠。
左宗棠得此殊荣,认为莫大荣幸,于是每天都戴着那副黑眼镜,任何场合,均不卸除,即使朝见皇帝,也不例外。京城官员们见左宗棠戴用此黑眼镜,很象磨坊中老牛蒙黑布,状甚滑稽,于是便给左宗棠取了个外号,叫“左老牛”。
左宗棠自比诸葛亮
左宗棠是清末有名的大臣,为人自负,才高气壮,常常自我夸耀。
左宗棠曾在曾国藩手下工作,但常常与曾的意见不合。于是,曾国藩出一上联指责左宗棠说:“季子何言高,与我意见大相左。”因左宗棠字季高,故联语中嵌其字以嘲笑。左宗棠也毫不示弱,立即回敬一联:“藩臣堪误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联中亦嵌了曾国藩的名字,并贬低了曾的才能。
左宗棠自以为是天上牵牛星下凡,能够负重致远。因此,他经常在饭后自摸其腹,大笑着说:“我不负此腹也!”
有一次,左宗棠午睡时,又自己用手摸着肚子,自叹自赞。这时有一位听差站在他身旁,左宗棠便问他:“你知道我这肚内是什么东西吗?”听差说:“是燕窝海参吧。”左大声斥责:“这是什么话!”差官又说:“那么便是鸭子火腿?”左宗棠大笑而起,说:“你难道不知道,腹中都是绝大经纶吗?”差官出来向他的同事们说:“左官保说他肚里有绝大金轮,能吞在肚里,不简单啦!”闻者莫不大笑。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颇为自负,好以诸葛亮自比。他在写给别人的信中,署名便为“老亮”。当时诗人吴大猷曾以此出过一个诗题叫“诸葛大名垂宇宙”。左宗棠听了,非常高兴。左的藩司林寿图喜欢跟左宗棠开开玩笑,当左宗棠自吹如何料敌如神,明见于万里之外时,林便笑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左听了大为高兴。但当谈到近人好以诸葛自比者甚多,林又笑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也。”左宗棠听了,竟大为不快。因为“诸”与“猪”同音,左认为伤了他的尊严,便找个借口,把林赶走了。
胡雪岩“下活棋”
胡光墉,字雪岩,清代浙江杭州人,大富商,后因与左宗棠的关系,被赐头品顶戴,挂布政使衔。他在政治上很会投机,在社会福利方面也舍得花钱,曾设立钱塘义渡、难民局,周济贫民,故名声大振。其个人生活,更是富甲一方,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金屋藏娇。
更荒唐的是“下活棋”。胡雪岩除了妻子外,还有妾36人,每到盛夏季节,胡雪岩在花园中建一高台,台上画上巨大的象棋棋盘,令侍妾32位,穿红、蓝二色巴图鲁(坎肩),上写车、马、炮、卒等字样,侍妾们按位排列,遥遥对峙。胡则与夫人分据高台栏杆上,手持长竹竿,作为下棋的指挥工具。竹竿动处,口授进退平行等口诀,位于棋盘上的“活棋子”则依令运行。胡雪岩把此称为“下活棋”,以为乐趣。
他为了显示富有,曾用银锭堆成了一堵照墙,而且银锭到处散置,所以他又被称为“活财神”。但后来这位“活财神”却被活活气死,大概也是一种报应吧!
孔昭乾笑话闹到外国
孔昭乾,清代翰林。他不懂外交,对国外知识一窍不通,偏又自恃才高,结果不但笑话百出,而且连命也不明不自地丢掉了。
1886年,清廷为了增长高级官员的见识,便派十二名部曹(副部长)出洋,到各国游历。刑部主事孔昭乾与兵部主事刘启彤、工部主事陈牺唐等人,奉旨游历英、法两国。由于刘启彤曾在天津海关道台衙门当过幕客,略通洋务,旅途之中,大家便都唯其马首是瞻。只有孔昭乾自恃翰林出身,大为不服,遇事便争个不休,结果闹出一连串笑话来。
从天津登轮启程,日夜兼行,不久抵达意大利。船长是意大利人,好意告诉中国客人,说第二天有船从此开往中国,可以代寄家书。孔昭乾也写了一封回去,备述旅途一切。第二天开饭时,孔翰林愕然发现餐桌上少了一味每日必备的牛肉,他立即大惊小怪地嚷道:“不得了!洋船长私下拆阅我的家信!”刘启彤忙问:“你怎么知道的呢?”他指证凿凿地说:“我家世代遵守文昌帝君戒律,已经有好几代不吃牛肉了。这次我上洋船,正为每餐吃牛肉,食不得饱为苦,所以在昨天所写的家书中偶然提及。今天忽然之间没有牛肉这一道菜了,一定是洋船长私下拆阅了我的家书,方才下令取消牛肉这道菜的,这不就是铁证吗?”刘启彤竭力解释说,洋船长不会因此晓得他不吃牛肉而下令取消这道菜的,何况欧美人士素来不齿于拆人的私信,又说:“据我所知,洋船长根本不认识中国字,他干吗要拆信呢?”孔昭乾却仍然气鼓鼓地,指着同行的翻译说:“他是中国人,偏就识得洋文,你怎知洋船长不识中文?”
到达伦敦后,这位孔翰林又闹笑话了。他带一名翻译去参观英国的一家大炮工厂,见到成千上万的大炮弹,每颗长达三尺多,便问:“这是什么?”翻译回答:“炮弹。”不料,孔昭乾一听,勃然大怒,当众指责那位翻译道:“你是把我看作小孩,还是当作呆子?那炮弹明明是一颗颗的圆球,我从小就见过。这明明是成千上万尊大炮,你胆敢骗我,竟说是炮弹?”
一天,孔昭乾和刘启彤在游览伦敦蜡人馆,看到馆中陈列的印度种种酷刑,直看得孔翰林毛骨悚然、恐惧万状。回到公使馆,第二天睡了一天,第三天早上,便穿起官服,顶戴齐全,怀着一纸状子,在清朝驻英公使办公室外高声叫冤,请公使替他作主,保全他的性命。公使见闹得不象话,便命人收下他的状子,但拒绝接见,接过状子看时,又发现通篇都是无稽之词,读来令人喷饭。公使无法处理,只有把状子捺下置之不理。
孔昭乾申冤不成,更增愤怒,越想越气,竟去偷了半杯鸦片烟膏,一口吞了下去。再到厨房找了半碗冷饭,吃了个一干二净。然后,他写好一封遗书,上递某公使。不久,毒性发作,他又忍耐不住,自己去告诉了同伴。同伴大惊,马上请医生急救,但为时已晚,拖到半夜,这位孔翰林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事后,公使拆阅他的遗书,上面写道:刘启彤将杀我,前日引我至蜡人馆,指所塑印度野蛮酷刑相示,是将以此法杀我也。我不如自尽,免遭其屠戮之惨,并乞公使代奏,为我理枉。
彭玉麟深情缱绻
彭玉麟,湖南衡阳人,清代著名大将,死后被谥为“刚直公”。
彭善画梅,每幅必自题一诗,无一雷同,而句意必有所托。据说是为了一个名为“雪梅”的女子而作,所以他自署曰“梅仙外子”。他有画梅题句曰:“我是西湖林处士,梅花应唤作卿卿。”可见彭玉麟对雪梅的爱恋之深。原来,雪梅是彭玉麟的一位亲戚的女儿,两人青梅竹马,相爱同心。但年长时,彭的母亲却令他别娶邹氏,雪梅远去,彭玉麟不能忘情,发誓愿写梅花十万枝以纪念她。后来,彭当了大官,元配邹夫人也逝世了,于是再去寻找雪梅,与其相见,但雪梅已削发为尼,颓然老矣。彭于是在其家门附近筑了一所尼姑庵,迎雪梅作住持,而且深情缱绻,至死不忘。
刚毅用屎尿御敌
刚毅,清朝大臣,满族人,靠翻译汉满文起家,他后来竟官至刑部尚书,是镇压戊戌变法的主谋之一,也是怂恿盲目排外的顽固派人物,他不学无术,文理荒谬,见解糊涂,唯一的特长是吹牛拍马。
关于刚毅的笑话特别多。他任刑部尚书到任的那天,召集部属训话:“我们做刑部官,要学舜王爷驾前的刑部尚书皋大人皋陶。”将舜称为王,并将陶读成本音而不读“摇”,又将“瘐死”读成“瘦死”,“聊生”读作“耶生”,一时传为笑话。义和团事变时,刚毅向慈禧太后介绍他在江苏巡抚任内时的中军王定扬说:“他是臣手下的黄天霸……”
翁同龢为此特地作了一首诗,嘲笑刚毅,诗曰:帝降为王虞舜惊,皋陶掩耳怕闻名。
而今又有黄天霸,谁是当年窦二墩?刚毅知道之后,恨翁入骨,于是在西太后前捏造是非,攻击翁同龢。他还力主用义和团的师兄师弟的法术来抗击外国军队的枪炮,保护大清。于是,有人又在翁诗之后续成一首诗,诗中写道:
帝降为王虞舜惊,皋陶掩耳怕闻名。
荐贤曾举黄天霸,远佞思除翁叔平。
一字谁能争瘦死?万民何惜不耶生!
功名鼎盛黄巾起,师弟师兄保大清。
刚毅又极力怂恿义和团的盲目排外,他迷信“符咒护身”和“枪炮不入”,结果酿成许多血案。八国联军攻至北京郊外时,他见符咒已不灵,刀矛已不敌枪炮,于是拿出他的王牌法术:征收全城妇女裤子,有血迹者更为上品,并收集大小便,用作战斗武器,以为如此晦气的东西,可使联军枪炮打不响,即使打响也打不中,就是打中也打不死人。一声令下,结果北京的妇女都没裤子穿了,而城头上挂满了裤子,再加上收集的便桶、尿壶之类,遍布城墙旁。八国联军用望远镜一望,大为吃惊,见城头上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旗帜,不知是什么信号,又见大大小小的长形圆形物,不知是什么新武器,于是不敢前进,令全军暂停。过了两天,见北京毫无动静,遂发令总攻,一齐枪炮交加,打得北京城头裤子乱飞、屎尿满地,京城变成了一个臭城,八国联军遂在掩鼻大笑中进入北京。
刚毅虽被赐死,但他却是造成辛丑之祸的罪魁之一,有人指出,历史上的误国大奸,前有秦桧,后者便是刚毅了。
“人参状元”翁同龢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中过状元,任过光绪皇帝的老师,曾支持戊戌维新。他考状元时,多亏人参。“帮忙”,故人称“人参状元”。
原来,翁同龢在殿试前夕,被孙瑞珍尚书以父辈世谊殷勤款待,频频劝酒,絮絮畅谈。席散之后,孙尚书又邀他到书房里,把殿试的一切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睡不一刻,庭前爆竹之声大作,接连不断,因此翁终夕未能成寐,寅刻起身入朝赴考,精神萎靡不振、困顿之至。
会试之时,翁写好了对策,执笔抄正已毫无精神,竟要摇摇欲坠。自以为这次状元,必让孙尚书之子孙毓汝夺去无疑。心里一急,猛然记起他父亲给他的老人参两枝,还藏在卷袋里,于是找了出来,折下半枝,含入口中,略加咀嚼。顿觉清醒,神志奋发,手不停挥,一气呵成,竟然如时交卷。到了传胪前夕,翁同龢与孙毓汝两本卷子,都在十名之内。读卷大臣排定名次,结果是翁第一,为状元,孙第二,为榜眼。翁在事后想起,始悟当日孙家留宿劝饮之意,不免心生芥蒂。
后来,翁同龢自认当日若不是人参助阵,一定会失去抢元夺魁的机会。
因此,知道内情的人,便戏称翁为“人参状元”。
梁鼎芬宽容太太的私奔
梁鼎芬,字星海,清末有名的“清议”之士。曾上书说李鸿章误国可杀,结果自己被连降五级。后来,被张之洞奏保为武昌知府,创办两湖学堂,颇有名气。
他躯体肥胖,却虚有其表,太太跑到江西省与文芸阁同居。这位文芸阁本是梁鼎芬的知交,粱夫人龚氏素相熟识,大概梁自愧不如,对不起太太,所以龚氏跑到文芸阁那儿去,他也未大发雷霆,听之任之而已。但想起来还是颇为伤心,于是他在府署中“食鱼斋”写了一副对联,联日:“零落雨中花,旧梦惊回楼凤宅;绸缪天下计,壮怀销尽食鱼斋。”
据说,后来文芸阁死了,龚氏还在,仍住在江西,经济上不免困难,逢年过节,便乘轮溯江而上,找梁要钱。
梁鼎芬也很知趣,知道太太要来,便事先预备一张银票放在怀里,等太太轿到,便公服出迎。彼此行礼,客厅坐下,太太问声“老爷好”,老爷亦回问“太太好”。梁随即把银票压在茶碗下,端茶送客时,太太使将银票会心地收下,老爷便也恭送如仪。
王寿彭因姓名好得中状元
王寿彭,字次篯,山东潍县人,清末癸卯年(1903年)状元。他学问既平常,书法亦不足道,其所以能大魁天下,完全是沾了姓名的光。
王寿彭原以第三十五名贡士参加殿试,因为次年为甲辰年,是慈禧太后70寿诞,读卷大臣意欲选一名字中含有福禄寿喜之义的人为状元,给慈禧来个好兆头。恰好,王寿彭之名,既有一个“寿”字,下边的“彭”与他的字“次篯”,更是命长百岁的寿星彭祖篯铿,“王寿彭”三字合起来,又隐隐含有“天子万年”的吉兆。
这一来,王寿彭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状元及第”。他在传胪大典中惊喜失措,紧张得哈着嘴,答不出声来,还是他的山东老乡京官代应了一声“在此”,为之整衣,佩荷包忠孝带,这才扶上丹阶,战战兢兢地跪倒谢恩。
不过,王寿彭的晚年却并不幸福,他被山东军阀张宗昌延为老师,受够了窝囊气。
丁果臣喜欢看美女
丁果臣是清末有名的学者,长沙人。他文章冠世,品德也很高尚。但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却有一个癖好,特别爱看年轻貌美的少女。他只要听说谁家有美丽的姑娘,想方设法也得看一看,以饱餐秀色。不过他的最大欲望也仅仅是用眼看看,所以,许多朋友都没有拒绝他,肯将妻妾美眷让他仔细过目欣赏。每当亲戚朋友结婚时,客人在闹新房之际,丁果臣端庄地参杂在人群中,静静地将新娘子看个够。
湖南名儒王闿运从广西讨了一位小老婆,携着新娘路过长沙,丁果臣如往常一样前去看新娘子。王命新娘子出来拜见丁果臣,不久便回到内室。依照惯例,丁果臣一定要闹朋友的新房,但这次却想早早回去。人们硬把他推进新房去,要他对新娘多看几眼,他挣扎着,叫道:“够了,够了。”几乎是死命逃掉的。以后有人问王闿运,新娶的太太漂亮不?王无可奈何地回答:“你想想,连丁果臣都不想再看第二眼的女人,会有多漂亮!”
康有为闹新房
康有为是近代有名的思想家与政治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避日本神户。当时神户有一位华侨富商梁谓之,系广东人。恰逢此时他娶儿媳妇,因梁氏为商界名流,一时贺客云集,康有为亦被邀出席婚礼。
酒席散后,仍照中国习俗闹新房。有一位客人提议,请康有为出一趣题给新郎新娘对一对,众客拍手称快。康推辞不得,便说:“出题子我不大会,听说新娘是位女才子,现在我弄一个小玩意儿,难一难新娘,博得大家一笑吧。”当即讨了纸笔写了“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八个字,叫新娘在每个字上加一划后。再:对大家朗诵一遍。
不一会,新娘把字增改好了,而新娘已面颊绯红,不肯对众朗诵。大家把写好的纸条拿来一看,原来是“同用工夫早生佳子”八个字,大家莫不捧腹大笑。
康有为换睾还童弄巧成拙沦为清朝保皇派的康有为,晚年寓居上海。他的政治生涯虽已趋落寞,但在海内外的名望依然很高,因此他依然想有所作为。他不顾67岁的高龄,于1925年2月启程游说各地并觐见了废帝溥仪,拜会了吴佩孚,力图恢复帝制。然而历史的进程已无法挽回,他因此而感到心力交瘁。
1925年12月的一个冬夜,康有为费力地浏览着一大叠关于返老还童的中外研究资料。他昏花的眼睛突然彼一篇文章吸引住了:俄国外科医生沃罗诺夫的返老还童手术获得空前成功,他把类人猿的睾丸成功地移植到老年男性身上。受术者明显感到自己突然年轻了,惰性消失了,记忆力恢复了,80岁的老人可以策马狂驰了……“大清有救了!”康有为手中的放大镜剧烈地颤动了起来:“让我再活二十年吧,龙旗还会升起!”
割睾易腺在当时中国乃是常人不敢思议的惊世骇俗之举。然而康有为根本无视可能产生的舆论压力,翌日即请来自己的好友、沪上名医江逢治。江氏知道他的意图后亟表支持,立即延请了一名擅长此术的德国著名医学博士冯•施泰奈为他施行手术。
康有为仅带了一名老仆,便秘而不宣地离家住进了施泰奈的诊所。深夜,老仆满面春风地回到已急成一团的康府,笑呵呵地宣布:大人现在在外国医院,安然无恙,十天后便可返老还童!施泰奈博士的外科手术是无可挑剔的,移植给康有为的可能是一只年轻的公猿睾丸。
术后最初阶段,康有为果然觉得精力大增,胃纳大进,脚力轻捷,每天可作长时间的阅读。然而不久,他却发觉自己精力锐减,甚至还不如手术以前,突然衰老的整个肌体象烧空的煤饼一样垮了下来。施泰奈闻讯后立即开溜。盛怒的康有为便以诈骗案起诉施泰奈。然而还不及法院开庭,康有为即于1927年初匆匆离开了这个令他失望的世界。有关康有为的死因说法很多,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易睾术没能使他“返老还童”,身体的排异作用反而加速了他的衰竭。
梁启超辜负少女的心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斩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与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与湖南浏阳谭嗣同引为知己,痛感中国男女不平等,曾倡设“一夫一妻制协会”,后来他一直恪守诺言,终生未有越过一夫一妻之规范。因此,他曾辜负了一位少女的心。
1899年冬,梁启超从日本到了檀香山,华侨保皇会屡次邀请他到美国的教堂及商业团体演讲,以作对外宣传。时有广东新安的何蕙珍小姐,英文水平甚高,因此,梁启超演讲或会客时,都请她作翻译。相处日久,何小姐为梁启超的英雄气概与横溢才华所倾倒,梁启超亦为何小姐的年轻貌美与学识所倾倒,两心相许,本应是一个浪漫的结果。但其时梁启超已有夫人,乃名士李鼎棻之妹,而何蕙珍小姐崇尚一夫一妻,坚决反对重婚。梁启超既不忍离弃国内的贤妻李氏,又不愿在感情上伤害何小姐,加上他曾与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制协会,友人已去,不忍拂其诺言。于是,梁与何的关系没有再发展下去,只是将感情以诗表达而已,何小姐既芳心相许,便发誓不再嫁人。梁启超为何小姐的真情所感动,遂写成二十首情诗,以表达他对何小姐的情意。诗载于《清议报》上,颇为时人赞叹。诗曰:
其一:人天去住两无期,啼鸟夫年芳每自疑,
多少壮怀犹未了,又添遗恨到蛾眉。
其二:鸾凤飘泊总无依,惭愧西风雨鬓华,
万里海槎一知己,应无遗恨到天涯。
其三: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
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作后人师。
其四:欲羡权奇女丈夫,满腔情绪与人殊;
波澜起落无痕迹,似此奇情古所无。
其五:万一堆新事可望,相将携手还故乡;
欲悬一席酬知已,领袖中原女学堂。
从梁启超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很爱何小姐,却因不愿牺牲自己的道义与不忍令何小姐难堪,而被迫割爱的。
然而,何蕙珍小姐却因他而坚拒不嫁、空守闺房。1913年梁启超做司法总长时,何女士赶到北京,梁于总长客厅招待了她,何以梁有妻室且主张一妻一夫制,遂怏怏而返。1925年,梁启超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书时,恰逢妻子逝世,何女士又从美国赶回北京,愿奉终身。但这时的梁启超已属晚年,无昔日之浪漫,不愿多加麻烦,婉言辞谢了。当时何女士的表姐夫梁秋水当面指责梁启超的薄情说:“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梁启超听后,也只苦笑置之。
袁世凯与癞蛤蟆
袁世凯有午睡的习惯,每天总睡两个小时,并有召姬妾侍寝的爱好。他醒来后一定要喝茶,而他的茶杯是一只极珍贵的玉杯。每次由书童按时送茶进去。有一天,书童象往常一样送茶进去,突然眼睛一花,好象看见一只极大的癞蛤蟆躺在床上,不觉吃了一惊,手一松,盛茶的玉杯便摔破了。虽然袁世凯尚熟睡未醒,小书童却吓得手足无措。他求救于老仆想个办法,老仆便编排了一篇鬼话,叫小书童如此行事,定会太平无事。
袁醒来喝茶时,看见不是那个玉杯,按铃叫书童进来,问道:“玉杯哪里去了?”
书童老实地回答:“摔破了。”
袁世凯大怒。书童却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不是小的过错,实有大事不敢讲。”
袁世凯骂道:“快说,快说!看你编排什么鬼话来骗我。”
那书童指手画脚地说:“小的刚才泡茶进来,一脚跨进门时,看见床上躺着的不是大总统。”“是什么?混帐东西!
“小的不敢说。”
“快说,不说打断你的狗腿!”
“是……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胡说!”袁世凯吼了一声,脸上却浮现着一种似怒非怒的表情。他一面从抽屉里拿出一百元钞票赏给小书童,一面叮嘱他:“不许在外面胡说,说了撕破你的嘴。”
书童走后,袁世凯便作起他的皇帝美梦来。可笑他被小书童骗了竟毫无知觉,深信不疑。
后来,袁世凯的妻妾也骗起他来,她们在袁世凯洗澡的浴盆里放进一些大片鱼鳞,然后大惊小怪地报告袁世凯:“老爷,不好了!浴盆里有龙麟了!”这一来,袁世凯更坚信自己是真龙天子了。
易顺鼎争革命首功
易顺鼎,字实甫,清末民初文坛一大怪杰,湖南龙阳(汉寿)人,曾有神童之称。
他在清末时官运不通,颇有怀才不遇之感,曾自撰《呜呼顺鼎》一书,刊于京师,遍赠亲友。以游戏之笔,自叙其生平历史,落拓之慨,多寓于喜笑怒骂之中,文章之奇特,当时无不传诵。辛亥革命后,易顺鼎侨居上海,一天酒醉后,纵谈革命,自称为革命首功者。在座者听后,均感愕然,易顺鼎却慢吞吞地说道:“我从取名以来,便以革命为志向了。你们看,易顺鼎三字,就是指易顺治皇帝之鼎也!”
王湘绮诙谐好辩
王闿运,字湘绮,湖南人,清代有名的学者,为人风趣幽默,雄辩好争。他主讲于成都尊经书院时,携家眷同住。他的女儿长得颇为秀丽娇美,有一位学生见而爱慕之。一天,在其女儿卧室窗外墙壁上,潜书了两句诗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梦遗?”
湘绮见之,随即援笔在其后批道:“大可不必!”见者无不暗笑。
又有一学生,四川资阳人,解经时解释“阳”字之义说:“阳与多通。”王闿运批道:“阳与多通,则资阳可作资多矣,资多有此人才也,不可阳得矣!”学生闻此,羞傀不已。
过去,男妓称为“相公”,亦称为“龙阳君”。有次,湖南龙阳人易实甫与王湘绮在北京一个人家共席,酱甚美。有人问产自何处?主人说:“刚才有人白湘潭带来的,是王先生家乡特产。”
易实甫便开个玩笑说:“此所谓湘潭出酱也。”王湘绮却毫不客气地说:“未若龙阳出相!”
袁世凯称帝时,王湘绮撰一副对联加以讥讽。联曰:“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民国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总统不是东西。”横批为:“旁观者清”,据说“清”指清朝。
爱好黄色书籍的叶德辉
叶德辉,长沙人,近代有名的湖南学者、图书收藏家。他著有一部《双梅景闇丛书》,系集《素女经》、《素女方》、《阴阳交欢大乐赋》等合编而成,被人称为中国的第一部《性史》。他在所集藏的珍本古籍中,都夹着春宫图片。据他自己说,这是用以防止火灾的,别人问他:“为什么此物可以防火?”叶德辉说出了一番新奇的理论来,他说:“火神原来是一位贵小姐,侍女多至三十六人,后因事被玉皇大帝降为灶下婢,其神与灶神相等。她平时好穿黄色服装,发怒时则穿红衣,但因其出身闺阁,即在发怒之时,一见秽亵图片,也就不能不远而避之。吾嗜书如命,故不得不用以驱逐火神。”他的这番鬼话谁也不会相信的,不过他好收藏春宫图片倒是千真万确的。
叶德辉还有个特征,即满脸麻子,人们多呼之为“叶麻子”。他藏书多而且精,善本书秘藏一室,不轻易示人,也不肯出借,在书房门口贴上一条大标语曰:“老婆不借书不借。”
他思想顽固不化,仇视农民运动,曾书一副对联污蔑农民协会,曰:“农运宏开,稻粱寂,麦黍稷,尽皆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生。”后来,叶德辉终于被农民协会镇压。
闻女人臭脚的辜鸿铭
辜鸿铭,清末民初时著名的翻译家,福建人。他有一个怪癖,要闻女人的臭脚气味,才能写出文章来。当时中国女子流行缠小脚,其方法是在七八岁时,就用宽约二寸、长约一丈的布条缠在脚上,使脚变成棕子形状,脚缠得愈小愈美。但那种裹脚布除非十天半月才会松开,松开一次,那种臭味令人掩鼻而逃。然而,辜鸿铭就喜欢那种臭味儿。
他在写文章时,要他的小脚太太脱了缠脚布,坐在身边,一边写文章,一边闻那种臭味。写得高兴时,他右手写文章,左手还握摸着小脚。据说,他的许多好文章,都是在这种场合下完成的。
他对小脚的嗜好,是闻名士林的,他曾说:“小脚女子,特别神秘美妙,讲究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妇人肉香,脚其一也,前代缠足,实非虐政。辜鸿铭还喜欢逛妓院,特别爱好妓女的手帕,不论何种颜色的手帕,他都或夺或偷,藏之怀中。所以,他在讲课时取手帕揩拭鼻涕时,五色缤纷,学生匿笑,而他却毫不在意。
主张一夫多妻的辜鸿铭
文坛怪杰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推崇备至。有人认为中国男子纳妾是不人道的,他却理直气壮地主张男子纳妾。他说:“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倦之时,有女立其旁,可作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也。”一次,一位外国公使说,男女应该平等,男子不应有几位夫人、辜鸿铭望了那位公使一眼,说:“我打个比方吧!这个桌上有一个茶壶,可以配上几个茶杯,男子就如茶壶,女子便如茶杯,因此,一个男人配几位太太,也是中西共通、合情合理的啊!”
有一次,在北平六国饭店的宴会上,一位德国的贵妇人问他:“你主张男人可以纳妾,那么女人也可以多招夫了!”他摇着头说:“不可!于事有悖,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于法有违。”
那德国夫人正要再问,他紧接着问道,“夫人代步是用洋车,还是汽车?”夫人以为他另有问题提出,便答:“我是坐的汽车。”
辜鸿铭马上说道:“可不是嘛!汽车有四只轮胎,府上备有几副打气筒?”话未说完,举座哄堂大笑起来。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践卓翁,福建闽县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林译小说”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他被称为翻译外国文学的权威与大师。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林纾竟一句外语都不懂。
林纾因父亲早死,靠募母维待生活,早年生活很贫困,但读书很刻苦,尤其对古典文学下了不少功夫。到他二十岁时,已博览群书,有数千卷之多,奠定了深厚的文学根基与学问基础。1882年他中了举人后,便放弃科举之学,专心致力于古文研究。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林纾萌发了翻译外国小说的念头。他有一位朋友王寿昌,曾留学法国,携带了不少法国小说回来。两人在一块聊天时,王寿昌介绍了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故事情节,林纾听后大为感动,于是两人协议把其介绍给国人。正好王懂外文,林又有很好的古文学基础,于是合作开始了。最先翻译出来的便是《茶花女遗事》,由王口述,林笔写,每译至男女苦恋之悲及伤心之处,两人竟抱头痛哭,真是声情并茂了。因此,此书译本出来,大受欢迎,一时是“伤心一部茶花女,荡尽支那浪子魂”。一炮打响,林纾名声大振,轰动了中国文坛。于是,林、王开始了长期合作,先后译出了《黑奴呼天录》、《滑铁卢战血余腥录》、《撤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等,均极成功,名重一时。
这样,林纾走上了翻译外国文学之路,其“林译小说”脍炙人口,传诵一时。他先后与几位懂外文的留学生们合作,翻译了欧、美各国的小说,为外国文学传入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据统计,林纾翻译了英国小说99部、法国小说33部、美国小说20部、俄国小说7部、瑞士小说2部,还有西班牙、挪威、希腊、日本小说各1部,其他不知国名者5部,共计170余部、279册,其作品众多,令人敬佩。
但是因为林纾不懂外文,所以在翻译的小说中便不免有些脱离原意、不尽符实之处,比如他在《茶花女遗事》中便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笔调来描写,说亚芒愤恨离去为“拂袖而去”,读者写信责问他:“西装袖子如何拂得?”又如,他描写茶花女灯下读小说为“挑灯夜读”,读者也表示异议:“茶花女香闺那里来的油灯?”他均无法作答。
林琴南“宁负美人心”
林琴南,即林纾,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很多名门闺秀,乃至歌妓,在读了“林译小说”之后,流尽眼泪,顿生爱慕之情。对他一往情深,苦思单恋,追求接近,愿意付出爱情,但林琴南却从不理睬她们,远远躲避,使得那些多情怀春的少女们无不快快失意,怨恨林纾。
有一位蝶仙姑娘,完全为林琴南的小说所倾倒,她百般追求他而不得,万般柔情竞得不到半点回报。于是愤愤地对别人说:“林琴南诗词乐府,不知赚了多少人的眼泪,骗了多少少女的感情,为什么竟然如此薄情?”林琴南知道此事后,仍然未去见她,特地写了一首诗赠给她,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诗曰:
不留夙孽累儿孙,不向情田种爱根。
绮语早赊名士习,画楼宁负美人恩。
唐绍仪酷爱古董而丧命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外交家。他是清末第一批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曾任驻外使节。在袁世凯时代,还组织过内阁。后来辞官退隐,因生活挥霍,经济拮据,竟为日本人利用。但唐绍仪却死于非命。
唐绍仪平日很喜欢古董,也作古董买卖生意以谋利,后来他的命就送在古董上。有一天,一位来客携带唐的一位朋友的名片作介绍,并带来一只极有价值的古瓶,说要出售。唐绍仪很高兴,请客人入室洽谈。不一会儿,客人出门时,连称:“不敢当,不敢当!请留步!”将门关上就走。唐的仆人与保嫖还笑脸将其送出大门,上汽车而去。
一会儿又有人来访,仆人入室请示,见唐绍仪倒在沙发上,头上一把利斧,脑袋已分成两半,全身都是血。检查古瓶时,发现其瓶底部装有机关,利斧即藏于其中。估计刽子手是趁唐绍仪鉴别古瓶时,取出凶器而下手的。可惜,唐绍仪竟因酷爱古董商丧命!据说,此事是特务头子戴笠策划的,确否待考。
唐绍仪在北京作大官时,得意洋洋。一天晚上临睡前告诉仆人:“明天早起,把尿壶洗干净;泡壶上好茶:再到南门外去请客。”仆人却听错了,把三件事混作一件。第二天唐起床后,见仆人手提尿壶从大门外回来,并喜孜孜地告诉唐绍仪:“老爷,已按您的吩咐办好了。现已将茶泡在里面了。这就去请客人。”唐听后,哭笑不得。故后来流传:唐绍仪用尿壶请客,一时丑闻远扬。
刘成禺争座位
刘成禹,湖北武昌人,参加过辛亥革命,为民初国会议员,国民党元老。他满脸麻子,人多呼他为“刘麻哥”,性子急躁。往往与人争得麻斑尽赤,状甚好笑。
李根源,云南腾冲人,曾当过云南省长,代理过国务总理。也是满面麻子,故人称为“李麻子”。
民国初年,刘、李等人同游苏州,恰好遇着了章太炎,便相约到一家照相馆去照相。排坐位时,章太炎居中而坐,他令李根源居右,刘成禺居左。这时刘成禺有意见了,他倖倖地说:“我是麻哥,他是麻子,子焉能居哥之上?”章命刘、李换位,刘成禺才不冉唠叨,自觉“麻哥”到底略高“麻子”一筹。
曹亚伯与于右任赛胡须
曹亚伯,江西瑞昌人,黄兴的同学,早年加入同盟会,后留学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但功成不居,著有《武昌革命真史》一书。他留有漂亮秀长的胡须,有“美髯公”之称。
千右任,陕西人,国民党元老,也留有长长的胡须,以“于胡子”著称。有一天,两人忽发奇想,要作胡子比赛。曹亚伯提议,让于右任到他寓所来,两人比个胡子长短,并请吴稚晖为证人。届时,于、吴相偕而来,路上于右任说:“老曹的胡子,比我不上,我看他今天出什么花样?”吴稚晖说:“他自然有一套花言巧语的。”到寓所后,于右任问:“今天我们两人的胡子比赛,是不是以丰长茂密为标准?”曹亚伯说:“不是。你所说的全是俗人之见,右军一字,胜于俗书万篇,樗栋十围,不及贞松一千。万不能以长短疏密作衡量。”
于右任说:“我两人的胡子相同,应以长度和密度作标准,何能用书法与树木来比拟?”曹亚伯道:“这你就错了。我的胡子有仙气,你的胡子俗气太多,怎能相提并论?”于右任很不眼气,说:“仙气与俗气有何区别?你岂不是在胡说!”
曹亚伯说:“我每晚静坐参禅,看破色空,未经妇女摩娑过,因此仙气十分浓厚;你的胡子就不同了,不特给妇女玩弄,还蕴藏不少妇女的唾沫,那不俗气万分?”
这时,吴稚晖在旁边笑着说:“你们不必争论,我以为凡属胜利者,都要请客的,你们的意见怎样?”
曹亚伯说:“这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于兄肯居亚军,我今晚请客。”于为了要白吃一顿,勉强认第二。于是,三人联袂而行,寻一家酒楼豪饮去了。
“羽衣女士”戏弄马君武
马君武,广西桂林人,清末民初的著名人物。曾留学日本与德国,在德国获工科博士,是第一位获此学位的中国人。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较大。但他在日本留学时,却被“羽衣女士”戏弄过一番。马君武留学日本时,年方21岁,正是青春骚动时期,加上他又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因此,对于男女恋爱特别敏感。当时,改良派领袖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鼓吹改良维新。马君武是个穷学生,便经常给该刊投稿。但后来,《新民丛报》因经济原因而发不出稿费,加上马君武思想上倾向革命,所以便甚少给《新民丛报》投稿了,而这给《丛报》带来不少的损失。于是,梁启超的广东老乡罗孝高给粱出了个主意,保证马君武上钩投稿。不久,新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出现了一个新作者“羽农女士”,大写艳诗、小说。梁启超又以编辑名义,介绍“羽衣女士”,说:“女士为吾粤之顺德人,才貌双全,中英文皆有造诣,顷在香港某女塾执教鞭,本报得其惠稿,至为荣幸。女士今已俯允,为本报特约撰述,将其大作源源惠下。”马君武果然上钩,他见羽衣女士的诗写得很好,以为是位才女,居然为之倾倒。便问罗孝高:“这个羽衣女士生得漂亮吗?”罗孝高说:“好像活观音一样。”马君武问:“何以知之,你见过她吗?”罗孝高哈哈大笑道:“怎么没见过,她是我的表妹呢!”然后故作神秘地说:“她不久就要来日本留学了。”说后,掏出伪作的羽衣女士信札给马君武看。马看后信以为真,便说:“她到之后,请你介绍介绍。”罗心中笑道:你这次还不上钩吗?便连忙说:“暑假后她才动身,还有好几个月呢。她读过你的文章,叹为天才,曾问及你的身世。你如愿意,我可以先介绍她同你通信,你可以象赠张竹君那样,先赠她几首诗,登在报上,她必定高兴,从此你们便可常通鱼雁矣。”马君武大喜,立即作诗,加以通信。羽衣女士回信,将他灌一顿迷魂汤,还再三吩咐他,要时时写稿登在《新民丛报》上,以便拜读。马君武奉命唯谨,日夜拼命写稿。罗孝高之计策大告成功。
如此过了数月,《新民丛报》不愁稿源,而马君武绞尽脑汁,搞得精疲力竭,亟思补充。因而追问罗孝高说:“你的表妹为何姗姗来迟?”孝高没法,只好骗他道:“下个月某一天,她就要乘‘东京丸’到横滨了,我们那天去接她。”君武信以为真,到时果然同孝高到横滨去接船。罗孝高趁机溜回东京,留下马君武独自在码头傻等。
千等万等,就是不见羽衣女士的倩影。马君武十二分的不情愿回到东京,深夜去拍罗孝高的门,责怪他将表妹藏起来,不让相见。孝高一声不吭,一任他大发脾气。后来罗孝高只好将实情和盘托出,对他说:“羽衣女士非他,鄙人是也。”马君武听后如雷轰顶,大骂混帐王八蛋,掏出怀中早已写好的欢迎诗,一把撕个粉碎,而后气冲冲地走了。
马君武与义女小金凤
马君武晚年收了一个义女,乃广西桂剧花旦小金凤(原名尹羲)。义父对义女的感情非同一般,每天都要赴南华剧场观看义女的精彩演出,场场必到,他曾为她写诗,诗云:百看不厌古时装,刚健婀娜两擅长,为使梦魂能见汝,倚车酣睡过衡阳。
这诗是马君武在火车上作的,情真意切,颇为感人,但他与义女的关系却也引来了非议。
马君武出任广西省长时,广西省当局在桂林湖滨路建了一幢洋房送给他,并在房门额上书有“以彰有德”四个大字。马君武自己写了一幅对联,联曰:种树如培佳子弟,卜局恰对好湖山。
据说有人影射嘲讽他与义女的关系不寻常,便跟他开个玩笑,把对联改了。
上联:春满梨园,种树如培佳子弟;下联:云深巫山,卜局恰对好湖山。
更幽默的是把横额改为:是乃缺德
1940年,马君武因胃病逝世于广西,义女小金凤抚棺痛哭,从此离开舞合生涯,以报知音,不少人为此女的真情感动。
林庚白自夸自大
林庚白,福建闽侯人,民国初年任议院秘书长,后致力于文学,享誉中国文坛。
林庚白幼年聪慧,被称为神童,自负诗才横溢,自夸自大,以中国第一诗人自居。他在其诗集的《自序》中写道:囊余尝语人,十年前郑孝胥今人第一,余居第二。若近数年,则尚论古今之诗,当推余第一,杜甫第二,孝胥不足道矣。
浅薄少年,哗以为夸,不知余诗实“尽得古今之体势,兼人人之所独草”。如元稹之誉杜甫。而余之处境,杜甫所无,时与势皆为余所独擅,杜甫不可得而见也。余之胜杜甫以此,非必才力凌铄之也。
余五七言古体诗,奄有三百篇魏晋唐宋人之长,五七言绝句,则古今惟余可与荆公抗手;五七言律诗,则古今惟余可与子美齐肩。盖以方面多,才气与功力,又能并行,故能涵盖一切,世有知诗者,当信余言之非妄也。
林庚白的夸大狂一至于此。因此,汪东乃戏赠一诗,诗中曰:“杜陵称小弟,李白是前身。”大家听了林庚白的自吹自擂,无不引以为笑。
生活糊涂的陈三立
陈三立,晚号散原老人,清末“四大公子”之一,陈宝箴的儿子,近代诗坛大师,诗风自成一派,人品高风亮节,为世所重。但此老的私生活,好些人提起来,都当作笑谈。
他从小做大少爷作惯了,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不懂。洗脸、穿衣,都由老妈子和丫头代劳,一直到他结婚,还是要人伺候。有天,他伴夫人归宁,新娘子羞答答怎好意思在人前为他揩面,最后还是劳了丈母娘的驾,为新女婿揩了面。又一次,他觉得浑身不舒服,不清楚是身体出了毛病,或是衣服穿多了。一直熬到晚上,对伺候他的人说了,脱下衣服一看,寸知道他的小棉袄有一只袖子未曾穿上,袖子塞在肩和腋之间,难怪会很不舒服。
他对上海和南京之间的距离与火车票价,也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他忽然想去上海一趟,于是向友人说要借几百元作路费,友人告诉他,头等火车票价也不过十多元,用不了许多钱,至此他才搞清楚。
他和友人同游栖霞山,出游路上,见道旁新秧簇簇,翠绿如玉,他看了很快活,便对同伴说:“南京真是好地方,连韭菜都长得这么整齐。喏,你看,它们连成一片一片的!”
有一次他雇了辆人力车乘坐回家,到给车钱时,他先在衣袋里掏出了一枚铜元,车夫以为他开玩笑,请他再付。于是又掏了一会,再给车夫一枚,车夫向他连连道谢。他定了神一看,方知后付的是一块大洋,但已出了手,只好摆摆手道:“好了!算了!”
沈曾植是“天阉”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一代儒宗,其高风亮节,为人钦敬。
但他却有一大无可弥补的生理缺憾,即“天阉”,而不能行人道。郑孝晋曾和他开玩笑,说:“沈老啊,严又陵是天演派的哲学家,而你可称为天阉派的博学家了。”他也不以为忤,而是宽容地笑笑。
他与吴夫人相交数十年,白头僧老,而吴夫人居然是个70岁的老处女。
郑孝胥曾说:“七十年中,亏得你怎么过来的!”沈曾植却微笑着说:“佛教中所说的忉利天的人,不也是相为拥抱,即为究竟吗?”
“无齿之徒”苏曼殊
苏曼殊,广东中山人,近代著名诗人。他爱美、好动、天真烂漫,而且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嗜糖如命。
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他在马路上发现了东京的著名艺妓,正在前面搭电车,于是急匆匆地赶上去,可是电车刚好开动了,结果是不但没有来得及欣赏美人,而且连他的两颗门牙也被撞落了。
事后,留学生们和他开玩笑,说他乃是“无齿之徒”,他却满不在乎地跟着大笑,似乎撞落两颗门牙也是值得的。
苏曼殊在日本留下了许多浪漫故事。后来,在从日本回国的轮船上,他与陈独秀等人总是不停地谈他的日本女友。陈独秀故意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是胡说,根本没有的事。”大家也附和着,表示不相信。苏曼殊急了,立即跑回他的铺位,打开箱子,取出许多女人的发饰,给他的同伴们参观,藉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胡说。他随即将这些纪念品抛到大海中去,并掩面痛哭起来。后来,陈独秀还写诗记之,诗曰:“身随番舶朝朝远,魂附东舟夕夕还。收拾闲情沉逝水,恼人新月故弯弯。”
苏曼殊不仅诗写得清丽脱俗,而且画也清逸超然。有位先生很想得到他的画,且得知他嗜食糖果,于是特邀苏曼殊到家里去玩,摆出一盘上好的糖果。苏曼殊一见,欣喜若狂,伸手取吃,主人马上阻止,说:“请先下笔绘画再进食。”在座者都暗为他鸣不平,而苏曼殊却一点不在乎,便立即作画,但见秋柳数行,映带江月,残月半圆,摇摇欲坠,神味淡远,大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主人高兴极了,马上满掬糖果请曼殊品尝,曼殊毫不客气地饱吃一顿。吃完糖后,苏曼殊忽然拿起笔来,在月轮中略作数描,则顿成一枚铜钱,廓圆而孔方,孔中且贯小绳一根。在座者哗然,主人更是神情沮丧,而苏曼殊却悠然搁笔,一笑而去。
苏曼殊不解人事
苏曼殊,字玄瑛,系父亲与一日本妓女所生,他只活了35岁。却是一位才华横溢、著译众多的诗人、学者,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但他却对许多人事一概不懂,以致闹出笑话来。
有一天,苏曼殊问章太炎:“子女从何而来?”太炎回答说:“此类问题,取市间男女卫生新论之书读之即得,何必问我?”曼殊却说:“不然,中西书均言须有男女媾精,而事实上则有例外。吾乡有其夫三年不归而妻亦能生育者,岂非女人可单独生子,不需要男子之明证?”闻者无不捧腹大笑。
苏曼殊少年时父亲为他订了一门亲,但他成年后却贫困不堪,订婚的那位女子也与他断绝了关系。想要再娶,没有人愿意嫁给他。他于是跑到妓院里去痛哭,又被娼妓们赶走。不得已去当和尚,又因不能作佛事而还俗。此后,他便到处飘荡。
对于许多生活常识,苏曼殊也是一概不懂。他分不清稻子与麦子,吃饭连吃四五碗,赞叹说:“这是何物,如此好吃?”有一年的夏天,他突然尝到冰水的滋味,觉得好喝,竟然连喝了五六斤。到晚上都不能动弹了,人们以为死了,幸好还有气,便救活过来。可是,到了第二天,他仍然饮冰水如故。他读了《茶花女》,便天天吃三包摩尔糖,别人问他为何吃这么多,他说:“此乃茶花女酷爱之物也。”
苏曼殊好吃糖,因此满口牙都被虫蛀,不得已装上金牙,但他仍嗜糖如故。有一天,他口袋中一时无钱,但糖瘾却上来了,于是拔下口中的金牙来换糖吃。章士钊为此还特写了一首诗调笑他,诗曰:“齿豁曾教金作床,只缘偏嗜胶牙糖;忽然糖尽囊羞涩,又脱金床付质房。”